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式教学策略摭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仲晓

山东省郯城第二中学

摘要

探究式教学作为政治课鲜活的课堂活动方式,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思维潜能,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勇于探索的精神,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关键词

高中 政治课堂;探究式教学 策略

正文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所谓合作探究是在一定的学习共同体中为完成特定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是一个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意识,实现人生价值观的升华,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一、探究式教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现行教材,预设问题,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有鉴于此,对于“问题”的设计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把握好五个“度”才能提高探究式教学的实效性。

    1、设计生活化问题,增强探究的信度

    在高中政治的科学思维方法一章中,强调了人类思维活动从感性认识开始,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如果在我们的政治课堂上能够善加利用这一规律,必将大大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可信度。所以,问题探究的设计首先应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头活水。生活化的问题设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些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熟悉案例和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拉近课程与学生、理论与生活的距离。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体验感悟生活的真谛和掌握生存的技能,提升生命的质量。有生活价值的探究活动,能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即探而有用,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去参与探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2、设计趣味性问题,扩大探究的参与度

    教师应遵循趣味性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引用口语、谚语、俗语、成语等耳熟能详的形象化语言,设计探究性问题,将政治课程中教条化、政治化、理论化的内容融入到幽默、诙谐的形象化语境中,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全体学生的快乐参与有利于营造一种浓厚的探究氛围,在这种浓郁的氛围中,师生间、生生间互相启发、交流、探讨,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既获得知识,又增长智慧。

    3设计深刻性的问题,挖掘探究的深度

问题式探究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生成的过程,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可探性。学生能在探究的过程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完善人格。

4、设计实践性的问题,拓展探究的广度

    高中政治课程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都决定了我们必须在问题的设计上重视实践性的原则以拓宽探究活动的广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适时、适度地选择和使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使学生不仅在课上,而且在课外能主动探究;不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探究,而且能和其他同学合作探究,把探究当作一种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

    5、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提高探究的精度

    问题式探究,并非要探究学习中的一切问题,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频繁探究,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最终会影响探究的效果。教师应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在教学的重、难点、知识的衔接点、情感的触动点等处设计问题,把握好针对性的原则,提高探究活动的精度。在这些“关节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引起认知需要,开启思维阀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扫清思维障碍,推进求知进程,提高思想觉悟。

、探究式教学教学流程

  探究式教学的学习方式,以“问题”为主线,包括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认识问题、互助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拓展运用问题。

     1. 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个人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把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整合,形成在课堂上需探讨的问题。

    2. 自主探究,认识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提前掌握的学生自主生成的问题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做好梳理。

    3. 互助合作,解决问题。

  在这一阶段中,先在自主学习小组内将各自独立思考的观点进行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和探究,并集中组内观点,派出代表在全班分享,最后在全班范围内讨论、交流、互助评价、共同探究。通过反复的修正和完善,最后在全班形成共识。

    4. 归纳拓展,运用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整理,明确知识运用的范围,以精选习题为载体,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拓展升华和应用。把在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前提。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合作探究的立足点。传统的学习行为与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由老师包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参与性、探究性和创造性。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要求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必须适应形式转变观念,对师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要大胆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科学组建学习共同体,这是合作探究的基础。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差异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要充分发挥好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就必须在充分掌握学生各方面实际和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以优带劣,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自主学习小组,否则合作探究就可能成为几个优生的独角戏,大多数同学就会成为沉默的看客,懒于思考,懒于发言,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的效果大大降低,人人都是主体、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探究者、人人都是创改造者就难以实现。

    3、恰当的生活化的情境设置是合作探究的土壤。

  情境是合作探究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创设怎样的情境直接关系合作探究能否顺利开展。在日常情境的设置中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必须关注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如果范围太大,内容太空洞,不能做到情境生活化,这样的情境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功效。情境设置既要立足生活,从学生实际出发,又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口味,这样就失去了教育的功效。同时必须情境交融,境既是感情的载体,也是思维的载体,为境而境,这样的情境也就失去了思维之美。

    4、完善有效的激励、反馈和评价机制是合作探究的助推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必须及时恰当地给予引导、点拨与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表扬与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合作探究的成功体验,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广泛地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挥思维的潜能,保持探究热情,提高课堂效果。

    5、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要相得益彰,这是合作探究的保障。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的同伴互助学习,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互助学习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探讨、共享学习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激发思维潜能。因此既要积极参与主动自主学习,又要互助合作学习。离开自主学习的互助合作好比鸟儿失去翅膀,离开互助合作的自主学习好比鸟儿失去了翱翔的天空。

    总之,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高度重视“问题”在探究活动中的意义,力求掌握和发掘课堂设问的技巧,充分发挥“问题”的“导火线”作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真正实现探究的“五度”,促成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