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应对策略
正文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互联网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更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凸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深入研究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还能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无边界的信息海洋。通过搜索引擎、学术数据库、在线教育平台等,大学生能够轻松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资料、时事新闻和前沿观点[3]。这种便利性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有助于他们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思想认识。同时,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这些平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经验。通过参与网络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大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观点,形成更为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这种交流方式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借助互联网,教师可以采用更多元化、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可以实现远程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家中就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现象。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过载与筛选困难
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且繁杂,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常常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4]。过量的信息不仅使大学生难以筛选和分辨有价值的内容,还可能导致他们陷入“信息焦虑”的状态。此外,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多样,部分信息可能存在误导性或虚假性,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混乱。这种信息过载与筛选困难的现象,无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要求教育者具备更高的信息筛选和甄别能力。
(二)网络沉迷与社交障碍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娱乐性使得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学习。长时间的网络沉迷不仅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还可能导致他们出现社交障碍,难以与现实世界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这种网络沉迷与社交障碍的现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育者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
(三)价值观冲击与意识形态渗透
互联网上的信息来源多样,其中不乏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可能与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冲突,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一些境外势力也利用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试图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这种价值观冲击与意识形态渗透的现象,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深入普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呈现出以下现状:
(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与更新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正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高校还增设了与网络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等相关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5]。同时,高校还注重将时事热点、社会现象等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育方式的创新与多样化
在教育方式上,高校正积极探索和实践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虽然传统的课堂讲授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例如,开展在线课堂、网络直播、微课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同时,有的高校还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三)师资队伍的专业化与培训
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注重提升思政课程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6]。一方面,高校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思政教师,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高校还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研讨会、团建等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信息筛选和甄别的难题。高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分辨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其次,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不高,缺乏兴趣和动力。高校需要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高校还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联系和合作,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网络素养教育
1.提升信息筛选与辨别能力。
积极开展信息筛选与辨别能力的专项培训课程,全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有效筛选和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准确识别虚假、误导性内容。
2.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有力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坚决不传播不实信息,绝不参与网络欺凌。着重强调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礼仪,尊重他人权益。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1.利用互联网创新教学手段
结合时事热点,设计具有时代感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线上互动
利用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平台,加强师生之间的线上交流与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鼓励学生参与网络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关注心理健康与社交能力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解决师生心理问题。在教学层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世界,避免网络沉迷。
2.促进现实社交能力发展
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二级学院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现实社交的机会。辅导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现实社交活动,拓展同学们的社交圈子,提升社交能力。
(四)强化校园网络管理
1.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学校设立网络监管部门,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制定校园网络使用规定,明确网络行为规范,辅导员教育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
2.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学校设置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引入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定期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六、结束语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双面的。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网络沉迷和价值观冲击等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交能力,同时强化校园网络管理,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方法涌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任刚.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2):210-212.
[2]李正军,张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8(02):63-70.
[3]杨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D].导师:张秋山.河北大学,2023.
[4]魏金名.信息异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论创新研究[D].导师:李银兵.贵州师范大学,2024.
[5]陈曦.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导师:曲建武.大连海事大学,2023.
[6]王亮亮,高慧.地方高校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06):6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