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孙植鸿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岭东小学 邮编:336102

摘要

现阶段,小学的教育手段正在持续地发生变化,其中,人们已经开始运用构建场景的手段,这样的手段有助于产生更出色的教学效果。尽管如此,在创建问题场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兼顾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成长特质,只有把学生所关注的主题与场景融为一体,学生才会主动地进行探究。另外,我们也必须把平常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本篇文章将对如何构建有效的问题场景进行详细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

正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在拓宽思维视野、提升逻辑思考能力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高度重视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任务。在进行小学教育时,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孩子们的学习特质和身心发展特征,同时也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限制,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以便尽可能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教师能够构建实际场景,并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那么学生就可以在思考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同时也能增强他们对知识的领悟,这样,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会相应提升。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意义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体系中,由于教育环境过于紧张,导致学生们在压力下完成数学作业,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最大化。而且,老师们使用的传统授课模式也难以建立起一个舒适的教育气氛。所以,通过有效地构建问题场景,我们能够打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和优质的学习环境。在执行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建立起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能够推动数学课程的顺利实施。老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科学的互动与交谈,深度理解他们的内在观念,并给出相应的回答。在适宜的时刻,运用科学的方式来构建问题场景,这样能够给学生带来优秀的思考空间,从而增强他们的思维拓宽能力。唯有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掌握数学技巧,我们才能打造出高质量的教室氛围,并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他们对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极其热衷。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构建问题情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一旦老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有所掌握,就能够创建适应他们的精神与身体成长的问题环境,进一步转变过去的教育模式,尽可能地点燃他们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通过在有效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我们可以提升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并且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技巧。在教师引领下,学生通过解决特定的问题来启动他们的学习过程,这种过程能激起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兴奋点。这对他们在社区中积极学习、进步以及表述的能力大有裨益,因为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领悟和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技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创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没有吸引人的乐趣就会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所以,老师们可以利用富含乐趣的内容,例如游戏式的学习或者有趣的挑战,来吸引他们的关注。其次,难易程度的不同也会对他们的学习成绩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老师们需要依照他们的真实能力来构建场景,确保这个场景既富含挑战,也能刺激他们的思考。另外,由于文化的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对情境内容感到困惑。因此,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体验,避免使用过于狭隘的文化元素。同时,缺乏全面性也会影响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巧。因此,教师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生活环境,构建更全面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最后,由于缺少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一些学生的学习可能会遇到挑战。因此,教师有可能运用各种教育方法,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技能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辅助,以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运用日常生活的资源,构建有效的问题情境

老师需改革旧有的教育模式,不应仅仅停留在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聆听,而应以学生的直观思考为基础,通过构造实际场景,使他们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此过程需要利用日常生活的素材和数学原则,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为实际。如此,学生的理解力将会由初级的直觉层面逐步增强。同时,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观察,寻找并融入日常的数学知识,以便收集更多的实际教育案例,并深入挖掘出其背后的数学逻辑。

例如,当教师指导一年级的孩子们理解图形时,他们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们经常喜欢玩积木游戏。因此,教师可以将积木融入课堂,通过各种积木的堆叠来创造各种图案。然后,让孩子们拿起各种积木,描述出相应的图案。比如说,圆锥体、正方体和长方体等。借助积木,学生们可以理解各种图案。然后,我们可以询问他们,正方体的底部是怎样的形状呢?zhe'yang'q学生们对于正方体的基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在这个实际的环境下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加快思维的速度,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激发学生积极地提出疑问,比如三棱柱是什么样的形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以此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优点。比如,圆锥体的形状是什么?等等。

基于实践活动进行情境创设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主要特性是喜欢游戏和活泼,他们在课堂上往往难以长时间专注。如果老师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构建情景,就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他们的专注度,并且能够创造出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例如,在进行“百分数”的教育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教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以此为基础去构筑问题。他们会挑选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接着将相同数量的水倒入。随后,指导学生执行实践,首先,将1勺的盐加入第一个杯子里,然后把2勺的盐加入第二个杯子里。最终提出“哪个杯子里的水更咸一些呢?”这个观点遭到了学生的否定,他们也进行了阐述,“第二个杯子的水味道更加咸,因为它比第一个杯子多添加了一勺盐。”然后,老师再次提出一个难题,即把各种不同的水分混合到一个尺寸一致的容器里,然后加入等量的盐,那么哪一个容器的水的口感最咸呢?一些学生感到犹豫,他们希望尝试一下,但他们注意到,水分较少的杯子的味道更加咸。于是,老师提出了一个概括性的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水中加入更多的盐,会使得味道变得更加咸?而在水分较少的杯子中加入同样的盐,味道又会如何呢?” 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百分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生对于游戏有着浓厚的热爱,我们能够通过恰当的游戏方式去构建问题场景,从而有助于促进数学教育的深化。我们需要调整数学的抽象概念,使之更具有活力和形象感,使得学生能够在娱乐的环境中更有效率的吸收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当我们教授分数的课程中,许多同学都感到对此课题的掌握相当困难。

教师能够设计一个关于分配水果的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一起参与。当存在两个苹果时,他们将被允许各自获取一个。接着,他们将通过举起手指的形式来展示这个数量,并且一个学生将会伸出一根手指。随后,他们将询问一个苹果是否被两个学生所拥有,而半个苹果又应该怎么描述呢?大部分的同学正在研究如何准确地描述半个苹果的数值。通过此种方式,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同时,专心致志。因此,老师有机会介绍关于分数的理论。

利用开放讨论,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在小学,大部分的老师都会因为害怕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而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我们能采纳一种创新的教育观,激发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那么数学的环境就会变得更为热闹。因此,老师需要构建一种平等且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这种方式,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公正地向学生提出疑惑,并激发学生的独特见解。确保学生的每个主动发言,能够帮助他们全身心地参与到数学的交流当中,从而增强了问题的紧张感,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老师需要更积极地增进学生的交往,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互动潜力。此外,也能够通过小组协同的方式进行。例如,指导他们去掌握与解决问题策略有关的知识。老师有责任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改变观念,并使他们能够运用改变的方法去测量一个物体的面积与其周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老师必须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一起达到教育目标。老师还需要依照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能力,分配他们的小组。每个团队都会得到一张纸,上面绘制了两个图案,而纸的背景则是由许多一厘米的小方块构成的。然后,我们会指导学生去计算这些图案的周长,因为它们都是非规则的,所以学生们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接着,我们会指导他们去理解非规则和规则图案的计算特性,并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构建一个充满互动、民主和开放性的问题环境,推动学生们在团队中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得数学教室变成学生的课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执行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各种策略来构建问题场景。不管选择何种策略,其最终目标都是激发学生的思考,指导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并且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进一步帮助他们掌握更优秀的学习技巧。因此,教师需要在持续的实践和探索中,选择最适宜的问题场景。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为热衷于学习,并且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技巧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丽.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0):60-62.

[2] 孟庆赢,李能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名师在线,2023,(23):37-39.

[3] 郭旭卿.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2).

[4] 刘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问题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21(10):24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