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为主,激发动力——初中音乐课堂兴趣培养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兴趣导向;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正文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课堂的兴趣导向问题被提上重要日程,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调整教育理念,结合初中生的能力特点选择兼具趣味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兴趣激发和能力提升。教师要立足实际,结合班级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核心素养目标的指导下,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充满趣味的高效音乐课堂。
一、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音乐知识的学习上,对学生成长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生对音乐感兴趣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立足初中生兴趣实际,设计趣味性教学任务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接受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从而在音乐学习上展现出更高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既是初中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知识性学科,也是与美育关联度最高的学科,掌握良好的音乐技能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通过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了解乐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审美情感与音乐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能够突出音乐课堂的兴趣导向,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课标背景下,音乐学科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沟通功能逐渐得到重视,突出音乐课堂的兴趣导向也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构建趣味性课堂能够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
二、当前初中音乐课堂学生兴趣培养中的问题
尽管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学生成长发展至关重要,但由于教学理念的偏差,目前部分音乐课堂仍然面临影响学生兴趣激发的问题。首先,师生互动不足。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比较单向,老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导致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以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其次,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传统的音乐课堂往往以讲授知识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占据大部分时间对乐理知识进行讲解,而较少涉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音乐表演等方式,对音乐游戏或其他趣味性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思考,导致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难以激发,更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最后,实践活动设计缺乏创新。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往往局限于简单的合唱、乐器演奏或是简单的音乐鉴赏,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这种相对传统的实践活动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初中音乐课堂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路径
(一)重视师生互动,强化教师兴趣引导
新课标对总体思路进行了阐述,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艺术学习的选择性,重视艺术学习的过程。深化师生互动就是要求教师能够遵循新课标要求,以音乐教材为依据,设计循序渐进的音乐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或鼓励学生之间展开合作探讨,通过兴趣导向的师生互动,强化教师的兴趣引导作用,构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性的音乐课堂。针对当前部分音乐课堂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优化课堂议题的角度入手推进师生互动,也可以从项目式教学法的角度入手活跃课堂氛围,提高音乐学习的趣味性。
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演唱曲目《牧歌》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以鼓励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特别是蒙古族风土人情为目标。演唱曲目《牧歌》包含着草原儿女的细腻情感,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演唱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初中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有一定了解,但对蒙古族音乐特点的认知可能相对较少。立足这一实际,教师在进行本课趣味教学时可以从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入手,首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来设计和导入问题:“同学们是否去过大草原?大草原有什么特点?在旅游过程中听过当地特色音乐吗?”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生活经验的调动中建立起音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性,激发学生对本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除了问题导入的创新设计以外,教师还可以对课堂巩固环节进行趣味化设计,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合唱的音乐项目,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本课曲目的合唱方式进行讨论,自主设计一个分部分合唱方法,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和多声部效果,在两次练习后进行展示,通过这种形式实现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结合,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音乐课堂的兴趣导向。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要扮演好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法予以积极反馈,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同步提升。
(二)重视方法创新,创设趣味音乐情境
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关键要素。新课标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指出音乐教学要“融合声势、律动、即兴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活动内容”,教师在突出音乐课堂兴趣导向的同时也必须立足这一要求,重视方法创新,在与学生加强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音乐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音乐学科有突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针对当前部分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创设音乐情境作为重要方向,通过音视频设备的运用、音乐翻转课堂的设计等多种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助于兴趣激发和素养培育的趣味性音乐课堂。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行进之歌》的整体性教学为例,演唱曲目为《一二三四歌》,在学唱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歌唱中的呼吸技巧,采取领唱、轮唱、合唱、齐唱等不同方式对歌曲进行演绎;欣赏曲目的第一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二者虽然呈现了不同的音乐技巧,但是主旨和情感上具有一致性,教师在进行歌唱和欣赏教学时可以充分立足单元主题和曲目内容,为学生创设音乐情境,丰富学生音乐学习体验。比如,教师可以充分发挥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一方面,在教学切入环节,为学生播放一段解放军或武警进行训练的场景,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音乐曲目的主要内容上来;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播放《一二三四歌》的合唱视频,引导学生在聆听和观赏中总结合唱技巧,在浓厚的音乐氛围中进行合唱和轮唱的尝试,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巩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合唱表演的形式营造主题学习氛围,在音乐情境中不断提升演唱技巧,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除了音乐情境的创设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大单元教学法,立足教材单元主题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完成相应项目,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汲取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三)重视运用能力,设计音乐实践活动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8—9年级)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表现活动,不断提高创意实践能力和艺术表现水平。通过有效的趣味活动或实践活动设计,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演唱技巧或乐理知识解决一定问题,在实践中感知音乐的趣味、体验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初中生年龄较小,兴趣爱好相对广泛,正处在培养音乐兴趣和审美情趣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特点,突出兴趣导向,创新活动设计,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针对当前部分音乐课堂活动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设计班内演唱会、乐器演奏会等趣味音乐活动,提升学生音乐技巧,也可以结合美育目标,为学生设计鉴赏交流会等活动,丰富学生音乐学习体验。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演唱曲目《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为例,本课是影视剧《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曲,创作于1983年,是本单元的重点曲目,具有旋律舒缓、感情真挚等特点,在难度上短小易唱,在类型上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抒情歌曲,学习难度相对较小。初中生对抒情歌曲具备较高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观看演唱会、参加合唱活动的经验,为学生设计一个演唱会活动。比如,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熟悉曲目内容,对演唱环节的两首歌曲都进行完整的学习,在奠定本课知识与技巧基础后,鼓励学生在两首曲目中选择一首进行独唱表演,教师以录制视频并剪辑的形式生成班内演唱会的视频,上传至班级主页中,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结合美育目标,鼓励学生在单元主题下通过对比鉴赏的形式鉴别不同曲目的特点和优势,抽出一节课时间,进行音乐鉴赏分享,在交流互动中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仍然以《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音乐鉴赏活动既可以鼓励学生参考课本中提供的曲目,也可以鼓励学生课下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或同一作曲家的曲目,在音乐的融合鉴赏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外,音乐游戏的创新设计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实践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能力特点,设计多种音乐游戏,如利用身体摆动动作呈现音乐旋律的变化规律等游戏,丰富学生的音乐认识和学习体验。
(四)利用信息技术,丰富音乐课堂知识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上要求突出“联系”与“综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延伸课堂知识内容,还能借助多元化的资源种类,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针对部分音乐课堂学习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创新运用入手,一方面,重视多种形式的线上音乐资源,如音乐教学视频、音乐网站、在线音乐课程等,运用这些资源为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案例,延伸课内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资源选择的针对性,结合学生的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资源,打破传统音乐教学在时空上的局限性。
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演唱曲目《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教学为例,本课有较强的地域性,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不同地域的人文风情与音乐特点,学习民歌的基本概念和山歌、号子、小调三种音乐类型及特点。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感知和体验我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歌作品,扩大艺术视野。立足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为学生补充与民歌相关的知识,提高课堂讲授的趣味性。比如,教师可以将微课资源运用到课堂导入环节,在上课前为学生播放一段介绍陕北民歌特征的微课视频,配合教学PPT呈现的陕北人民生活图片让学生形成关于本曲目特点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借助网络资源向外延伸,讲解民歌这一音乐类型的整体特征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营造音乐学习和鉴赏氛围,吸引学生走近民歌、了解其演唱方法。
除了将微课视频运用进课堂教学中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主运用互联网资源查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音乐知识,生成手抄报、学习感悟等成果,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这一时期强化教育引导、坚持兴趣导向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坚持兴趣导向,深化师生互动,重视方法创新,设计音乐实践活动,运用好信息技术,从多个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崔婷. 情景式兴趣教学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路径探究[J]. 新课程,2021(39):135.
[2] 周迪. 探究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 文渊(小学版),2020(7):429-430.
[3] 李佳琪. 初中音乐情境式教学应用研究——以义乌市X学校为例[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22.
[4] 林静. 浅谈音乐课堂如何调动学生兴趣[J]. 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6):143-144.
[5] 孙晓蓓. 初中音乐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 科技资讯,2020,18(8):196,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