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 京津冀地区文化风俗对养老观念的影响
京津冀地区大部分属燕赵之地,从人文历史环境来看,黄帝、炎帝、蚩尤在此留下了文明的印记;战国时期,燕、赵诸侯国的强盛,形成了以重义任侠、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西北地区高寒,几千年繁衍发展的是金戈铁马、弯弓射雕的草原游牧文化;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游牧与农耕并举、传承了民性剽悍的关东文化。同时周边文化对京津冀地区的也产生深远影响,东南与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毗邻,尚功重智、知礼乐仁、民性仁厚;西边比肩秦晋文化,尚法、尚兵、重商、民性刚毅。而自蒙古举鼎中原,元明清历经七百年,燕赵河北一直是畿辅重地,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民族命运的起伏,经过战争、商旅、民族交往、移民等途径,形成京津冀地区兼容并包、多样杂糅的区域文化特征,造就了百姓勤劳淳朴、自信坚毅、宠辱不惊,民风热情洒脱、强调宗法群体、重视伦理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促使了这里的人们具有较高精神文化追求。
随着新时代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生活有着较高的需求。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强调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在这种理念下,京津冀地区百姓家庭观念强,父母子女亲情浓厚,形成了孝老爱亲传统美德。但同时老年人独立坚强的个性,又使得他们不愿过多依赖子女,希望有自己相对自由的空间。
二、 国外主要养老模式浅析
(一)美国养老服务模式
因此,美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1.是机构养老。政府主办或者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出资兴办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等,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态选择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在美国,大约2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
2.是社区养老。美国的养老社区服务业非常成熟,所谓“养老社区”指的是老年人养老生活所居住的住宅区。在养老社区里,老年人自理或由家庭成员帮助打理生活,并参与社交活动,或者接受来自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养老社区多种分类方式:
(1)按建筑类型和规模可以分为“养老新镇”、“养老村落”、“养老营地”、“集合式老年公寓”和“持续照护养老社区”。(2)按照医疗护理程度可以分为生活自理型养老社区、生活协助型养老社区、特殊护理养老社区和持续照护养老社区。这几种社区的照护容和护理程度按顺序逐级加深。
(二)日本养老服务模式
日本老人养老的主要形式: 一是家庭养老,另一个是社区化居家养老。
日本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已不完全适应老龄化社会,主要因为年轻人很难有精力照顾家中的老人,再就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与老年人传统的行为方式有碰撞,家庭养老形式影响家庭和睦,进而波及社会的稳定。现在,日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完善的社区化居家养老方式,该方式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室内外环境设置,保证其与社会的接触交流,尽可能地保持其独立生活能力。
三、 国内现有养老模式研究及借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4;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占比超过总人口的1/3。我国老龄化面临重大挑战。目前,我们国家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家庭养老
受传统文化理念影响,加之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很多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老年人生活在家庭中,环境熟悉,活动“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但这种养老方式在社会、经济新形式下页凸显出其脆弱性和局限性,子女离家远、工作繁忙,”421”型家庭结构失衡、老人护理知识技能缺乏,适老设施、设备不足等因素,给赡养者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等)将老人集中起来,提供居住、就餐、医疗、娱乐等全方位服务。主要指以养老院、康养中心、托老所、老年公寓等,但需要的建设成本和资源投入较高,适用失能或失智程度较高,而家人无力照顾的老人群体。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养老机构4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2.3万张。目前来看,养老机构的运营大多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设备陈旧,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人员不专业。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看,养老机构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都将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社区式居家养老
社区式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养老模式。老年人不必离开家庭,由社区提供服务,其和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点在于由社区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从而减轻了家庭成员的负担。社区可以提供服务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文体娱乐、法律咨询、健康咨询等等,还可以提供日托或全托服务。
(四)医养结合养老院
医养结合养老院就是把专业的医疗技术、设备、康复训练、日常保健与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相结合,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医养结合。其优势在于医疗服务更专业,将医院级别的设备、人员搬到老人身边,提供更便捷、专业的服务。
(五)金融机制养老
将自己所拥有的不动产(基本为房产、乡村的土地)租赁、抵押贷款、销售、遗赠给金融机构或有需要的人,从而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或接受养老院服务(老年公寓、养老社区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包括以房养老、大房换小房养老、遗赠养老、抵押给银行借款养老,遗嘱托管养老等。这种养老方式局限性较大,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让老人更愿意将房子留给孩子,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则是最合适的群体,同时也需满足高房价的城市,高潜质的房屋,高素质的老人三大条件。
四、 京津冀地区养老资源的考察
据北京市民政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23年3月,北京市各类养老机构有571家,床位总数已经达到11.2万张,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424家,临时托养床位6980张。北京市商品住宅配建养老设施,近五年,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项目224个,建筑规模3460万平方米,配建养老设施155个,建筑规模31.8万平方米。截至 2021年 1 月,北京市建立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 236 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1005 家,累计建成“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772 个,覆盖 98%的城市社区,养老助残卡惠及全市470万常住老年人。到2025年,全市千人养老床位将达到7张,实现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覆盖,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和市区养老服务联动支援机制不断推进。
天津市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市政府持续加大养老资
源的建设和开发,于“十二五”期间建设养老机构 428 家,
全市设养老床位 68616 张,平均千名老人拥有床位 32 张,
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1100 个,实现了社区
养老服务全覆盖。2018 年,登记在册的专门养老机构共有
453 家,其中河北区、蓟州区、武清区养老机构数量最多,
津南区、宁河区、和平区的养老机构数量相对较少。
河北省的养老资源比较分散,城乡差距明显。2018年,
河北省有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2263 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95 家,农村地区互助幸福院超过 3.1 万个;省内共有1115家养老机构,主要分布在唐山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和环首都的各个区县,其中环首都 14 区县有 71家养老机构、1.2万张床位。而承德市、廊坊市、邢台市相关的养老服务资源较少。
京津冀地区受经济发展影响养老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京津地区高房价、高地价和高人力成本降低了老人的消费能力,抑制了养老资源特别是普惠性养老资源的供给。河北省省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难以做到全覆盖,居家养老仍然是省内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农村互助养老院覆盖率不高。
五、 京津冀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探究
(一) 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公办或民办的养老院、康养中心、托老所、老年公寓。机构养老主要有自理型、介助型、介护型、医护型,分别为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长期集中居住便于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服务,且在养老机构老年人可以结交朋友,机构也常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可以大大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有些养老机构还提供房屋托管的服务,对老年人原来居住的物业代为管理或代为出租,既避免了物业的闲置浪费又在经济上缓解了老年人的养老压力。
(二) 家庭养老
从经济角度出发以及有些养老机构服务的差强人意,使得老年人对入住养老机构存在顾虑,从而选择与家人居住在家庭中,由家人担负其照顾其起居生活的责任。家庭养老以家庭亲缘为纽带,老年人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中国人“养儿防老”,注重亲情的观念,以及养老机构资源紧缺的矛盾,使得家庭养老成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
但是家庭养老缺乏专业的健康和护理服务,子女往往还要忙于工作,照顾老人负担很重。另外,现在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种种原因老人并没有家人的陪伴,很多居家养老基本处于老人自我养老的窘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或社区需较多的负担起提供各种帮扶服务的工作。
(三)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不必离开家庭,由政府或社区提供社会化上门服务。这样既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温暖的需求,又能够使年轻人从繁重的照护负担中解脱出来,同时,社会化提供的服务也更加专业和多样化。
根据老年人需求的不同,需提供的服务应包括:1.日常生活扶助:如助餐、助浴、助洁,社区配建老年食堂为老年人提供餐食,配备服务人员提供送餐、助餐、协助个人卫生清洁和家政保洁服务。2.社区提供日托或全托服务。对于子女白天上班不在身边社区提供日托服务,即白天在社区托养中心生活,晚上回家休息。
(四)医养结合
前述几种养老方式侧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护,当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病,需要长期持续的医疗护理,如果长期占用医院床位,给本来紧缺的医疗资源造成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二级以下中小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超额、薪资不高、医疗设备闲置、床位利用率低等。将这部分医疗资源进行整合进入养老领域,即解决了中小医疗机构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又解决了养老机构对养护人员和床位的需求。早在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着手逐步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根据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目前有很多种合作模式可供借鉴:一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联盟,双方之间签订合作协议,由医疗机构安排医师和医护人员到医疗机构为患病老人提供诊治和护理,并建立医疗档案,避免了老人的就医奔波;二是医疗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鼓励一些长期效益不高的中小型医院进行转型整合,按照老年疗养院、康复院的要求进行内部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完善配套设施,培训人员,制定相应服务标准。三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机构。对于已有的养老机构或社区,支持其吸引公办或民办的医疗机构进驻辖区,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捷。
(五)旅游养老
对于刚退休,身体健朗的老人,旅居养老逐渐成为其喜闻乐见的养老形式。康养旅居目的地多为沿海旅游城市或空气、气候环境较好的城市。比如冬季时,有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选择到温暖的南方过冬,例如海南的热带气候能使老人们的哮喘、鼻炎等呼吸道疾病以及关节类疾病得到很好的康复;在炎热的夏季,许多南方的老人选择去北方避暑和度假。
老年人旅游养老,无论是短期旅行,还是异地长期居住,对交通的依赖性都很大。京津冀在海陆空方面都形成了便捷 的交通网。该地区目前共有民航机场9座,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承德、张家口,而邯郸,沧州、衡水的机场建设也在规划中。铁路方面,截至2022年11月底,京津冀地区铁路营业里程达10848公里,其中高铁2369公里,71座高铁车站星罗棋布。水路方面,京杭大运河的通航为游客水路出行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发达的交通网络使得老年人出行非常方便。
(六)田园养老
和旅游养老“到远方”不同,田园养老一般选择邻近的乡村或退休后回到老家,也可称为乡村旅居养老。京津冀地区有广阔的农村,民风淳朴,自然村落六、七万个,周边省市的乡村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乡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城市的喧嚣,许多喜欢田园生活的老人可以体验乡村的生产方式,了解农村生活,享受乡土乐趣。随着我国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田园式旅居养老模式提供了发展契机。随着产业链的发展,渔村、牧村、林园、酒庄等特色田园旅居养老给老年人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八)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往往是一种自发的养老互助行为,一般在亲朋好友间发生。志同道合的老年人,不依靠子女,离开家庭, 搬到一起共同起居,相互照顾。抱团养老由于是熟人组团,志趣相投,因此在精神层面对老人是极大的慰藉,同时减轻了子女的负担,经济支出也相对低廉,因此吸引了许多老年人。但从实践来看,许多抱团养老的案例以不欢而散收场,分析来看,几十年的亲友偶尔小聚其乐融融,但真正天天生活在一起,生活的细节肯定滋生各种矛盾。比如生活费如何摊付,家务劳动如何分担,饭菜如何调和众人口味,起居作息习惯如何协调等等,诸多矛盾致使抱团养老极易发生散伙,而且还极有可能伤害了几十年的情谊。
从社会层面看,抱团养老不成体系,在诸多方面缺乏政府兜底。抱团养老是非常民间化松散的组织形式,缺乏严谨和规范的管理,很多时候是一些人一时兴致所至组合在一起,能够极大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但在其他方面往往欠考虑,比如养老措施,健康检测,医疗护理都缺乏专业性;第二抱团养老的封闭性阻断了团体与外部的联系。老年人在社会上本身属于弱势群体,抱团养老群体成员全部是老年人,很少会有社会力量的融入,因此在权利维护和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着短板。第三抱团养老社会覆盖面窄,比较适合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并且由于前面所分析原因,许多老年人也对这种形式避而远之。
总之,抱团养老作为一种养老形式的存在并不普及,只是给老年人养老提供了多一种更多选择,这种形式的发展,还需政府或社会力量多多参与和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