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智能时代配电自动化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优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电力智能时代;配电自动化建设;运行管理
正文
引言
电能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和水资源相媲美的基础能源。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还必须要重视智能电网的构建,并将电气设备的优化作为首要目标,切实提高智能配电网自动化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简化电网运行及操作程序,有效保障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
1配电自动化技术与配电网安全运行管理的特点
配电装置自动化解决方案是减少停电事故发生概率和发生周期的主要手段。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能够进一步对焦反馈的参数和信息,针对参数和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和工作人员把控供电系统内部设备的真实运行状态,并明确其中问题的解决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通过配电装置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应用,也能够帮助技术人员针对配电网络进行远程操控,并在操作中实现针对配电网络的科学调控。从配电装置自动化解决方案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与传统的配电解决方法相对比,其意义和作用在于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缩减停电问题发生的概率和周期,并在发生停电问题后,同步缩小其影响范围。2.与传统的配电解救方法对比,配电装置自动化解决方案的应用也能够减少对人力资源的消耗,帮助企业进一步减少人力资源的成本投入,提高综合效益。3.切实树立客户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方法的执行和落实来获取客户的满意度,优化企业的服务质量,重新定位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夯实客户基础。
2电力智能时代配电自动化建设与运行管理的优化
2.1落实安全管理
强化安全管理对于电力系统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及时检测系统运行情况,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就应当将危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对供电网络造成恶性影响。而且配电自动化如果出现永久性问题,则需要组织技术人员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及时解决,并重新构建配电系统,避免对正常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如果在单一线路发生问题,则需要在处理问题后对反馈线路断路装置进行闭合,成功闭合则表示问题彻底解决。
2.2加强运行管理,确保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关系
在电力智能时代下,实施配电自动化运行管理优化必须从多角度入手,组建高质量的管理队伍,保证其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将自己专业的配电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其中,树立工作责任意识,做好配电自动化运行监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同时,优化运行管理方式,在配电自动化运行方式选择上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供电企业情况,以实际作业环境、管理目标等为基础,灵活应用信息传输方式,在主传输方式出现问题时,及时更换备用方式。还需要强化供电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和共享,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在故障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保证运行管理的时效性。另外,树立责任意识,明确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避免出现配电自动化运行管理上的盲区和漏洞,发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进而针对性处理。这种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的运行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成本投入,并提升运行管理的效果,有助于供电企业的稳定性发展。
2.3强化配电设备自动化体系内部人员的行业知识素养
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一般认为,配电自动化本身对配电相关的业务要求是比较高的,需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对其进行管控。因此,就需要电力企业进一步做好配电设备自动化的工作人员培训,进一步加强针对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教育投入,确保技术人员能够掌握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标准,提高工作整体的规范性。同时,针对工艺方法作业的流程进行定期检查,以此来对焦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加速方案问题的处置,保证方案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作业中的安全隐患,保证人身财产安全。
2.4创建智能仓库管理系统
故障抢修时物资的调用、新设备的台账录入也是影响故障抢修速度的重要因素。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具有材料备品自动扫描识别、自动出入库、自动货位分配、自动盘点、自动定位等功能。抢修作业时,使用智能仓库,实现抢修的材料设备的快速调用,扫码即可完成设备台账的快速录入,能大幅缩短材料备品的调用时间,为快速复电提供可靠的后勤保障。
2.5提升配电网自动化水平
在当前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智能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完善配电网技术,进一步提升配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具体来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增强输电质量,应当重视10kV配电网事故的有效处理,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合理运用,使电力系统能够实现自动回恢复,从而保障电力输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好地帮助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由于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非常复杂,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还应当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加强对自动化配电网的应用。同时,还要完成故障的模拟操作,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切断故障线路,避免对其他系统的供电造成影响,避免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还需注意的是,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电力输送过程中的电力损耗问题也必须要引起重视,技术人员应当加大对配电网各项运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控制电力输送中的损耗。
2.6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承担数据信息收集工作,数据采集又是物联网技术得以应用的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技术工艺也在不断进步,这就让数据采集变得更为精准可靠。如果没有传感器的帮助,物联网系统在数据收集环节就会出现问题,数据采集效率和准确性会受到很大影响,而数据采集效率太慢,也会给后续信息处理和分析带来干扰。这种情况下,物联网系统将无法发挥其本质效用,系统完整性会被破坏,各项控制和沟通命令更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传感器技术在与物联网技术融合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感知收集信息功能作为系统研发的突破口,尽可能提高数据采集质量和效率,为后续处理和各项命令执行打好基础。此外,系统研发过程也要注重传感器自身的网络信息化,由不同传感器组成特定的数据采集体系。现如今,传感器已被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发展前景广阔,技术应用效果十分良好,传感器自身也实现了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升级。多元化和集成化的智能传感器以及生物信息传感器的广泛应用,更凸显了传感器技术的综合性和功能特征,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高度更是成为评价各项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2.7提高用电智能化水平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满足自动化控制效果的全面提升,达到理想的状态。在用电的实际进程中,包含信息采集和设备智能控制对用电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控,对用电信息进行分析,提出降低成本和节能措施,对用电设备监控进行管理,降低故障及异常运行等。通过应用智能化技术,满足智能化用电的需求。通过智能双向互动系统的实际应用,实现电网用户的交互需求,向电网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满足用电需求,实现双赢。
2.8输配电线路的防雷设置
在配电网当中应用防雷技术,能够进一步确保配电网的稳定运行。而对于该技术应用的指标评价来说,一般有两点:耐雷水平和发生雷击时的跳闸率,只有这两点达标才可以确保配电网线路的安全运行。所以,在对防雷技术进行应用时,第一步就是要合理设置避雷装置,以此降低配电网在雷雨天气中遭受雷击的概率,同时降低配电网当中产生的感应电压,最终起到分流与耦合的效果。并且还应当使杆塔的接地电阻值得到减少,通常情况下,应当降到10Ω以下,以此达到更好的防雷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线路中安装耦合电线,进而提高耦合作用的效果,以此减少线路当中的绝缘子电压。
结语
在时代不断发展,随着电力向着智能方向发展,配电自动化建设和运行管理也需要保证质量,更新技术手段。明确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建设运行管理优化。当前电力建设智能化、自动化已经成为趋势,配电自动化系统作为智能电网的主要基础,提升供电可靠性的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运行管理水平,在未来依旧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超,马力.配电自动化技术应用与配电网安全运行管理分析[J].电力设备管理,2021(04):111-112.
[2]朱溪,曾博,徐豪,刘教民.一种面向配电网负荷恢复力提升的多能源供需资源综合配置优化方法[J/OL].中国电力:1-11[2021-05-19].
[3]贾善翔,彭克,李喜东,姚广增,张浩.基于智能软开关的柔性互联交直流配电系统分布式优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45(08):95-103.
[4]赵振明.智能电网的供配电系统继电保护整定技术探索[J].电子世界,2021(07):21-22.
[5]李亚国,刘翼肇,李胜文.配电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J].山西电力,2021(01):12-16.
[6]黄缙华,曾瑞江.配电自动化设备模块化单元自动检测系统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1(02):172-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