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包福坤

山东省兰陵县第八中学

摘要

语文学科是能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学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时,学生可以接触一些文段,并且体会文段中的思想情感,这是能让学生受到较好的德育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为学生教授有用的德育知识,也能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进行落实,以此提升班集体的德育意识,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初中语文 教学 德育渗透

正文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许多都富有很强思想性,为我们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那么,在教学工作中,如何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呢?

、将德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中生的情感教育不到位

因为初中生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而且社会的诱惑特别大,教师就没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只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提点,这就导致初中生的情感教育不到位。因此,在后期将立德树人教学思想融入到初中生教育过程中,学生不能很好的树立德育意识,也没有明确的道德形象。而且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连语文课堂上基本的情感教育都很少涉及到,经过长期的教学,自然导致德育教育的滞后。

2初中语文欠缺情感教育

因为初中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很多教师都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教育目标,所以有很多教师会注重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但学生对更多情感的理解仍然存在偏差,导致学生更多的关注自我的情感,这就导致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欠缺情感教育,也使得最终的教育目标与实际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最主要的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的经验,因为课堂的时间比较短,导致教师不知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因为教师选择的教材存在局限性,只能根据教材中的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使得教师不能把握情感教育的度,也就导致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教师就不能更好地安排教学工作,也不能合理地分析学生的情感现状,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1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修养,从初中开始就强调修养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很多课文都可以对学生的修养进行提升,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控制好课堂的教学节奏,比如在对八年级的《陋室铭》进行教学时,可以重点强调文章前三句排比句,说明修养对一个人而言非常重要,让学生分析《陋室铭》中提到了哪些高尚的修养,比如淡泊名利、清廉等,让学生在阅读后自己提出来这些好的修养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陋室铭》的内容。教师还要重点提点一下古往今来很多修养都是相通的,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修养。   

2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情商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而且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培养学生的情商主要通过语文课堂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比如教师在讲解八年级的《背影》时,应当重点抓住文中的父子亲情,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说出从哪些细节看出父子亲情。在对文章进行讲解后,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发表自己与父亲的相处过程中的小故事,还要让教导学生多关心自己的父亲,在平常的生活中,体会父亲表达出来的伟大的父爱。通过这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在讲解九年级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做文章这过程中,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问学生以后想成为哪一种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学注重“文以载道”结合。“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在语文课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要很好的利用分散在各册的爱国主义教材,讴歌祖国的伟大、可爱。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辽阔美丽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悠久, “万里长城”耸入山巅的雄伟,张衡候风地动仪的超前,李时珍医术的高超和医学研究的精到,鲁迅对国民灵魂的唤醒 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中包含着民族团结的内容,我们是“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由此,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爱,就是“祖国爱”与 “乡土爱”与“民族爱”交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了解本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优点,建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真正进行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贯彻“以教材为主,突出常识,联系实际,生动有趣”的教学原则。突破教材的结构局限,结合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先从少数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讲起。向学生介绍极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使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学生精神饱满地体味收获知识的喜悦;同时,要注意到“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学中,把握教材,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如每学期结合本班实际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办好一期“民族团结”墙报。组织以“民族团结大家庭”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过好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可以利用地域优势,过春节,过藏历年,过古尔邦节,很好的运用民族传统节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恩教育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永久存在。

首先,教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之恩,感恩祖国之恩,感恩社会之恩,感恩自然之恩……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发学生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让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在感恩教育中,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就要教育学生,感念祖国之恩,有“天下兴亡,匹夫有则”的理想;当祖国需要挺身而出时,就要有少年周恩来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教学中,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支援,对松潘地区老百姓的支援实例,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道德和责任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常言道: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也不例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促进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在不断的实践中发挥立德树人教学思想的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燕飞.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性策略研究[A].《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

[2]田淑敏.初中語文教学中德育教学的创新性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C].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