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植中成长,在探究中发展——浅谈幼儿园信息化种植
摘要
关键词
幼儿;种植教育;信息技术;策略
正文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在2019年发布,提出了强化“劳动教育”和“五育”并重的要求。除此之外,在教育现代化的观念中,还特别强调了在教育中,要适当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强化对教学内容的革新和拓展。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栽种劳作中,是一项具有前瞻性与时代性的重大措施。所以,老师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幼儿种植劳动教育两相结合,帮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1信息技术在幼儿种植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1.1扩大教学范围的必要性
在幼儿早期的种植教学中,一般都是老师在教室里讲解种植的有关的知识,然后把素材投入到种植中,幼儿们就会跟着栽种;在栽培资源层面,本课程中的栽培品种数量较少,并不能涵盖全部品种,在某种意义上会限制幼儿的认识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种植教育属于一种流水式的运作,刚开始幼儿们可能会对它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时间一长,幼儿们就会在行为和精神上感到疲劳。对长期的教学工作不利。而将信息技术的融合,首先扩大了种植的来源,可以说,不管是植物类别,还是技术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与之有关的资料,这对于拓宽幼儿的眼界有很大帮助。第二,对传统的种植理念进行了创新,使种植行为有了更多的组织化和建构,例如:幼儿自治、自动化种植、主题多元化等等,既可以充实课程,也可以扩展教育的层面。
1.2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劳动教育既是一种被社会广泛推崇的育人观,又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过去,在种植的过程中,存在着形式单一、过程单调等问题。幼儿们仅仅是机械性地完成老师的要求和任务,但是他们的情感体验、过程体验都不佳,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劳动教育实质能效的发挥。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各种不同的资源汇聚在一起,不但可以让幼儿们大开眼界,也可以让老师们创作出许多有关栽培的课程;有利于幼儿的兴趣匹配、自主摸索、课后实践,培养了幼儿的自主发现、思考和分析能力;具有探索,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技巧。除此之外,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种植环境可以对幼儿的种植兴趣产生巨大的激励效果,可以将其培育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敢于劳动的良好品质,从而可以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提高。
2.信息技术与幼儿种植教育的融合策略
2.1运用信息技术拓宽了知识的获得途径
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主要是为了增强幼儿的自然认知,使其在五彩缤纷的田园中,发挥其本性,进行大胆猜疑和联想。但事实上,除了公园里的绿植和家里的盆栽,幼儿们几乎看不到其他的植物,他们对许多植物的特性都是一片空白,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则是为幼儿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比如PPT和WORD,就能轻易地总结出数千种不同的植物,有照片能展示出不同的植物,有录像能记录鸟类的叫声,还能模拟花朵的成长过程。多样化的信息技术为幼儿们开启了一扇通向植物世界的之门,创造了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情境,改变了过去文本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给幼儿们带来了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氛围。建立信息环境下的知识获取模型,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增加智能化的交互装置;比如“小爱音箱”这款AI软件,就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什么类型的作物或者是如何种植的时候,直接通过它进行交流。第二,做一个关于该植物的条形码,贴在“种子架”上,扫描一下,就能看到该植物的照片,以及它的具体描述。第三,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一个面向幼儿的幼儿栽种行为的在线交互平台,通过搜寻和集成各种栽种信息,将其放置在学习区,观赏区,交流区等功能模块中,既能丰富幼儿栽种的知识,又能展现幼儿栽种的劳动结果,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特色的栽种文化。
2.2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机械化耕作
知识是幼儿种植教学的根本,而实践则是幼儿种植教学的重心。在重视信息渠道拓宽的同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幼儿的种植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实践活动,熟悉过程,另一类是通过线下实践来实现操作,完成任务。第一,在线的教学中,我们要将幼儿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接着,老师在一款栽种类的程序中,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常春藤栽种”作业,作业界面中包含了材料模块,搭配模块,步骤模块,以及完成后的产品展示模块。在此基础上,让幼儿们在学习到的基础上,自己去挑选适合自己需要的植物,并经过科学的配制和正确的作业程序,制作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植物。第二,是线下的耕种,在完成了之前的线上作业后,所有的幼儿都充满了自信。此时,老师可以按照幼儿的请求,给他们真正的幼苗,土壤,肥料;水和器具,都被分配到了不同的地方,用来进行战斗。在此阶段,要做到全面观察,及时介入,合理引导;如录音、拍照等工作,尽可能让幼儿们自己独立地完成整个种植的过程,从而提升幼儿们的工作成就感。在幼儿们完成栽种之后,老师们要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的表扬,并且把他们所拍下的录像、照片经过编辑后贴在课堂上;把它放在网上,让别人看到,夸奖,来提高幼儿的自豪感。
2.3营造生态交互式的生态氛围,营造一个共同的植物园地
将班级的自然角,室外的花园绿化,围墙周围的灌木从;对天台及其他场所进行了适当的开发与改建。砍掉幼儿园围墙边的灌木,与原来的种植园地相结合,开设18块种植区,作为各个班自己的种植区域,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种植合适的作物。以“教学楼天台空间的日晒充足”为依据,我们在楼顶搭建了一个种植大棚,以满足“多样化种植”的场地需求。此外,我们还在幼儿园围墙周围布置了自来水管道,水龙头不仅可以让幼儿洗手,也可以让幼儿随时取水浇灌植物。而在墙角,则是父母们用来收集雨水的罐子和脸盆,用来浇灌花草。园内有紫藤廊,葡萄园,麦田;玉米、油菜等可以根据季节来种植的具有实践意义的作物,以及其他时令的蔬菜、水果等,为了方便幼儿在种植园中进行劳动、观察和学习,我们将水壶、水桶、锄头等按照幼儿的需求进行了投放。篮子、雨靴和雨衣等,还有尺、放大镜、纸笔等可以用于观察和记录的工具,让幼儿在做中玩,在玩中学,把自己的一些新的发现记录下来,并与幼儿们共同分享。和谐、平等、互动的自然生态环境,让幼儿能观察到植物的成长,体验亲手动手种植的乐趣,感受到植物开花结果的成功喜悦。
2.4开展趣味化的实践,分享丰收的喜悦
因为幼儿园里的植物种类繁多,给幼儿们的生长带来了最好的空间和机遇,因此,幼儿园一直在深入研究和挖掘生活中的“真实”和“有趣”,以帮助幼儿们幸福的成长,因此,在“向日葵日记”、“小西红柿的故事”、“油菜快快长”、“与南瓜王相遇”、“红薯记”、“黄瓜长大记”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给幼儿们带来更大的乐趣,让幼儿们在“动中学”、“看中学”、“在经历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现有的经历中,在不同的实验中,去克服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和困难,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在栽种过程中,让幼儿们用感情来关心自己的结果,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生活。这是一种基于直接经验的学习,是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的学习,是一种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经历的学习。在种植过程中,幼儿会主动地去探究,并且在认知和感受体验中,他们会认识到一些植物的成长过程,从而丰富他们自己的经历。
2.5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家校合作的成效
家庭是幼儿教育的主要阵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从而推动了种植教学效果在家庭中的应用和扩展。幼儿园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需要多方面融合的过程。不管是在园区,还是在家庭,都很难仅凭一方的力量就能够将其实施下去,而信息技术则为双方的协作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播种式教学,一是可以利用互联网的通道,为学生的父母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的学校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父母分享;让幼儿们对种植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看法,这对促进种植教育的居家化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如果幼儿在家里想要种一些小的散尾花,那么父母就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关于如何种下这些花花草草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关于如何种下这些花花草草的知识,从而改变传统的“保姆式”的家庭教育方式,让父母明白,种下这些花花草草,每天浇水,并不是简单的培养幼儿,而是要启发幼儿思考,自己分析,自己搭建一个框架。实施等教育课程,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信息技术为其提供了可鉴的经验。其次,老师们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为幼儿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幼儿们感受到自己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幼儿种植教学的深度整合,既能拓宽信息的输出通道,又能扩大“教”的层面,又能提升幼儿种植的兴致,激发幼儿“学”的主动性,必然会对幼儿的观察力、实践力和互动能力产生影响;劳动力的发展对幼儿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这既是家长们所希望看到的,也是整个幼儿教育领域所追求的一个共同愿景。
参考文献:
[1]阚会梅.“互联网+”教育下幼儿园开展自然角种植园活动的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1,23(22):218-219.
[2]汪小俊.“互联网+”时代的幼儿园田园课程[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4):6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