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的路径探析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赵叶霞

邢台市新华南路小学 054001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学德育教育正面临新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在此背景下,如何高效地将这些价值理念融入小学德育课程,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深入分析现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旨在通过丰富德育形式、优化评价机制,实现价值观与德育教育的无缝对接。这不仅将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更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

正文


本文系邢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课题编号: 23Z010)成果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旗帜,其内涵丰富而深远,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小学德育,作为塑造儿童道德品格的基石,承担着传递社会正能量、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不仅是对传统德育内容的深化与拓展,更是对新时代育人目标的积极响应。本文将从内涵解读出发,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的实践路径,以期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和时代精神的未来栋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性

(一)为小学德育教育指明新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为小学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其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德育教育往往侧重于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传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则进一步强调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的培养[1]。这些价值理念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导向。在这样的指引下,小学德育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

(二)为小学德育教育课程提供教育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为小学德育教育课程提供了具体的教育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涵盖了德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也体现了德育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学德育教育课程可以更加明确地规定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德育教育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这些标准还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德育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价值理念可以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小学生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培养他们的友善品质和合作精神。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将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呈现出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教育内容方面,虽然已有不少学校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但整体而言,教育内容仍不够系统和全面,部分学校仍停留在表面灌输,缺乏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入解读和实践应用。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创新和灵活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此外,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也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难以准确衡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和实际践行情况[2]。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有效融入和发挥。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课程路径

(一)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培养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定期的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友善、奉献的价值;环保主题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理解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再者,历史文化的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激发爱国情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无形中深化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学校组织了一次“绿色出行,环保我先行”的社区环保实践活动。学生们分成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社区,他们有的负责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如垃圾分类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有的则手持清洁工具,对公园和街道进行清扫。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他们耐心地向居民解释环保理念,同时用实际行动捡拾地上的垃圾,展示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行动力。这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环保工作的意义,更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和谐”等理念。学生们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他们应该为构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利用课堂环境开展德育教育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核心阵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环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理解道德规范;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验道德冲突,学会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3]。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在无形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

例如,在一节德育课上,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强调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接着,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们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一个公共场所的情境。在这个模拟的公共场所中,有学生扮演的“文明人”遵守公共秩序,礼貌待人;也有学生扮演的“不文明人”随意插队、大声喧哗。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文明行为与非文明行为的区别,以及这些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老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通过这次课堂活动,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也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体现这些价值。

(三)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

为了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不断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外,教师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道德规范,体验道德行为;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深入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声音等多种感官刺激,提高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通过语文课教授传统文化,通过数学课培养逻辑思维和严谨态度等,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德育教育体系。

例如,老师设计了一个名为“道德小剧场”的活动。老师首先选择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道德小故事,如“诚实的小明”或“友善的小丽”。接着,老师将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故事的排练和表演。学生们热情高涨,他们不仅认真阅读故事,还积极讨论如何更好地诠释角色的道德品质。在排练过程中,老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指导,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故事中的道德寓意。表演当天,学生们穿上自制的道具服装,在舞台上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观众们被他们的表演深深吸引,纷纷为他们的精彩表演喝彩。这次“道德小剧场”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了德育教育的乐趣,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有效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形式。

(四)优化日常评价机制体系

日常评价机制体系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将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要关注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他们的实际成效。同时,要加强师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通过定期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样的评价机制体系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课程中的深入实施。

例如,学校引入了一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表现评估系统。该系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着重评价学生在德育方面的表现。该系统通过设定一系列具体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要求,如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尊重他人等,来评估学生的德育表现。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学生需要定期自我反思,教师会进行日常观察和记录,家长则提供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反馈。这一评价机制的优化使得学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德育发展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德育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德育素质的提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

结论:在时代的浪潮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课程,不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社会的期许。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教师找到了融入的多种路径,包括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课堂环境深化德育教育、丰富教育形式以及优化评价机制。这些路径共同构成了小学德育课程的新格局,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展望未来,仍需不懈努力,持续创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琳茜.基于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小学高段德育实践[J].天津教育, 2022(32):40-42.

[2] 王鹏,张静.小学德育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种方式[J].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0, 000(011):P.49-49.

[3] 黄丽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化"德育实践与教学活动探索[J].新课程导学, 2022(10):48-5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