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对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启发
摘要
关键词
戏曲进校园、大学生、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教育策略
正文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艺术表现形式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唱腔、舞蹈、服饰和剧情等元素,戏曲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在现代社会,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教育价值,它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当今大学生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更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相对较弱,这对他们的文化自信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研究“戏曲进校园”对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启发具有重要意义。将戏曲文化引入校园,开展丰富多样的戏曲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并体验戏曲的魅力,来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戏曲进校园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戏曲进校园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推动力
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戏曲进校园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旨在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更希望通过戏曲文化的熏陶,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学校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戏曲演出,举办戏曲讲座和培训班等。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戏曲活动,建立戏曲教育基地,鼓励优秀戏曲演员和教师进校授课等。这些政策措施为戏曲进校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平台。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戏曲活动。例如,不少高校和中小学与地方戏曲团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业演员到校演出并与学生互动,甚至设立了戏曲社团和选修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同时,社会组织和文化团体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举办戏曲夏令营、戏曲文化节等形式,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戏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各地戏曲院团也纷纷走进校园,带来了精彩的戏曲表演和专业的戏曲知识讲解,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了解。这些具体的实施情况,推动了戏曲文化在校园的传播,也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奠定了基础。
(二)戏曲进校园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不同高校在戏曲进校园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许多高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戏曲活动,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戏曲文化。在一些高校,定期举办的戏曲表演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京剧、昆曲、豫剧等传统剧种的精彩演出,吸引了大量师生前来观看。不少高校还邀请戏曲名家和专家举办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解戏曲的历史、艺术特点及其文化内涵,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大学生对于这些戏曲活动的参与热情普遍较高,许多学生表示,通过观看演出和参与活动,他们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不少学生在反馈中提到,戏曲活动让他们更加了解并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传播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戏曲进校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与重要性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坚定信仰和充满自豪感的自信状态。包括对文化传统的认可和珍视,还体现在对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信心。在当代社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历史文化的怀念,更是对现有文化成就的肯定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信心。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增强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还能提升其在国际社会中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和弘扬,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尽管大学生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多元文化有广泛接触,但在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上存在明显不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存在文化自卑心理,认为传统文化陈旧落后,缺乏创新与活力。现代化进程中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娱乐至上的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和认知渠道受到限制,缺乏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缺乏深入理解。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导致他们在面对文化多样性和国际文化交流时,缺乏应有的自信和自豪感。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让他们在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树立起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心。
(二)戏曲进校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正向影响
戏曲进校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正向影响显著,表现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大学生在观赏和参与戏曲活动中,能够切身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观赏精彩的戏曲表演,聆听戏曲讲座,直观地体验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使得大学生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基。
戏曲艺术融汇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唱腔、精美的服饰、优雅的身段和富有张力的表演,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角。在戏曲的熏陶下,学生们提升了艺术鉴赏能力,还在学习和欣赏过程中培养了审美情趣,增强了文化修养。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为更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欣赏能力。
参与戏曲表演和学习,学生们对戏曲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热情。许多学生在参与戏曲活动后,主动查阅资料、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甚至学习戏曲表演技巧,这使他们对戏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案例分析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不同高校通过丰富多样的戏曲活动,成功地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桂林市为例,该市的品牌活动“漓江之声”已经走过了44个春秋,成为了一项深受市民喜爱的文化盛事。今年,这个活动吸引了大量文艺爱好者参与,他们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桂林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群众艺术的力量。从预选赛到正式展演,活动涉及了大量的演职人员,总人数达到了10,632人,而观众人数则达到了76,700人,彰显了“漓江之声”在社区和地区的巨大吸引力。
在“漓江之声”的活动中,戏曲表演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分为音乐类、舞蹈类、戏剧(小品)、曲艺类创作节目,以及少儿才艺展示节目四个板块,共计89个节目。在首场展演的舞蹈创作作品专场中,共有19个舞蹈作品参演。随着“漓江之声”开场主题曲《漓江声浪》优美的旋律响起,群舞《舞灯人》《欢乐长鼓情》《茶山香》,双人舞《寻•光》、独舞《相•还》、群舞《山水恋歌》等作品相继上演。这些作品代表了桂林各县(市、区)的创作表演水平,展示了表演者们的精湛技艺和对艺术的热爱,深刻诠释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文化的追求。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戏曲表演,提升了对戏曲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很多学生表示,在参与“漓江之声”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许多关于戏曲的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和价值。通过与专业戏曲演员的交流和合作,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戏曲进校园的策略启发
(一)改进校园戏曲教育的策略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制定和实施更为详细的戏曲教育政策,保障戏曲教育在各级学校得到广泛推广和落实。增加资金投入,为学校提供必要的戏曲教学设备和资源,如戏曲服装、道具、音响设备等,以提升教学质量。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戏曲专业人才进入校园授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戏曲教育。这些措施将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戏曲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戏曲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播和传承,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学校应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融入戏曲教育的内容,通过设置专门的戏曲课程或选修课,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技巧。还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戏曲活动,如戏曲表演、戏曲讲座等,增强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理解。邀请专业的戏曲演员和专家进校进行演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
通过网络平台直播戏曲表演,制作戏曲教学视频和线上课程,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欣赏戏曲。开发与戏曲相关的多媒体教材和互动学习软件,使戏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通过这些多方面的改进和创新,能够更好地推动戏曲教育在校园内的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提升大学生参与积极性的策略
提升大学生参与戏曲活动的积极性,需要从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感入手,并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学校可以组织戏曲体验日或戏曲文化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戏曲的排练和表演中。通过角色扮演、戏曲服饰试穿、化妆体验等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戏曲的独特魅力。还可以开展戏曲工作坊,让学生在专业戏曲演员的指导下学习基本的戏曲表演技巧,如唱腔、身段和手势等。这种亲身参与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加深他们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和认同。
学校可以将戏曲活动纳入学分认定体系,让学生在参与戏曲活动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此外,可以设立戏曲奖学金,奖励那些在戏曲学习和推广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激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戏曲活动。还可以举办戏曲比赛或展演,设置丰厚的奖品和荣誉证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
可以增加戏曲活动的吸引力,还能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成就感。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发现和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从而在参与和学习中提升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三)结合现代技术与新媒体的策略
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戏曲文化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学校可以通过线上直播戏曲演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实时观看并互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制作高质量的戏曲短视频,发布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如抖音、快手、微博等,吸引年轻人的注意。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展示戏曲的精彩片段、幕后花絮以及演员的访谈等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喜爱戏曲艺术。
学校可以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一系列戏曲学习应用程序和在线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戏曲的历史、理论、表演技巧等方面内容。虚拟现实(VR)技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戏曲表演,了解戏曲的场景布置和表演细节。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戏曲服饰和道具的三维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戏曲艺术。
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戏曲文化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戏曲相关的资讯、学习资源和活动通知,形成一个集信息、学习和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这些数字化和新媒体手段,可以丰富戏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更多的大学生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戏曲文化,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四)与其他文化活动结合的策略
将戏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中,可以大大提升其影响力和学生参与度。在这些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设立戏曲专场或戏曲展演环节,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还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中接触和了解戏曲艺术。戏曲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更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鼓励跨学科融合,将戏曲与文学、历史、艺术等课程结合,可以拓宽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在文学课程中,分析戏曲剧本的文学价值;在历史课程中,探讨戏曲与历史事件、社会背景的关系;在艺术课程中,研究戏曲的表演艺术和美学特色。这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还能培养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更深刻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戏曲进校园活动在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多样化的戏曲活动,大学生深刻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曲进校园活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戏曲表演、学习戏曲知识等活动,学生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还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制定更具体的戏曲教育政策,增加对戏曲活动的资金支持,为学校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应鼓励戏曲专业人才进入校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指导。
在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方面,可以开展更多类型的戏曲活动,如演出、讲座、比赛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应注重戏曲教育的长效机制建设,探索跨学科融合和数字化推广的新模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文学、历史、艺术等,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戏曲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便利性和效率,确保戏曲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持续传播和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杨丹,董甘泊,张广浩.“戏曲进校园”对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启发[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2(01):20-23.
[2]李春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戏曲进校园教学模式探索[J].湖南教育(A版),2024,(04):47.
[3]朱冬梅.基于戏曲进校园活动强化戏曲师资培养的途径研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2):93-94.
[4]方红霞.地方戏曲校园传承的实践策略——以睦剧进校园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4,(01):43-46.
[5]粘文杰.浅论《窦娥冤》教学在戏曲进校园中的桥梁作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30-32.
[6]戴富丽.弘扬传统文化戏曲惠民暖人心[N].雅安日报,2023-09-19(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