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作用;路径
正文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是个人成长的必需品,更是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当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存在各自为战、资源分散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协同作战机制,为突破这一困境,本文将从协同育人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协同育人的深远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深入分析和具体建议的提出,期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质的飞跃,为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青年才俊贡献力量,体现高校对教育责任的深刻认识,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远见卓识的投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通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这种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缓解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匹配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抢占思想意识领域的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日益丰富多元,其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特点,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愈发艰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可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应对多元文化带来的挑战,通过这种机制,高校能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三)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需要
面对教育资源分散、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协同育人机制能促进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与社会各界的紧密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内容的更新完善,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教师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并未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教育环境中,存在一种普遍的误解,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来承担,这种观念导致专业课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忽略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的重要性,被形象地称为“两张皮”,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力量。高校非思政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体制尚未成型
许多高校领导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对协同育人理念的理解也需进一步深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时,往往导致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支持。教育工作者如教职工、专职辅导员和教学秘书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不足,使教育资源、成果与方法的共享变得困难,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的完善。
(三)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
在传统思政教育观念中,教师常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单纯的理论传授,忽视其与实践和学生需求的结合,观念上的偏差导致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显得零散片面。由于缺乏协同育人的理念指导,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只教书不育人”的困境,显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初衷与目标相去甚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措施
(一)多主体参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深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成为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根本,在此背景下,高校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将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虽职责不同,但目标相通,都是为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至关重要,该机制能够促进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合,丰富教育内容,明确高校办学方向,凸显思政工作核心价值。
协同育人框架下,应深入理解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更好地协调二者关系,如此,思想教育与党建工作才能相得益彰,共同为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品德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更能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远意义,高校应积极寻求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不断创新协同育人的方法和路径,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教育引导,这不仅是对学生个人成长的投资,更是对社会未来发展的贡献[1]。
(二)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且该机制必须做到细致入微,以便能够应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许多学子离开家乡和亲人,踏入陌生的校园,需要适应新环境,同时还要承受就业和学业的双重压力。这种情况下,一些学生为了达成自己的职业或学术目标,长时间刻苦学习,一旦遇到挫折,便可能陷入情绪低落甚至抑郁的困境。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角色尤为关键,不仅应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更应肩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压力,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学生保持乐观心态,通过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期望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勇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担当社会责任,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勇往直前[2]。
(三)建立促使育人主体发挥育德自觉的激励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涉及各个层面,需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与共同努力,共产党、青年团、政府部门以及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承载着这一工作的重任,为提升其效果,构建健全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成为关键。激励机制方面,应采取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策略,对于在教育和德育领域有杰出表现的师生,要给予物质上的奖励,更需在精神上给予充分的赞誉和鼓舞。这样的双重激励能够全面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保障机制的建设也至关重要,需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充足的资源投入、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高效的组织管理,这些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为德育活动的稳定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学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3]。
(四)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构建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核心在于观念的更新与突破。我们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远非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所能涵盖,而应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需积极探索与实施多元化的教育策略。
一方面,高校可以策划并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如社团活动、公益志愿行动、高校间的联谊交流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应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年轻人的兴趣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高校还应注重与企业界的联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研学结合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性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积累实践经验,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升。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协同育人的完整体系,当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优秀青年[4]。
(五)构建校际资源共享机制
各高校均拥有其鲜明的特色,不论是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还是深入的基础研究。每位教师也具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与风格,为最大化这些优势,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以便互相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教育部门可通过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学竞赛,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充分展示教学才华的舞台,这样的竞赛能激励学生在每节思政课中积极学习,收获宝贵知识。校际资源的共享不仅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至关重要,也为教师提供了提升教学技艺的机会,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协同育人理念的引入,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同时也更加贴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最近发展区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持续提升,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核心作用,聚焦育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不断完善优化育人机制,这样才能将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培育出既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又拥有出色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此种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也为社会的进步注入了积极能量,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积极创新,探索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以更好地适应并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强.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75-80+89.
[2]陈晓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71-73.
[3]吴雪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9(30):136-137.
[4]宋丹,崔强,侯庆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和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26-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