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课堂练笔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教学;课堂练笔
正文
引言
在如今新课改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学业水平的好坏与教育教学的结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息息相关,促进学习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双向的联系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实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课堂写作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提升小学语文作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小学语文高段作文课堂练笔的重要性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作文与阅读有着很大的关联,作文的灵感来源于平时阅读的积累,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长期阅读的人,要比没有阅读量的写作容易的多,而且长期的阅读积累,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受到文学熏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写起作文来更容易。
(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高段作文的学习需要学习更多著名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学习优美的词句、描写事物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手法。在观察著名作家是如何描述一件事物的过程中,可以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同的写作手法,来提高作文词句优美性。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很重的,他们的思维能力也很活跃,在高段作文的课堂练笔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多寻找一些新的思路,给作文进行创新,在作文的写法上也多思考、多利用修辞手法,丰富文章的可读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课堂练笔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学生中高段的教学中,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认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性,以及写作对于阅读理解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对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在课堂练笔环节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在阅读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结构等进行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将优美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引导学生使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在对文章整体的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文章中的内容、思想情感等进行改写,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
例如,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精读,找出文章的主旨、修辞手法、思想情感等,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找到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感受到文章中浓浓的年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一自己家乡的春节为主题进行创作:“春节要进行大扫除,要贴对联,妈妈会包饺子,爸爸会放鞭炮……”通过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仿写能力,让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积累素材,使学生们写作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特色。
(二)随文练习,打开学生的思维
随文练习指的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文章中的内容设计新的故事情节,使文章更生动饱满,还可以以此来抒发自己阅读文章时的感情以及获得的感悟。通过这样的随文练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读写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写作时更具有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是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通过这些方法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扩展或者再创造,利用这种随文练习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条理更清晰[2]。
在解读《腊八粥》这篇课文时,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让锅中的食材仿佛拥有了生命,从而让读者能从侧面感受到粥的浓稠和香甜。比如,栗子、花生等食材在锅中“跳跃”的情景,既生动又有趣,让人仿佛能够闻到粥的香味,看到食材在锅中翻滚的画面。这种写作手法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让学生们在学习写作时有了更多的素材可以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腊八粥的熬制过程,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腊八粥的美味,进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课文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习,让他们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和图片、视频等素材,创作自己的小故事或小场景,表达自己在观看腊八粥制作时的感受和心情。这种练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理解与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获取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而通过写作,学生又能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阅读材料,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创新性的写作练习,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腊八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学习。例如,课文中对食材的描写:“栗子炖得烂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花生则炒得酥脆,一口咬下去,崩脆的声音让人回味无穷。”这种细节描写让学生仿佛能够品尝到腊八粥的美味。同时,作者还将食材赋予了生命,如:“栗子、花生等食材在锅中跳跃,好像在欢快地舞蹈。”这种拟人手法让学生感受到了食材的活力,也让腊八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随文练习,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最喜欢的一道菜的制作过程,并要求他们运用细节描写和拟人手法,让食材仿佛拥有生命。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三)创设表达情境
情境教学拥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利用新颖、生动的场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创设表达情境,鼓励学生走向讲台,大胆阐述心中所想,再根据所学内容在练笔的过程中直抒胸臆,创作出脍炙人口的文章,不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的自信心。比如,在《习作:写读后感》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鼓励学识丰富的学生选取“四大名著”中的一本书来阐述自己的读后感,板书“三国烽烟、梁山好汉、艰难取经、红楼梦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后感来分析名著,揣摩书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听取不同回答后,创设表达情境,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选取自己喜爱的一个角色进行模仿,并阐述自己对该角色的理解,不仅培养其良好的自信心,而且能够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让其以“读《……》有感”为题目,书写读书心得,将自己表演的细节和对读书的感悟进行细致的叙述,在教师的引导提高论述的合理性,不断提升作文写作水平[2]。
(四)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人脑对事物的洞察能力,可以通过合理的分辨来对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在小学中高段教学中渗透语文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眼手协调配合能力,使之将所见事物用合理的方式跃然于纸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手段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使之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审视事物,从而在练笔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作技能水平。比如,在《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部分内容讲解的过程中,出示甲骨文、象形文字、小篆、草书、繁体字、简体字等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汉字的演变历史,鼓励其观察汉字演变的特点,培养其优秀的观察能力。出示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欧阳询、贺知章等书法家的知名作品,介绍能够体现汉字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等资料,鼓励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汉子进行叙述,以“遨游汉字王国”为题,论述字体演变、书法名家、汉字故事等内容,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文章,有效提高创作能力水平[3]。
(五)积极评价,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激励评价在小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出适当的鼓励,并可以开展写作竞赛,并设置一定的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自信,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藏戏》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藏戏这一特殊的传统艺术的特别之处,体会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特色,并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充分的学习。然后以课后练习的《家乡的风俗》为题,开展写作竞赛环节,让学生以在课文中学习到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文章结构等来进行写作,写作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出家乡他色的习俗。在学生写完之后教师要及时查阅学生的写作内容,对优秀的文章进行表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为同学朗读,让学生体会优秀文章的精彩之处,文章有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指点,并适当鼓励学生,让学生增强对文章写作的自信心。教师还应当设置一定的奖惩制度,对写作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并可以将其文章粘贴到班级墙上让其余同学进行仔细观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斗志,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知识,通过课堂练笔环节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教材内容得到充分的掌握与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结构的设计,使学生的写作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条理性。
参考文献
[1] 彭华蓉.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课堂练笔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
[2] 邓方须.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课堂练笔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26):2.
[3] 杨旭峰.小学语文中高段作文课堂练笔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 000(003):9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