防钻绒性试样制备改进
摘要
关键词
防钻绒性;纺织品;制备改进
正文
1 引言
羽绒制品因隔热保暖性能优良,以及轻质、柔软、高蓬松等特性,成为了人们御寒保暖物品的首选。常见的羽绒制品一般由上下两层高密机织面料和内部填充物(主要为羽绒纤维絮料)组成,且羽绒制品的加工常采用绗缝工艺,通过将上下两层面料缝制成一定尺寸的双层夹片式结构,以防羽绒集合体尺寸过大即羽绒堆积簇团影响产品的保暖性能。
羽绒制品的保暖性一方面与羽绒本身的品质及羽绒制品所用面料的质量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羽绒制品的填充密度、空间分割、绗缝数量及形式等有关目前,有关羽绒制品的研究除了保暖性外,羽绒填充物在腔体内的窜动也备受关注。羽绒制品经长期的使用或洗涤后,填充物易出现偏移或游动,受外力挤压后常出现簇团,这些都会造成羽绒分布不匀,既影响美观又降低保暖性。当前,主要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缝纫将管状腔体分成多个连续的格状腔体,减小单个填充腔体的尺寸。绗缝工艺尽管操作简单,结构变化方便,但缝纫人工成本高,缝纫针孔处易出现钻绒现象,影响羽绒制品质量。针对缝纫针孔钻绒问题,有研究提出了在基布上覆膜,或在高密织物的缝纫针孔处涂层,或在羽绒制品里层增添防绒布等方法,但这些都会影响防羽绒面料的耐洗涤性、手感和舒适性,且加工工序和成本增加,生产效率降低。
2 防钻绒性差原因分析
对于羽绒服的防钻绒性来讲,羽绒服防钻绒性差的主要原因是面料的织物密度较低,而其中的填充物过多,最终造成填充物很容易溢出,对产品外观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图1所示。除此之外,由于企业对羽绒服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和品质管理不到位,使得填充物品质、缝制工艺、织物密度以及充绒工艺等都成为影响羽绒服质量的重要因素。出现缝口纰裂不达标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羽绒服织物密度较低,经纬纱的密度不合理,同时在缝制的过程中,纱线过于光滑,导致其中的织物很容易出现纰裂的现象。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羽绒服的过程中,增加羽绒服布料的密度或者调整缝制工艺来进行控制。
图1 钻绒纺织品
3 防钻绒性试样制备改进
3.1 后整理工序
为提高无缝格状防羽绒面料的防钻绒性能,后处理采用轧光工艺。轧光工艺的原理是基于涤纶长丝在定湿、热条件下的热收缩性及热塑性,利用压辊轧压织物,将原本近似圆柱形的纱线压成扁平状,提高纱线的铺展程度,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纤维间的空隙及经纬纱交织形成的空隙; 同时,织物中纱线被压扁,纤维绒毛倒伏在面料表面,织物紧密度提高。本文设计的无缝格状防羽绒面料采用涤纶复丝作为经纱,复丝中的单丝经压辊轧压后产生横向滑移和铺展,填补了纤维间空隙,提高了织物的防钻绒性能,同时轧光处理后的织物中经纱和纬纱的屈曲波高降低,单丝卷曲减少,织物厚度也有所减小。
通过调节轧光次数、温度、压辊压力、车速等轧光工艺参数,提高无缝格状防羽绒面料的防钻绒性能。本文采用正反两面轧光工艺,正面轧一道,反面轧一道。轧光工艺条件为温度160 ℃、压辊压力180 N/mm、车速 20 m/min。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面料的防钻绒性能,增强面料手感,本文还采用气流柔软整理工艺对下机后的织物进行处理。织物经气流揉搓后,内部纤维状态发生了变化,织物中弯曲或受挤压的纤维迅速伸展开,从而使纱线解捻,进一步减小了纱线与纱线之间的空隙,起到了防止羽绒填充物钻出的作用,且经气流柔软整理工艺处理的织物手感也更加柔软。
3.2 织物性能测试
尽管目前国内外面料测试标准未将透气性能作为防羽绒面料的必要考核指标,但曹爱玲等研究纺织面料透气性能与防钻绒性能的相关性表明,透气性能与防钻绒性能呈负相关,即透气性能好的面料,防钻绒性能差; 反之则反之。防羽绒面料应在具有良好防钻绒性能的前提下,透气性能也在合适的范围内,才能具有较好的使用性能,满足市场需求。本文采用 YG461E全自动透气性测定仪,根据 GB /T 5453—1997《纺织品 织物透气性的测定》标准,对所设计的无缝格状防羽绒面料进行透气性能测试。标准中提到,对于服用面料,测试压强选择 200 Pa。若面料的透气率在10.00 mm/s 以上,则可评价此面料具有透气性能。
3.3 规范检测程序
就目前情况看来,很多羽绒服生产企业都具有检测羽绒服品质的能力和设备。而对于羽绒服中含绒量、绒子含量的检测来讲,主要依赖于检测人员的经验以及眼光的精准度,因为只有在其正确并且快速区分不同成分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保障羽绒服检测的准确性,最终保障检测数据的精准性。因此羽绒服生产企业应该严格按照羽绒服装标准(GB/T 14272-2011)、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标识标准(GB/T 29862-2013)等的规定,对其检测技术和方式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保障企业的检测标准能够和国家标准接轨,不断提升其产品的合格率。除此之外,羽绒服生产企业应该定期将其检测结果和专业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自身问题并及时调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检测精度。
特别的,将羽绒装入试样袋的过程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见表1, 在距试样袋长度方向170mm 处将试样袋未缝合的短边缝合,然后对四周缝纫线迹进行封闭处理(必要时可进行黏合加固处理),以防止羽绒从缝线处钻绒。
表1 不同桁线试样袋所需填充羽绒质量
项目 | 填充羽绒质量/g | |||||
宽度/mm | 90 | 100 | 110 | 120 | 130 | |
含绒量/% | >70 | 26.0 | 28.0 | 30.0 | 32.0 | 34.0 |
50-70 | 31.0 | 33.0 | 35.0 | 37.0 | 39.0 |
3.4 控制原料质量
原料的采购和把控也是影响羽绒服最终品质的重要因素,因此羽绒服生产企业在采购羽绒和面料原料时,应该进一步完善进货检验流程,严格把控品质,严禁将质量差和不合格的原料投入到羽绒服生产中,有效的从源头上杜绝伪劣产品,保障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不合格率。同时生产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质量问题对于消费者带来的伤害。本着对消费者和自身品牌负责的原则和态度,充分查验供货方所提供的相关产品查验证明和检测报告,有效避免不合格的产品投入到羽绒服生产当中。
3.5 加强员工培训
羽绒服生产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质量管理意识的提升和培训,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生产规范手册,让员工能够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手册标准进行作业化生产。除此之外,生产企业还应该完善产品出厂检验所需要的设备,保障生产业羽绒服检测的顺利进行。同时培训员工对仪器的操作,令员工能够熟知产品的检测流程,进一步保障其检测结果的精准性,从而使得羽绒服生产企业能够在检测的过程中及早发现不合格的产品,保障产品的合格率。
4 结束语
随着羽绒服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消费者对于时尚的追求,轻薄款并且时尚多彩的羽绒服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而生产厂家在对羽绒服外观进行升级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跟进其质量,加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最终质量的监管和把控。比如,在选择原材料时,对织物的透气性和防钻绒性进行均衡;同时,在采购羽绒时,对羽绒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杜绝出现在羽绒中掺假的现象;在收货之后,还要对羽绒进行二次检测,确保各项指标达标后再投入生产。羽绒服生产厂家应该对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把控和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羽绒服的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曾双穗.GB/T 14272-2011《羽绒服装》标准若干问题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2017(10):37-39.
[2]罗胜利,廖银琳,张宇群.双层织造防钻绒织物服用性能探讨[J].纺织科技进展,2017(10):40-42.
[3]李卫红,王欣.纺织品防钻绒性试样制备的探讨与改进[J].针织工业,2017(06):73-75.
[4]孙芳,赵霞.浅析羽绒制品的防钻绒性试验方法[J].中国纤检,2016(09):74-75.
[5]狄宏静,陈明,毛晓舟.实验室羽绒服装防钻绒性测试新方法探讨[J].纺织报告,2016(01):35-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