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中乡土资源的挖掘与融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朱红燕

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幼儿园 邮编:844100

摘要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舜山镇中心幼儿园地处全国闻名的苗木之乡林桥村,园所周围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于是,教师们带领幼儿走出课堂,走进乡野,以“人、农、俗、树、叶、山、石”为基本内容,挖掘适宜乡村幼儿园音乐的课程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七位一体”资源库,有效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乡土资源;融入研究

正文


引言

传统的乡土文化资源是非常好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关注,致使其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着幼儿园综合教学的正常发展。将本土的乡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提升幼儿阶段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扩展幼儿的思维视野,同时还可以创造一个更加开阔的空间,以供幼儿展开全面学习,这样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乡土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并充分利用本土的资源优势进行教育。

、幼儿园教育中融入乡土资源的现状

幼儿园教科研水平需提升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提升,幼儿园教学领域拥有了更大的发展机会。我国学前教育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其办学条件和教学条件都有所提高,但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相对滞后。由于幼儿园对周边的教学资源运用不到位,缺乏对本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运用,使当地的乡土资源难以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和教学中去。

、幼儿园教育中融入乡土资源的应用策略

(一)借助乡土资源,营造园区环境

乡土资源文化融合方面的教学发展,将乡土优秀资源充分运用于幼儿园的教学中,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空间,并让园区活动变得与众不同。比如,可以在幼儿园附近的园子里挑选一些当地特色的植物,或者在幼儿园的一角种一些水果蔬菜。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园区的生态文明,不必非得利用复杂的物品来美化,最重要的是要让它具有地方特色。一是利用本地的花草来装点园林,使幼儿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活力,同时也便于幼儿们近距离地观看花草。例如,观看叶片的纹路、观察西瓜的成长,既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也可以增强幼儿的艺术意识,增强幼儿对大自然和花草的认识。而运用乡土特色的材料和物品来装点幼儿园操场,则能使幼儿们在平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乡土资源所带来的文化影响。

(二)丰富多彩的乡土区域活动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指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自身感知操作而得来的。”因此,要使幼儿获得发展,一要创设环境,二要引导幼儿主动开展活动。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也是幼儿一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在区域活动中,丰富且有意义的材料给每位幼儿创造了探索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园地处关中平原,东有沣河,南有秦岭,土地肥沃,耕种面积宽广。此外,教师们根据周边的环境与家长做好沟通与配合,整合各种资源做好切实可行的区域活动计划,如木板、玉米、麦秆、树枝、石头、射虎服饰、画册等,这些异于成品玩教具的东西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比如画家、木匠、建筑师、文学家等,一个个不同的角色,一次次不同的体验,让幼儿兴趣盎然,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以小班区域活动“树枝”为例,我们与家长沟通后,家长们热情地将自己家里砍树剩下的枝条带到幼儿园来,经过教师的修剪、装饰、分类,这些材料进入了幼儿的活动区域中,幼儿则利用树枝配合情景玩具进行搭建活动,给树枝做树叶、捏花朵,将笔直的树枝裁切成段放在益智区练习数数,玩“挑挑乐”游戏——幼儿对原生态材料的兴趣已经超过了成品玩具。

(三)挖掘农、俗文化,融入艺术元素

乡村有着丰富的农间习俗、农作物产品等资源,如清明节的青团、正月十五的元宵。但有些已经从现代生活中逐渐退出的民俗文化,却能带给我们新的体会。如来安县著名的非遗民歌《挖蕨菜》,教师借助该民歌引导幼儿认识蕨菜这种当地独特的植物,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化与饮食习俗,培养歌唱和律动能力。从节奏韵律上看,《挖蕨菜》这首来安传统民歌小调是鲜明的两拍子结构,与我们日常的语言习惯直接相关。来安的方言有长音节和短音节之分,两拍子结构能强烈突出节奏的长短区别,听起来韵律鲜明,符合语言的律动美。此外,两拍子的规律就是强拍和弱拍,在实际教学中幼儿能快速融入节拍的起伏、声音的高低变化中,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一种有效方式。从歌词内容上看,首先《挖蕨菜》描写的是农民在挖蕨菜的场景,幼儿能通过歌词充分感受劳动中的乐趣,体验当地勤劳的民风。其次“蕨菜”是来安老百姓日常喜爱的一种野菜,歌词会帮助幼儿认识这种植物,知道它的外观与食用价值,进而萌发幼儿热爱自然与家乡的情感,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欲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反思研讨,优化资源,使主题资源包循环使用

在活动中,教师不断捕捉幼儿的表现,用观察记录、照片或视频的方法记录下来,在集体交流时进行分享、交流,通过交流、梳理,并分类出共性表现和个性表现,并根据幼儿的表现,探索、挖掘是否有可利用的资源。教师通过交流与讨论,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在资源的共享中使课程逐步园本化,不断构建适合幼儿的、具有园本特色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活动实施后,年级组会组织教师围绕主题教学活动,结合自己的实践,开展交流、对话与讨论。教师反馈自己的教后感想,为下一次使用资源包的年级提供参考。例如,有的教师认为,“水果歌”活动不契合本次主题,建议将其调整成“好吃的藕”,使活动更契合主题需要。通过主题实施前收集资源、主题实施中运用资源、主题实施后优化资源这样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我们将主题按不同领域,方案、计划、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资源,分门别类打包整理,一个主题就是一个大包,大包里包含若干小包,每个包注明名称,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资源包。
(五)创设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环境

由于所处环境以及幼儿生活经验的差异,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与城市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题活动环境必须贴近孩子们鲜活的生活,环境创设需要在家长、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完成,既具有农村乡土特色,又呈现幼儿的发展轨迹,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整合、利用,让这些对于孩子来说充满吸引力的乡土资源走进孩子的视野和生活,环境的总体布局应充满童趣与野趣,实践着“来自孩子生活,高于孩子的生活,又还原孩子的生活”的课程理念。创设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活动环境需要一些材料,这些材料虽然是无声的,但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搜集、筛选、整合,能成为会说话的“活材料”,引发幼儿探索。在研究中,我们对环境创设所需的乡土材料的选择与收集等积累了一定经验,使之能真正用于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材料应来自幼儿日常生活。有些材料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幼儿能随时和材料直接接触,比如:稻草、棉花、竹编制品、瓦片等。这类材料的搜集较为便利,并且幼儿对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结束语

在全面实施课程游戏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幼儿园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来进行教育仍需不断探索。幼儿园的师资队伍要充分认识乡土资源的重要性,并充分挖掘和利用其文化资源,以更好地融入教学之中,并实现对幼儿的全方位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云.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教育观察,2019,8(6):38-39.

[2]卢晓娟.浅谈借助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J].学周刊,2020(5):17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