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美术教育;教学探索;创造性
正文
引言:针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幼儿园老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创造性能力的意义和价值,并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推动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有效培养。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能力的意义分析
1.1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通过在幼儿美术活动教学环节重视对于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推动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和完善。并在通过创建良好的美术环境和改革创新发展教学思路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以及表达自身想法的热情。并在与其他孩子相互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激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信心和动力,并逐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沟通技巧。
1.2 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当前各行各业以及各阶段教学领域当中高度关注的重要素养,通过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环节采取启发式的引导,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体会和感悟美术作品的内涵以及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并在与其他孩子相互交流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老师在进行教授绘画相关的色彩理论和线条构成知识点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尝试用不同类型的画笔和工具来进行创作,并在交流自身想法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探索欲望。同时老师的及时反馈和引导也能够进一步激活孩子在后续阶段学习中保持长效关注度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1.3 推动幼儿个性化发展
由于不同幼儿在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基础能力等各项要素上存在差异性,因此也就需要老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教学环节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分层教学等各种措施,以此来帮助不同幼儿实现个性化的全方位发展以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通过在美术活动教学环节重视对于幼儿创造性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进一步激发幼儿在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环节的过程中,自己主动分享自身的想法和动手实践操作来将自身的想法进行成果的展示。例如在进行绘画的教学过程中为幼儿们提供不同类型的素材以及工具,并鼓励幼儿能够试着将自身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和影视作品等人物、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进行绘画制作,一方面能够引导幼儿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艺术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幼儿在进行想法复刻的过程中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动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二、幼儿美术教育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理念的更新
部分幼儿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环节的过程中,习惯性的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老师传递理论知识和幼儿被动学习、老师演示和幼儿模仿等教学形式来进行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导致许多幼儿在老师统一标准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教育下,没有进一步激发对于美术教育活动的学习动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并且部分老师在实际的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进行针对性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不足、作品和思想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
2.2 缺乏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沟通
部分老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环节的过程中习惯性的采取老师为主导的形式,因此过于强调教学的纪律性以及内容的统一标准化,使得许多幼儿在学习和了解美术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过程中,容易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足而出现跟不上正常教学进度、从而逐步丧失对于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自然无法实现对幼儿创造性思维以及能力的有效培养。加上个别老师盲目的追求教学活动任务的开展,而忽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具体情况,因此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无法最大限度的激活幼儿对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2.3 缺乏过程关注和课后评价
部分老师对于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幼儿过程性表现的关注以及课后的针对性评价,即使开展的评价活动也是由老师作为唯一主体来进行主观性的评价。缺乏对于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激活以及开展多元评价主体模式的积极性。加上部分老师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重心放在知识点和美术技能的讲解上,对于幼儿创作的优良作品并没有进行内容的深度研讨以及系统性的点评,对于表现一般的幼儿也缺乏有效的鼓励和改进方案的提供。导致许多幼儿并没有有效对自身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清晰的定位和了解。
三、幼儿美术教学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具体方法探索
3.1 教学理念和素养的创新与发展
美术老师作为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以及幼儿美术核心素养以及创造性能力提升的重要引导者,其自身的教学理念以及教育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最终的教学成效。因此,也就需要美术老师自身能够高度关注和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美术有关的前沿教学理念和措施,并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设计与优化,重视对于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首先,需要美术教师自身能够积极主动利用幼儿园提供的培训路径和课下探索线上线下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的路径,从而通过学习和了解美术教育活动前沿思想以及其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和思路,来推动自身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以及教学策略的优化调整。其次,需要幼儿教师自身能够在教学环节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激活以及尊重幼儿为教学重心的基本原则,尊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和创意性的思路,采取鼓励为主和引导为辅的方式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鼓励幼儿能够将自身的所思所想转化为实际的作品,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再者,教师自身应该树立终身学习和学无止境的思想,可以通过邀请其他教师和家长旁听等方式,来听取他们对于自身教学思路和内容的建议,并将其作为自身后续阶段教学策略优化和调整的重要参考意见。
3.2 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既能够有效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主动配合老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和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的引导下激发自身的创作欲望和灵感,对于自身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也就需要幼儿老师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以及生活过程中,能够重视对于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深入幼儿当中来一对一交流或是采取聆听等方式了解本班幼儿的喜好以及分析不同幼儿的性格特点,通过与幼儿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来消除幼儿对于老师产生的畏惧心理和陌生感,更好的激发幼儿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参与动力和创作热情。并且需要老师能够根据幼儿在美术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优缺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方法的引导,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激发者和欣赏者以及在园期间的好朋友。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来创设相对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以及利用多元化的网上教学资源来激活幼儿参与到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兴趣,从而能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的共同引导下,激发幼儿的参与动力以及良好学习状态的进入速度。并且相对轻松和愉悦的教学氛围也能够更好的引导幼儿无拘无束的表达自身想法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老师了解本班幼儿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态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3.3 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针对当前部分幼儿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缺乏对于幼儿过程性关注和课后评价等问题,需要老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过程中过程性表现、课后评价的重要价值,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深入到幼儿当中来了解和关注,幼儿在进行想法分享和成果展示等环节过程中的表现,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次。需要幼儿老师能够在美术教育活动开展以及幼儿成果评价等环节的过程中增加幼儿自评、小组成员互评等评价主体的形式,以此来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朋友来对自身评价,以此来有效增加幼儿听取评价和建议的配合度以及认同感。并且多元评价主体也能够在进行其他幼儿作品鉴赏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和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者,需要老师能够根据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来进行分层评价设计和引导。对于能力层次较高的幼儿,则将主要的重心放在推动其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深度学习和提高实践能力、避免出现骄傲自满或是放纵等不良心理等方向上。对于能力层次一般的幼儿,则将评价的重心放在激发其对于美术活动的参与动力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其进一步提高对于参与美术活动的信心以及良好的学习体验。
四、结束语
教学理念和素养的创新与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营造,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和完善等措施,是本文探索幼儿美术教学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具体方法。
参考文献 :
[1]窦江霞.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路径分析[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第二幼儿园;,2024:2.DOI:10.26914/c.cnkihy.2024.001986.
[2]周茜,潘雪霁.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方法初探[J].秦智,2022,(10):92-94.
[3]张震娅.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09):169-170.
[4]魏玲.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2021,(28):169-170.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8.084.
[5]薛婷彧.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策略[J].新智慧,2021,(21):127-128.
[6]金渊媛.借鉴陶行知教育理念,在建构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J].学苑教育,2020,(26):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