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清音”弦外“景”》 初中艺术学科(美术音乐)创新融合课例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画外“清音”弦外“景”》是一节音乐、美术跨学科创新融合课程,课程内容遵循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聚焦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从音美学科知识的融合,学科知识交错、迁移和类比,学科知识结构化等方面展开讨论,围绕音画交融的主题,通过“通感联想”的方式,挖掘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之间的交错和联系;探索艺术学科融合课程的思路、途径和方法。
《画外“清音”弦外“景”》音美融合课程从两条主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颜色与音色”,通过莫奈的《里昂大教堂》系列作品中丰富的色彩和音乐中不同乐器演奏的音色之间通感联想,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语言和绘画语言初步感知音画交融,能够结合自身审美能力、情感和生活经验以及所学知识进行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的转换,初步感知和理解艺术之美;第二条主线是“节奏与韵律”,赏析中国画作品《福禄满堂》中图形语言表达出的节奏和韵律,体验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三段舞蹈和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语言和绘画语言进一步地体验音画交融,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和传递艺术之美。
教学片段一:创设情境,主题导入
听赏东北名歌《摇篮曲》(片段),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和想象、情感和经验,将听觉语言转化为视觉感受,联想出不同的画面;反过来,通过赏析绘画作品《合乐图》,将视觉语言转化为听觉感受,引出课程主题《画外“清音”弦外“景”》。
《合乐图》(局部)(传)周文矩(五代南唐)
通过音画交融审美感受,引出“通感联想”这一概念,即感官体验可以相互转换,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或者和艺术有关系的体验中发现通感联想的经历或经验,并意识到不同的艺术美之间微妙的关联。在通感联想过程中,了听觉和视觉之外,还提及嗅觉、触觉、味觉以及舞蹈的言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举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关于联觉的经典语句。
音画之美存在微妙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将视觉和听觉联系起来,并意识到多个打开感官通道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艺术审美体验。
教学片段二:音画交融-颜色(色彩)与音色
通过颜色(色彩)与音色在艺术审美本质上的关联,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画交融审美体验。
颜色(色彩)是绘画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客观再现物象的颜色信息,还具有象征性和极强的感染力。赏析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克劳德·莫奈的系列绘画作品《里昂大教堂》(24幅),作品中呈现出大量鲜明丰富的色彩,引导学生主动结合审美能力、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这里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法国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全年温和湿润)对画面中的色彩进行初步的审美体验和赏析,尝试分析不同颜色的《里昂大教堂》所创作的环境和光线,强调艺术创作除了客观条件之外还需加上主观情感,而“主观情感”更能帮助学生探索颜色和音色之间的微妙联系。
《里昂大教堂》系列作品 莫奈(法)
有了主观情感,才能理解“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感知音色与颜色的碰撞。听赏不同的乐器(古筝、二胡、琵琶、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演奏出的不同的音色,引导学生说出不同乐器的不同听觉感受,并对应24幅颜色各异的《里昂大教堂》,选择出能够表现所感音色的那副绘画。教师强调,艺术感知主要来自主观感受,因此没有艺术感知没有固定标准,它取决于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审美能力和情感输出,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审美实践中来。
乐器现场合奏《我和我的祖国》,用音符编制五彩斑斓的画面。鼓励学生在艺术审美体验的时候,多多运用通感联想,打开多个感官通道。
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语言和绘画语言初步地感知音画交融,能够结合自身审美能力、情感和生活经验、所学知识进行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的转换,感知和理解艺术之美。
教学片段三:音画交融-节奏与韵律
绘画中的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虽是音乐术语,绘画作品中也能体现节奏和韵律。欣赏中国画《葫芦》,教师通过对绘画作品中图形语言(色彩、形状、线条、明暗、位置、疏密关系等)的概括,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这些图形语言在画面中感知节奏和韵律。
用音乐语言代替中国画《葫芦》中的视觉语言,将绘画中的节奏与韵律转化为音乐中的节奏与韵律。
音乐和舞蹈中对节奏和韵律的表达。配合三段民族音乐,教师带着学生学习藏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舞蹈动作,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舞蹈肢体语言,感受音乐和舞蹈中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用图形语言代替三段舞蹈中的听觉语言和肢体语言,将乐曲、舞蹈中的节奏与韵律转化为绘画中的节奏与韵律。
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学生利用音乐语言和绘画语言进一步地体验音画交融,除了情感和经验之外,使学生意识到学科文化知识在艺术审美体验中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为能力,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表达艺术之美。
教学片段四:作品展示总结 升华课程主题
学生结合自己的作品阐释创作理念,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画外清音不仅仅是音乐,也可以是文学作品,弦外美景也不仅仅是绘画,也可以是历史故事。在进行艺术审美体验的时候,除了情感、经验和审美能力,文化积淀也很重要。通过“通感联想”的启发,引导学生要学会主动地将各个学科知识合理融合,为自己审美能力培养提供营养,用艺术来沁润心灵。
这个环节在于强化音美学科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文化积淀在艺术审美体验中的重要作用,音乐美术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勇敢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帮助自己更好的进行艺术审美体验。
音美融合课程,其意义除了引导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艺术实践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除了情感、经验和想象力之外,“文化积淀”的重要性,即学科文化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艺术审美体验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将学科知识内化为审美能力,这也是画外“清音”和弦外“美景”真正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