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王马叶童 赵变弟(通讯作者)

新疆喀什大学(新疆喀什市) 844000

摘要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巨大的便利,但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安全风险。在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警惕当前存在的多元观念冲击、监管难度高等困境,寻找新的破解途径,打造新的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氛围,引领人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互联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空间

正文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大学校级项目

项目名称:新时代新疆高校组织工作体系建设探究

项目编号:(2021)1739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背景下,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其主线作用,进一步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而互联网作为当下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当代中国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总书记就曾强调要“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当下,如何依托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是需要进行思考的。

一、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赋予了信息传播高度的自由性与速度,实现了信息的去中心化,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世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借助互联网的这种特性进行的。

这种特性首要表现为时效性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高速流通和快速迭代,赋予了相关信息高度时效性,也就是互联网语言中常见的“热度”。热度即能激发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也可能发展为网络舆论,甚至形成网络暴力。在互联网视域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要热度,需要有广泛的关注度,可以说时效性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特征。

其次,表现在个人媒体广泛。一部手机、一个账号,人人都是发生平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既要有广泛的关注,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个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媒介渠道。如2024年春晚喀什分会场令人震撼、惊叹的演出,经过大量个人媒体的转发、分享火爆全网,为了解新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渠道。在互联网时代,个人媒体广泛存在,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信息媒介。

最后,这种特征表现为叙事方式多元化。在抖音、快手、bilibili等视频平台迅速成熟发展的情况下,短视频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也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呈现。如新疆味道、河西走廊等纪录片,被进行解说、剪辑,呈现出高度的吸引力;甚至一则短视频的爆火,带动了淄博、哈尔滨、天水的旅游业发展,促进各地人民相互了解,增进认同。在短视频的形式之外,公众号文章、漫画等更多的叙事方式被广泛应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增进了解、强化认同。

在以极高的时效性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个人媒体发展迅速、叙事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诸多机遇。但同时,互联网发展下,亦存在着诸多挑战,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一系列困境。

二、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

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速度广泛、较高自由度等一系列优势。为现代社会生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传统媒体矩阵发生巨变,新媒体迅速发展形成庞大产业。但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其较为自由空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一)多元观念的冲击与挑战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会,不仅为每个人的自由表达提供了平台与渠道,也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各类知识类视频、文章潜移默化的传递着某种社会思想,逐渐在互联网空间形成多元观念。这种多元观念的格局依托互联网的便利空间,在青年人群体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样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一系列风险与挑战。

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前,信息与思维碎片化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营销号、自媒体等主体依托互联网平台,输送大量碎片化信息,广泛的在互联网空间传播、发散,其为了追逐流量从而获得利益,极易为追逐弱点从而发布片面、不实信息,诱导大众产生误解,催生网络暴力何网络谣言等现象,这种有碎片化信息导致的互联网乱象往往导致地域群体、男女对立等情况,从而削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力。而且,在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下,泛娱乐主义盛行,短视频、表情包、文字梗等多种方式存在的娱乐现象广泛流行,使得用户理性思维和思考逐渐弱化,极可能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意识弱化,从而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

另一方面,多元观念消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权。当前,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机遇下,信息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为大众提供了自由发声的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打破了信息壁垒。但同时,各种思想观念也在互联网发展中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消解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权。在泛娱乐化的互联网环境下,“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蔓延,冲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甚至在网络消费主义的冲击下过分追求享乐和消费,削弱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消解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较高的监管难度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迅速、隐秘、广泛的特点。互联网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使得信息传播广度和自由讨论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外,互联网用户群体庞大、数据流繁杂,对相关部门的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非理性、负面信息在网络的传播速度很快,相关部门 并不能及时发现并做出合理应对措施,往往导致网络舆情发酵,甚至进一步发展为网络暴力。特别是引发这些问题的信息往往断章取义、漏洞百出,其追逐流量从而可以制造对立的行为,极大的破坏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相关部门,由于其负有的职责往往需要核实处理,辟谣成本高且做出了通告、声明具有一定延迟性,不利于消除负面影响。海量的信息为互联网时代开展监管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另一方面,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煽动与破坏活动,也破坏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这些行为往往借助国内网络用户开展,大肆利用自媒体,利用短视频、直播视频特性,针对审核把关存在难度,传播和发酵速度快,加之涉及民族领域话题时舆情关注度高的情况,被当作国际敌对势力利用的工具。而这种行为更是对相关监管部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挑战,是监管部门需要持续探索的。

(三)青年群体庞大,易受影响

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网民群体占32.2%,互联网在在青年群体中广泛渗透。而青年群体往往是非分辨、判断力较弱,易受到互联网文化影响。互联网发展下的泛娱乐主义同样在青年群体中影响更深,且青年在思想意识形成过程中,互联网带来的不同思想观念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境外敌对势力也将青年作为主要的渗透对象。因此,对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育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远影响。但目前,相关教育机制尚在建设完善过程中,且如前文所述,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隐秘性、难以监管等特点,导致对其对青年的影响是悄无声息、难以察觉的。基于这种特殊的情况,在青年群体中既要正本清源、同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又要深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青年正确的理想信念。这是当前互联网发展下的困境与挑战。

综上所述,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带来的不仅是信息沟通便利的优势,同样也存在着如何开展监管、培养青年正确思想认识等各种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入考虑互联网时代下的困境,迎接挑战,不断前进。

三、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探索

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一个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多方联动,全社会、全系统、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构建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

(一)构建多元叙事主体,提高内容质量 

在互联网平台高互动性、高开放性的条件下,人们可以通过留言、发帖、评论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做到个人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对话互动,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真是基于这样的特点,互联网视域下,需要构建多元的叙事主体,打造多元的宣传格局。以党政部门为主体,推进各单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打造全覆盖、全方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叙事主体,充分利用已有网络资源,促进经验积累,深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话语叙事主体。

其次,多元的叙事主体需要将内容质量放在首位,塑造认同。在内容创作中,一方面要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强调各民族在对话与交往交融中不断增强文化认同,逐步形成多元一体共同体,促进了中华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的统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发展。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逻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揭示中华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 多元一体的文化观。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发挥红色文化作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充分运用红色革命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红色历史故事,激发红色信仰,强化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用民众喜闻乐见的素材进行宣传教育,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二)强化相关部门监管

目前,互联网平台存在着监管难度大、监管力度不足等多个困境,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部门监管,使得互联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正向作用。

强化监管首先需要从网络舆情监管方面入手,当网络中出现有关民族、宗教等相关话题时,及时把握舆论波动,引导舆论走向。警惕敌对势力开展的抹黑、污蔑,屏蔽其煽动、蛊惑性言论,防范其在民族、宗教等问题上的煽动、炒作、利用舆情的各类风险;监管部门主动出击,大力防范,及时发觉问题、化解问题,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响应机制,警惕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其次,加强法治监管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平 台法治监管力度,严厉惩治散布虚假信息、伤害民族情感、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紧跟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健全完善网络空间信息安全法律保障体系,为有效防范化解民族工作领域的风险挑战提供法律依据。

最后,监管措施要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强化基层建设,弥补城乡、地域在互联网视域下的基础设施差距。保障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优势,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吸引了来自各地人民积极了解各民族文化,打破信息壁,促进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加深。

(三)加强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各种博主、“大V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党政各职能部门应该建立团结争取网络话语代表人士工作机制,通过他们防范化解网络涉及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风险隐患,唱响网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旋律。

做好宣教队伍建设,加强对互联网从业人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教的业务培训,打造政治成熟、立场坚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业队伍。主动的打破过去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加大对统战民族工作干部队伍学习培训,加强对宣传、文旅、教育、网络等职能部门干部培训深化网络信息管理工作队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要义的 理解和把握。建设一支专业、忠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队伍。

通过这一支宣传教育队伍,不断提升社会各界的民族理论素养。引导网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洁净网络舆论环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提升社会各界的民族团结责任感保障各民族相互发展,引导各民族相互同,促进各民族相互嵌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互联网迅速发展,为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开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开创了新的宣传、教育格局,逐渐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但同时,我们要警惕互联网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存在的困境,扬长避短、发挥互联网优势,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深入把握和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丰富内容和形式、提升民族理论素养和使命感责任感,增强网站运营和网络监管能力等层面促进民族团结进 步事业发展,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冬芳,李进荣.碎片化语境中社会思潮传播的三维透视[J].内蒙古社会科, 2021(4):167-173+2.

[2]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王林平,高宇.移动互联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挑战及其应对之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169-176.

[4]卢成观,李文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20(3):51-58.

[5]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