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的融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顾馨梅

广西防城港市直属机关幼儿园 538081

摘要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发展,其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传统文化与幼儿发展“五大领域”是完全、系统性交集的,可以实现有机地融合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偏于“立德”、五大领域重在“树人”,二者融合,可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幼儿综合、优质成长。本文立足幼儿教育实践,在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融合教育的途径和策略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

幼儿园;传统文化;五大领域;综合发展

正文

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连绵不断地发展,其文化水平不仅处于世界文化体系的顶端,而且具有系统性,其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而幼儿发展“五大领域”,同样关照幼儿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性。因而,传统文化与幼儿发展“五大领域”是完全、系统性交集的,可以实现有机地融合。在幼儿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更重于使幼儿建立文化自信、自豪,因而偏于“立德”,而“五大领域”重在发展幼儿素养,重在“树人”,因此,二者融合教育,可高质量、系统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下面,立足幼儿教育实践,就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的有机融合进行几点探讨。

一、两个途径

1. 在专项领域中融入传统文化

在对幼儿“五大领域”某个专项进行教育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根据某领域特定的内容、特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相匹配的内容和材料,将传统文化融入专项领域教学中。

比如对幼儿进行“健康”专题教育,可融合的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如“闻鸡起舞”的故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等理念、华佗的“五禽戏”、“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华美食、武术以及各民族或地区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等等,都可以作为融合“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分别对应了“健康”领域的良好作息习惯、体育运动、医药保健、健康饮食等素养品质。

2. 基于传统文化主题融合领域

教师选择一个传统文化主题,然后围绕文化主题设计对应“五大领域”发展的活动,使“五大领域”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

比如端午节期间,以“端午节”为传统文化主题,教师根据端午节的情境、习俗,可组织幼儿参与一系列促进“五大领域”发展的活动。如打扫房间、清除室外垃圾和杂草、包粽子吃粽子、端午故事会(如屈原、白蛇传)、旱地“赛龙舟”游戏、做香袋、踏青游园等等。这些活动,既可以使幼儿对端午节文化有较系统的认知,增进其对传统节庆文化的情感,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这几个领域素养的全面发展。

以上两个融合途径,有各自特点:前者对幼儿素养发展的专项性强,层次难度低,教师易于掌控并容易被幼儿接收,同时使文化教育和领域发展有一定深度。但,从文化和素养角度上看,幼儿发展的系统性弱;后者则综合性、系统性、结构性很强,更贴近传统文化以及各发展领域的实践特征——即,文化或“五大领域”的某专项,在实践中通常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文化、领域相互关联和交集。这个途径对应了文化或领域实践的复杂性、结构性——这使幼儿发展更具实际意义。但,幼儿接受能力有限,这种相对复杂、系统的活动,掌控难度大,容易使活动过程出现散碎、无序或脱离主题等问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组织和掌控能力。

三、组织策略

1. 突出幼儿主体体验

突出幼儿主体体验是指在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融合教育中,教师应减少或避免单纯地讲授、灌输文化理念或领域知识、技能,而是要以幼儿亲自参与文化及领域活动,通过看、听、触、做、思等过程,使幼儿形成经验、感悟,从而发展其文化或领域素养。也就是强调“做中学”和素养的自主生成。理由是:第一,在幼儿教育阶段,文化和领域教育的重心都不是具体知识或技能,而是素养。所以,教育方式要遵循素养建构理论,以幼儿主体生成为方法论;第二,从大脑生理发育上说,幼儿的抽象思维是非常弱的,他们主要是通过直观、感性方式进行认知。比如前面提到了“五禽戏”,教师不要仅给幼儿讲“古代神医华佗发明了五禽戏,是一套古老、科学的健身操”,更主要是带领幼儿们一起动起来,亲自学一学、做一做,回家去把自己学到的“五禽戏”教给家长、并和家长一起做。这样,幼儿才能感知五禽戏对于自身健康的促进、保障作用,并养成健身习惯。

2. 重视幼儿情感驱动

对幼儿开展教育,一个突出的难点是其还没有形成学习观、发展观。其参与学习成长活动是缺少主动性的。而前面提到,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融合教育,主要是以幼儿主体的活动为主,开放性、自由度比较高,很难保证幼儿乐于并认真参与。没有动机和热情,融合教育就收获不到预期的成果。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幼儿参与活动的情感驱动。

驱动幼儿参与成长活动,并不难,因为幼儿思想比较单纯,很容易找到抓手。比如活动内容童趣化、利用幼儿好奇心、活动情境化、组织比赛展示或表演等,都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比如前面提到端午节主题做香袋活动,教师全程对幼儿们制作香袋的过程进行录像,并用多媒体进行直播,最后展示每个幼儿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幼儿就会非常认真地投入活动。再如围绕《三字经》中“父母呼、应勿缓”一句,融合“社会”领域中的“孝亲、礼貌、爱父母”主题,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给每个小朋友设定一个动物角色,如“小明扮演小兔子、小红扮演小蚂蚁……”教师随机喊某个小朋友的角色,对应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回应“到”,比比谁回应得快。如果回应慢或错,就“罚”小朋友给大家表演个小节目。这个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社会观念发展,而且因为角色扮演、游戏、比赛等元素,他们的参与热情很高。

3. 教育内容贴近幼儿

需要注意,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质,不仅涉及科学、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等所有领域,而且深刻、精妙。而幼儿处于人生成长的“初级阶段”,其文化积累、生活经验都是非常少的,而且在生活中所能参与的活动也非常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幼儿都能吸收、理解和参与。当文化或领域的具体内容、层次脱离幼儿实际时,就会失去教育意义。

因而,在进行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的融合教育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内容紧贴幼儿实际。这需要把握几点:第一,内容最好是幼儿感兴趣的;第二,内容是幼儿能参与、能理解的;第三,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比如结合防城港归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海洋资源丰富的特点,以“民族交融、团结”为传统文化主题,组织幼儿们用各种贝壳、水草做民族风格“服饰、建筑”等内容的贴画。用乡土材料、以美术的方式将民族大家庭主题呈现出来,同时发展幼儿艺术、社会领域素养。这个活动,幼儿情感亲近、材料易取、操作简单,既能保证教育效果,又能保证幼儿能真实参与。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和幼儿发展“五大领域”都具有系统性、结构性,二者可以在幼儿教育中有机融合,且可以保证全面、有质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幼儿园组织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的融合教育,建议教师把握两个途径、关注三个策略的运用。两个途径是:在专项领域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中融入领域教育活动;三个策略是:突出幼儿的主体体验、重视对幼儿的情感驱动、教育内容贴近幼儿实际。

 

参考文献:

[1] 李艳.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和五大领域教育的融合[J].第二课堂(D), 2023(11):86-86.

[2] 王一涵,郭静静.黄河文化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的研究[J].花溪, 2023(5):0122-0124.

[3] 石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价值和策略[J].甘肃教育, 2023(9):87-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