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多元融合教育 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
关键词
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发展;教学活动
正文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特殊教育正逐渐从独立式教育转向融合教育。这一转变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融合教育的实践,有利于打破传统特殊教育的界限,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结合,让特殊学生进入普通班,为他们提供与同龄人相同的学习平台与机会,以此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正常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特殊教育中,“生活语文”是至关重要的学科,其作为融合教育的缩影,在教学中,教师可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既能让普通学生对特殊需求同伴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接纳,也能全面提升特殊学生的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而如何有效地在特殊教育中践行融合教育,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融合教育概述
融合教育作为新时代下教育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和实践,教育的目的在于将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包括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纳入普通教育体系中,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平等性的教育活动,以适应每位学生的特殊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教师需为学生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与关注,以发挥其最大潜能。在实施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清晰地认识到每位学生的独一无二以及特殊性,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一是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融合教育还强调同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鼓励普通学生与特殊教育学生相互学习、合作、沟通。
二、在特殊教育中践行融合教育的价值
(一)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
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虽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尤其体现在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之特殊教育学生先天缺陷,在学习上与普通学生有着一定差距。为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去打造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在特殊教育中践行融合教育,有利于推动个性化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实践中,教师便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满足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与此同时,个性化的教育也有利于普通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个人所喜欢的领域积极探索、学习。
(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在我国教育的改革下,要求教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发展德育为先,发挥教学育人的价值,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在特殊教育中践行融合教育,能够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平等性、包容性和针对性。践行融合教育,教师会将特殊教育学生纳入普通教育环境,但他们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隔离与偏见,不仅能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支持,也能让他们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确保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减少社会对他们的误解和歧视,为他们未来步入社会正常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特殊教育中践行融合教育,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下,特殊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融合教育的定义与实践原则,学习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种持续性的专业发展,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增强其对教育的热爱与承诺。与此同时,在融合教育中,教师还能与家庭、社区进行合作,从而获取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教学支持与学习机会,以此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教育质量,促进特殊教育改革与创新。
三、践行融合教育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在特殊教育中践行融合教育,实践主体为教师。融合教育能否成功实施,具体取决于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对特殊教育需求的理解。在实践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全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使其重视融合教育,提升他们对特殊教育需求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这一方面,学校应当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为后期特殊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应当对所有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专业能力评估,以确保全面掌握教师在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方面的实际需求。例如通过一对一讨论、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教师在处理特殊需求学生行为问题、个性化教学设计、辅助技术使用等方面的困难和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为特殊教育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模块,着重涵盖融合教育理论知识讲解、融合教育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多样化信息技术、辅助技术的应用方式等,从而提高教师专业理解能力,使教师逐步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技巧。而对于教师来讲,他们也应当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实践,并结合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撰写教学活动报告,分析教学实践的利与弊,并接受专业导师的指导。通过这种方式,也能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通过观摩课、赛课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让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经验,形成完整的跨学科教学网络,共同开发跨学科融合教学项目,以促进学生多样化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每一位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使教师能够有效地践行融合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学生共同学习,从而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整合教育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特殊教育中,为充分发挥融合教育的应用优势,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教师应当做好教育课程内容的充分整合,如将普通教育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的内容相结合,设计一个完整且统一的课程框架,确保两者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保持一致。
比如在教学“生活语文”学科中的“问好再见”时,在上课前,由教师团队共同制定与之相关的教学大纲,如本课时内容的基本用语以及相应的社交场景,同时结合普通学生以及特殊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相同的基础知识。与此同时,在统一的课程框架内,教师需关注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认知以及兴趣爱好,为他们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活动,以此适应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对于一些有语言障碍的特殊教育学生,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打招呼的图片或视频,以增加这部分学生对问候语的理解。让他们知晓不同的问候语,在不同场景中的具体应用。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用“手势”或“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特殊教育学生参与互动活动,让他们跟着普通学生一起做打招呼的手势,同时,在角色扮演中进行互动,让他们扮演“老师”或“学生”,学习“老师好”“你好”“再见”等问候语。除此之外,为了加强特殊教育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消除普通学生对特殊教育学生的“抵触”现象,教师可以教普通学生与特殊教育学生配对,让他们两两结合,一起练习问候和告别的用语与动作。而在这一过程中,普通学生则可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鼓励。让他们在相互合作和互动中感受到关爱与尊重,从而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共同进步。通过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方式,不仅能使特殊教育学生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也能使普通学生学会如何尊重和包容他人。
(三)制定差异化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特殊教育中进行融合教育,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计划,以促进所有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在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当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特殊需求。例如在“小书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随堂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书包”“铅笔”“橡皮”等文具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为每位学生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要保证目标的挑战性和针对性。例如对于视障学生,教师可设计:通过触觉识别不同文具的学习目标;对于普通学生,主要以描述不同文具的用途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便可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对于普通学生,教师可为他们准备多样的教学资源,让他们自主学习。而对于视碍学生,教师则可以为他们准备大字体教材以及触觉模型,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最后,设计合作活动,促进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学习方向,实现共同进步。
结束语:
综上,在特殊教育发展中,践行融合教育是关键举措。既能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也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其综合发展。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整合教育课程内容。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以促进特殊教育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少君.践行多元融合教育 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J].新课程研究, 2022(26):I0002.
[2] 丁勇.新时代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J].文学少年, 2020(14):1.
[3] 徐添喜,张悦.融合教育何以高质量发展?——课程之思与未来之路[J].中国特殊教育, 2023(2):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