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耕文化在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初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程婷

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 221122

摘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写作要做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对于乡村学生来说,见闻并不如城市学生那般丰富,那么将生于斯长于斯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农耕文化当做取材的源头活水,踩着泥土思考远方,这材料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字里行间厚植更加本真的灵魂。相较于城市学生的热闹繁华,乡村孩子的作品自然散发出一股清新脱俗,充满本真的灵魂和深沉的地域风味,体现了从生活中学习、向生活中应用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生活教育;农耕文化;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正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中,引入丰富的农耕文化素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和深化文化认知。面对学生依赖书面资料、缺少真实体验的挑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应紧贴生活实际、唤醒学生兴趣、训练观察力及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特别是对乡村学生,本土农耕文化不仅是写作的宝贵资源,也是他们自我认同和文化尊重的表达。生活即教育,通过农田体验、农耕课程和文学作品赏析,学生可以从日常生活得到写作灵感,其作品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深切的情感价值。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写作教育的内涵,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标。

一、农耕文化作为写作素材在小学阶段的渗透

    农耕文化作为小学写作教学的素材,不仅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洞察与体验,也强化了阅读理解和分析技能。通过具体的农耕场景和活动,学生能直观地理解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在阅读中学习如何捕捉信息、解析内容,有效促进了综合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一)生活教育渗透中华农耕文化元素

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中华农耕文化的基本知识、发展历程及其传统习俗,这种做法十分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激发了他们探索本土文化的兴趣。这种教学不仅让学生在课堂内了解农耕文化,更鼓励他们走出去,亲身体验和观察生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1.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和讨论。如,在一次高年级语文课上,安排一个主题为“农耕节气及其文化意义”的研究项目。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农耕节气,如立春、谷雨等。他们需要探讨这些节气在古代农耕社会的作用、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祭祀活动,以及这些节气如何反映出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最后,各组通过PPT展示、短剧表演或制作海报的方式,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全班同学对中国农耕文化的深入理解。

2.安排实地考察活动。如,我校曾经组织毕业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前往附近的农村进行为期一天的农耕文化实地考察活动。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学生参与传统的农耕作业收割等,了解农作物的种植周期和农事活动的季节安排。此外,还安排与村里的老人交流,听他们讲述与农耕相关的故事和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第一手资料收集,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二)阅读与分析渗透中华农耕文化内涵

选取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或现代文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文本分析,思考其中蕴含的中华农耕文化内涵,并学习借此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1.读古代文学作品:例如,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上,曾经专题讲解《观刈麦》这首宋代诗人陆游的田园诗,首先解析诗中描述的农耕场景和季节变换,接着引导学生探讨诗中所反映的农民辛勤劳作的精神和对土地的依赖。最后,通过讨论和写作任务,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农耕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中价值的理解和感受。再比如,从古籍中,如《诗经》《楚辞》等,提取有关农耕生活、四季变换、土地崇拜等主题的诗词,通过讲解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农耕生活状态和农耕思想。

2.读民间故事:例如,在午间阅读课上,师生共读宋朝民间故事集《农夫与蛇》、《沉香屠龙》等,不仅让学生深入体验到农耕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情感,还帮助他们学习识别和尊重传统的美德。《农夫与蛇》深刻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讲述了一个善良农夫怀着同情心救助一条冻僵的蛇,却遭到蛇的背叛的故事,从中反映出古人对“恩将仇报”行为的道德警示。《沉香屠龙》则是一个充满农耕色彩的英雄故事,描述了农家少年沉香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战胜强大的龙王,从而救出母亲。这一故事展示了农耕时代对孝顺、勇敢和智慧的崇尚。通过这些故事,学生不仅能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传统文化价值和道德理念的理解,还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智慧。

3.读现代文化作品:如,推荐高年级学生阅读《中华农耕文化》(李雪健著),这本书详述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再比如通过引入鲁迅的《故乡》和沈从文的《边城》等现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中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这些作品中的土地、农具、农事等符号不仅构成了中国乡村生活的生动画面,还反映了作家对农耕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通过对这些文化符号的探讨和分析,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土地的丰饶与母性,农具代表底层百姓的艰辛与生活的不易,还能深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乡愁与农耕生活的情感寄托。不仅提升了文学素养,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其在现代社会价值的认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认知和情感层面,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生活美学的全面领悟和深刻理解。

二、农耕文化作为写作素材有效运用的路径

    农耕文化作为写作素材,在自然融合主题与创新应对时代变化两个方面表现突出。一方面,它与文学主题紧密结合,赋予作品浓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表达适应时代发展,为传统主题注入新的活力和现代感。

(一)自然融合主题

    作为写作素材,不能喧宾夺主,一切素材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如,在六年级上册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中,运用农耕文化作为写作素材可以丰富内容并加深主题表达。若中心意思定为“勤劳与收获”,则可以引导学生具体描绘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遥远而宁静的小山村,随着秋天的到来,一片金黄色的稻田映入眼帘。村里的农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充满希望的收获季节。文章可从一个清晨开始描写,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在露水覆盖的稻穗上,村民们已经开始了他们的劳作。描绘孩子们兴奋的神情,和他们手中的小竹篮,准备收集即将获得的稻谷。接着,细致描述农民们弯腰在田间劳作的情景,他们的脸庞和手臂被太阳晒得黝黑,衣服沾满了土壤,但他们的眼神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和自豪。描写中午时分,如:农民们在树荫下短暂休息,分享着自家制的简单午餐,笑谈着田间的趣事,表达出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和对自然的敬畏。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收获工作中,不畏辛劳。最后,在夕阳的余晖中,村民们欢聚一堂,庆祝着硕果累累的成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勤劳与收获”的主题。他们的笑容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对大自然的感激,这一场景不仅温暖人心,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勤劳带来收获的美丽画卷。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描述,使得文章不仅紧扣主题,展现了农民勤劳的形象,也深刻体现了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创新应对时代变化

齐白石曾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阐释了在学习和研究他人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的人将会获得持续的成长;相反,若只是单纯地模仿他人,最终将无法在艺术的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教育中,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寻找创新,是提高其写作能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方法。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技巧,还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引领他们走向个性化的艺术表达。以五年级学生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学生们可以将中国丰富的农耕文化作为创作素材。在此基础之上,尝试将传统农耕场景与现代视角相融合,探索农耕文化在今日世界中的价值和意义。面对时代变化,学生们可以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同时也展望农耕文化在未来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发展潜力。例如,有一个女生描述一个中国传统农耕节日的庆祝方式,然后想象未来技术,比如无人机和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如何为传统节日带来新的面貌。他们还可以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保存农耕文化的知识,使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活生生地展现在世界各地人们的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上。通过这种跨时代的创新写作,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中国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对未来的想象力。这样的写作实践,完美诠释了“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教育意义,让学生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以应对时代的变迁。

三、农耕文化作为写作素材有效运用的评价机制

评价农耕文化作为写作素材的有效运用,应关注学生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视角结合,体现对传统农耕知识的理解与再创造。评估标准包括创意性、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创新等。

1.创意性评价:评估学生如何将农耕文化与新思维结合创新。如,教师设置作业题目让学生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探讨农耕文化,比如“未来农业:传统农耕与科技革新的结合”。学生需要在作文中展示他们如何将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未来农业场景。评价标准为学生思考的独创性和实用性,以及他们如何使传统农耕元素在现代背景下重获新生。

2.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评价:评估学生对农耕文化历史发展与现代应用的全面探索和深入分析能力。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教师需检查学生是否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以及他们如何全面地探讨农耕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可以从农耕文化在历史上的发展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农耕技术的进步和文化意义的变迁。评价标准为信息的全面性和分析的深入程度。

3.价值的传承与创新评价:解读学生如何珍视农耕文化的传统价值和对该主题的创新应用,分析他们在维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如何将其与现代理念和技术融合以创造新颖内容。强调学生如何在作文中呈现对农耕文化传统价值的尊重及其现代转化的能力。通过作文探查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并解释农耕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并思考这些价值如何在当今世界被保留或转化。如,学生可以讨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传统技术。评价的侧重点在于文化敏感性及创新应用的提出。

总而言之,中华农耕文化深根于民族精神,其融入小学高年级语文写作教学,不仅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魅力,而且提升其创作力与文化素养。教师通过将农耕文化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引导学生探究其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与思考能力。这种生活化教学法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掘个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其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昕春、孙德玉.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4)25-26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微型小学农耕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b/2020/02/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程婷,江苏省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语文“带头优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程婷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