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 让课外阅读绽放异彩——小学整本书阅读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云琴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城内第二小学 邮编:033100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小学语文课程越来越注重“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教师们需要运用有效的授课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据此,本研究从整本书阅读的指引原则入手,探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执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教育及促进学生自我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的教学方法建议,旨在为教育从业人员提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教学策略

正文


目前,社会普遍加强对学识获取的重视,普遍认同深入阅览优质图书,不停充实提升自我,并拓展知识范畴,是提高自身修养和促进自我完善的有效路径。在这样的思潮驱动下,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许多学术界人士都支持教师将课堂阅读与额外阅读结合,推行全方位阅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旨在提升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并倡导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完整作品的阅读来深入学习,从而保证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整本书阅读指导原则

(一)指导阅读方法

在执行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应辅导学生如何进行高效率的阅览,并且掌握行之有效的读书技巧。由于整本书阅读时长较多且篇幅宽广,若希望学生能通过深度阅读获得真正的成长与收益,就必须使他们学会如何技巧性阅读,从而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同时,在教授学生阅读技能时,教师不应以填鸭式的方法教学,而应通过创设场景或提出问题的方式诱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旨在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二)实现针对性阅读教学

在进行集体阅读教学之后,教师需根据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实施指导,特别要重视阅读技巧较弱的学生,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通过一对一的交谈来了解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具体困难,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感受阅读的乐趣,以此增强他们的阅读技能。对于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建立更深入的对话,并制定步骤和计划,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目的是拓展他们的视野并加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引导自主阅读

阅读是探索内心世界之旅,追求以人为本的感知体验。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宜对学生的阅读节奏施加过多限制,而应营造一个宽容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将个人的阅读技巧与习惯相融合,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并唤醒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二、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一)丰富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仅仅依靠课本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进一步丰富小学生阅读内容,让阅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探究,都能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通过阅读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深化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扩展课外书籍的阅读量,可有效促进学生们语文思考能力的提高。如果进行完整图书的额外阅读,鉴于内容相对较长,阅读份额自然增大。这样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学生建构一套相对完善的认识框架,有效加强了他们的阅读底蕴,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这也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独立思考,深入挖掘,不断增广对整本书的知识洞见。在阅读、分析、思辨和研讨的过程中,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技巧。

(三)增加阅读量,加强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教育的语文课程中,教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系统的课外整书阅读活动,使其深度体验横跨历史与地域界限的卓越文化精品。每册书中皆存储着沉淀的文化底蕴,学生因此接触到多样的文化因子、社会风情、角色传奇等元素。这一过程显著提升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层次,扩充了他们的社会视野并充实了情感生活,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性格与高尚的品德。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学生多活泼好动,若单纯迫使坐着静静阅览文字,往往会扼杀他们的本能,导致阅读时感到反感,进而影响阅读成效,特别是在面对篇幅较长的读物时,孩子们对阅读的热情将会逐步淡化,甚至出现抗拒阅读的心态。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整阅读书籍时应注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可以结合图像和对话等手段引入,帮助学生更顺畅地吸收阅读资讯,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

(二)组织多样化活动

若教师只是机械地朗读教材,让学生做笔记,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就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交流,也无法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力,更谈不上享受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努力营造一个欢乐的学习环境。比如,与自然环境接触。自然界的创造性是巨大的,它能给予学生许多神奇的感受,带来欢乐和享受。读书也有同样作用,它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接触和感悟自然之美,从而增强自信,促进他们成长,并提升他们对阅读的热情。

(三)开展师生交流

在客观情况上,师生在年纪上有所不同,两者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由此导致在读物的讨论上难以达成共识。然而,如果师生共同翻阅相同的书籍,进行阅读心得的交流,便有机会擦出生活经验和阅历的火花,这种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品质。长远而言,在教育实践中,通过频繁的互动交流,师生可构建一个广阔的共学环境,在培养学生逐渐探索和钻研的热情以及意识的过程中,还可加强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的技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铺路。

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书中知识,有助于引领学生深刻把握篇章意义。学生面临自主在课堂外翻阅读物的机会,同学之间亦会加强彼此推荐与分享,逐步构建对文字的独特理解并在探究及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审美能力。此外,当师生共同研读同一本书时,学生若意识到这一点,会在心理上将教师视作阅读伙伴,感受到亲切,并缩减师生间的距离。打造这样一个充满亲和力的学习氛围,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结合这些要素,能够激发“阅读的魅力”,为师生文本探讨提供坚实的支持。

(四)设计小组阅读,营造阅读氛围

小学生往往会受到群体影响,特别是在众人一起活动的时候,他们会下意识地加入大家。利用这种群体影响,老师可以组织分组读书活动,打造一个促进阅读的环境。比如在阅读《伊索寓言》期间,老师可以按小队划分学生,激励他们共同完成读书任务。分组的过程中,老师可采用榜样带动的方法,把那些喜爱读书的或擅长交流的学生均匀地分配到各小队,来引领和促进全队的阅读氛围。此外,在阅读时,学生们若碰到精彩之处,常常想要和别人分享,小组读书活动正好提供了交流与分享的空间。比如有的学生在《被驱逐的蝙蝠》中了解到蝙蝠的结局,因而觉得恶有恶报的结局令人欣慰,并因此热情地与组员们交流心得。自然,还有一部分同学对此观点持保留态度,进而更深入地探究了失信之人终将遭遇不信任的教训。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讨论与辩论正是培养他们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的良机。教师引导的小组合作不仅能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中激发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也助益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整本书阅读无疑能增进其审美与解读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为教师带来了挑战同样也带来了成长的机遇。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刺激学生探求阅读的乐趣,策划各类互动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强化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通过这系列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激活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并有效提升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探究与实践[J]. 梁作玲.吉林教育,2021(42)

[2] 邵龙霞.让思维导图助力整本书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18):62-64.

[3] 吴丽钦.浅谈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黑河教育,2019(12):61-62.

[4] 沈志秀.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分析[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936-93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