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与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摭谈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诗词歌赋;运用策略
正文
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古人喜欢以诗咏史。古典诗词歌赋不少和历史有关,其中包含了许多真、善、美,可以陶冶、滋润同学们的心灵,有关德行品格的诗意表述,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古典诗词歌赋的审美特质
1、语言简洁 诗词歌赋是用高度概括、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在语言上力求简洁,艺术上精益求精,千锤百炼。学习古典诗词有一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用最精准的词汇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题材广泛 古典诗词歌赋内容题材广泛,对社会方方面面均有呈现。如表现古代边塞风光,描写历史战争题材的边塞诗;歌颂人间亲情、友情、爱情的感伤诗、爱情诗;表达诗人对善恶、是非、美丑等价值判断的讽喻诗。这与今天人们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判断有着密切相通之处。
3、意境优美 古典诗词歌赋中所描绘和营造的意境优美,意蕴丰富。以送别诗为例,古代诗人常常以唱离别之歌、饮酒、折杨柳枝等来送别或挽留朋友,深情厚谊都在这样的场景中得以体现。这对今天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养成等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4、关注社会 古典诗词歌赋的创作者大多是文化素养和道德品格较高的古代文人和官员。他们大部分都热衷于参与政治,用诗词反映国计民生、记录历史兴衰、抒发理想志愿,其中蕴含了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忧患意识等蕴含正能量的精神品质。学生学习这样的作品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对于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具有深远意义。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诗词歌赋有效融合策略
1、塑造历史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诗词歌赋言语精练,具有深刻的寓意,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也接触和学习了许多,深受学生喜爱。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或是后来的诗词著作,都是作者根据某种历史环境,抒发自身的感情而创作出来的。教师将诗词与历史的教学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从侧面了解历史。
如,学习安史之乱时,教师让学生分别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春望》,感受作者因安史之乱受到的迫害以及心理上的冲击,侧面反映安史之乱的影响,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痛心长安的萧条和落魄,想念家乡和亲人的悲凉,却又期盼着国家能抵过风雨变得更好。又如,毛泽东的许多诗词都反映了历史事件,如《清平乐·蒋桂战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教师用诗词将学生带入历史课堂,用诗词将历史升华,使历史知识富含“情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拓展学生思维,聚焦重点难点
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在当今各种花哨的“教学模式”遍地开花的时候,历史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以何种教学模式建构何种课堂,历史学科在本质都是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我们的关注点始终是学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尤其是重难点知识。以隋的统一和灭亡为例,教学重点是隋朝开通京杭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是辩证分析隋朝兴和亡的历史原因。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提出以下问题:1、请几个小组分别展示出组内搜集的与开凿京杭大运河、创立科举制相关的古诗词。2、请某同学介绍诗人对京杭大运河作用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历史事件,形成自己对某个历史事件的观点。
3、师生交流反思,注重激励改进
师生之间的反馈交流包括课上、课下两个时段。课上的师生交流主要体现在课上各个教学环节,具体内容与上文重复,此处不在赘述。课下的师生交流有时间长、气氛松、内容深的特点,更能取得实际效果。首先,师生课下交流活动的主导权应紧紧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应把交流反思活动常态化,确定开展交流的活动的时间,丰富交流活动的样式,使交流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具体化,把交流记录做完整,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虎头蛇尾的研究弯路。其次,学生是课下交流活动的主体。学生与哪些同学探讨、提出什么见解应由学生自主决定,笔者十分注重发挥学习小组的积极作用,小组长统筹安排组内成员的任务,历史课代表帮助老师统筹协调各小组之间的配合,确保活动开展的有序、有效。教师可在适当时机给学生形式多样的鼓励、奖励,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思维导向,让学生有丰富的参与体验,保护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培养辨别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是借鉴历史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辨别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脸谱化,喜欢给历史人物贴上标签,而历史上有很多诗词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都有独到的见解,有时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这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评价隋炀帝时,学生很容易将他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对他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概否定,这时教师若能引用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作,学生就能打破思维定势,发现另外一方天地,豁然开朗,逐渐形成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如评价隋唐科举制度时,学生也容易一边倒,眼里只有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这时若能引用一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诗句,让学生分析“古人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很可能会想到,科举制度刚刚兴起时它就隐藏着暗伤:耗费了许多读书人的才智、年华,培养了一些只知穷经皓首的书呆子,忽视创新型、开拓型、实干型、技能型年轻人才的培养。这种倾向后来愈演愈烈,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终于走上了不归之路。
5、突出作品风格,领略诗词意境
历史课文中有很多文化史的内容,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介绍名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他们的诗词。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诗词作品既能体现他们文学素养,又能反映他的人品和气质。在学习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事迹后,引用他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离骚》的句式结构也明晰了。在介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时,引用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让学生体味揣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词人那多愁善感、细腻入微、哀婉缠绵的婉约风格就流露无遗。在介绍苏轼的作品时,引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生就能领略到作者那慷慨激昂、气吞河山、挥洒自如的豪放风采。教师如果脱离诗词本身去分析作品风格,就难免天马行空,作品风格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学生也会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6、深化规律认识,提升教学效果
历史规律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时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诗词正好可以深化学生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如: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余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1949年4月23日解放国民党首都南京。学生不易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何不和国民党分江而治,而一定要“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但随后就理解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是说要吸取历史上刘邦(霸王)失败的教训,不可因为“和平”虚名而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国民党的黑暗统治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因此,自然要推翻它,完成天翻地覆的大事,人间正道才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正确运用诗词歌赋,能够有效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巧用和妙用,同时要抓住运用的时机,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吸纳精髓,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范祺山.古诗词歌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中旬,2018,(9):8.
[2]胡珊.浅谈诗词歌赋在初中历史中的教学地位[J].赤子,2018,(21):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