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孕育出了直到今天还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的优秀文化,其中承载着中华儿女在数千年的生产、保卫、抗争、隐忍或扩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与优良品德,始终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力量。语文作为一门有着显著综合性与人文性特征的学科,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决定了它要承担起文化教育的重要职责,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让中国重新在国际交往中掌握了话语权,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是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支持力量,基于建设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与期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向学生灌输文化传承观念,同时落实对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的培养,以引导学生逐步走上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
1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代表了文明的发展和融合,它揭示了各个民族的独特性质和特色,并代表了各个民族在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和观念的整体展现,该内容应涵盖历史上存在的各种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这是一种对现代文化与外国文化的综合称呼。传统文化的含义笼统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其包含种类错综复杂。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类经过长时间的创造和塑造而成的结果;不仅是一种历史事件,也是社会历史的沉淀。从广泛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代表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全部财富。其中不仅涵盖了。具有意识形态特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包括了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方面。更为精确地描述,传统文化涵盖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地域文化、传统风俗、生活习惯、文艺创作、行为准则、思考模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各种知识作为精神的产物。
2传统文化融入与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融入与生活实际相脱节
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理念的了解和认识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将传统文化与生活现实割裂开来,导致了文化的表层化发展。另外,由于教师无法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造成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不足,无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事实上,小学阶段是一个充实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大好时机,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将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元素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让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品格。
2.2缺乏实践体验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虽然强调融合传统文化,但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缺乏足够的实践体验,许多教学方式仍然过于抽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难以产生深刻的体验感受。学生可能听过关于传统文化的故事,但由于缺乏亲身参与和实际体验,很难真正深入理解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实践体验的不足也导致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缺乏情感共鸣,传统文化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但如果仅仅通过课堂演讲和文字来传达,学生很难真正感受到文化背后的情感,实践体验的缺失可能导致学生对文化的冷漠。
2.3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教师仍旧墨守成规,对教材中涉及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关注不够,挖掘不深,利用不好。缺少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顺序融入的意识,缺乏对新课标和新的教育方针的了解,不能与时俱进,重视常规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导致教学内容缺乏深度、缺乏厚度、缺乏新意。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单一,教学活动肤浅,局限于字词句段篇的千篇一律学习。
3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3.1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进行教育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在课程设置中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设计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其他学科中,如数学、美术等。跨学科设计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多个领域中全面感知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影响和价值。其次,为了让学生深切体验传统文化,教师可以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内进行,还可以拓展到校园、社区等更广泛的范围中。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开展传统服饰展示、古代乐器演奏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如博物馆、文化村等,通过实地参观,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这样的体验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最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让学生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互动,教师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学校可以与当地文化机构、博物馆、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教师举办文化活动、主题讲座,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通过社区,学生将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对生活的影响,形成对文化的深刻理解。
3.2挖掘汉字文化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语言,凝结着我国祖先的智慧,展现着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对此,在语文低年级识字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开展汉字文化探寻活动,让学生了解仓颉造字这一古代神话传说,引导他们探寻我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象形字、形声字的含义,感受汉字采用声、形、意表达的特点。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记忆单元汉字知识,还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增强对汉字的喜爱之情,提升其保护汉语言文化、传承汉语言文化的意识。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单元第4课《田家四季歌》为例,此篇课文讲述了一年之中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色。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春、夏、秋、冬、季、场、粒”等生字的读法和用法。对此,教师可以引入与汉字文化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传承汉字文化的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让学生从我国神话传说中了解汉字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然后,教师可以“冬”字为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冬”字最初并不是表示“冬季”,而是代表“终了、完结”,是“终”的本字。后来,人们分出了一年四季,因为冬天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所以借用“终”的本字来表示;而后又为了突出冬季的寒冷,在甲骨文上增加了两个折线,表示“冰”,最后便综合演化成了“冬”字。教师通过讲解汉字的演化过程,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具体汉字的深层寓意,让他们体会到汉字学习的乐趣,在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积极性的同时,培育其弘扬汉字文化的意识。
3.3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展现传统文化
虽然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依赖语文课本,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打破课本的刻板限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抽象的概念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例如,在对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甲天下》这篇文章进行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数字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桂林山水的吸引力,并且,教师还可边讲解课文边用数字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山水音律,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课文所表达思想的理解。又如,在教授部编五年级下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进行课程教学时,考虑到学生可能对地震的真实情境一无所知,教师可以采用数字媒体技术来播放关于地震的纪录片视频。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时人们的绝望和无助,还可以更加生动的体现父亲对孩子的深沉之爱,进一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
3.4开展沟通交流,实践教学中渗透节日文化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将节日文化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传统节日》的教学时,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我国不同类型的节日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对大多数的节日都知道,但是对节日的形式和内涵并不是很了解,这类情况是大多数小学生的现况,对传统文化略知一二,但是没有详细掌握,十分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比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感受节日的气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清明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或纪念馆,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同时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5组织文化活动,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小学语文课程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需要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因为常规课堂的时间十分有限,能够给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仅仅依靠语言课堂,就会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在日后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主动调整教学思路,从学生视角出发将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进行高效关联,让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积累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掌握更多的自主学习技巧,通过此种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其次,教师也要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态表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对传统文化的美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比如,在学习完《别董大》这一课程后,教师可为学生安排以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行查找与课文主题有关的资料,主动阅读与“送别”有关的经典作品,并为他们做出一些精准的推荐,如《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等。在完成基本阅读任务后。学生需要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或在家长的帮助之下,将文章的阅读过程以音频或视频的方式进行录制,并将录制完成的作品上传到班级微信群内。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了课外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在下一节课抽出一段时间,把同学们上交的作业放到课堂上,既能满足同学们的表现欲望,又能从中选出一件好作品,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再次,伴随影视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教师可将其作为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要求学生将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文化节目内容记录下来,说一说自己对节目的理解。最后,在班会和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参加具有竞技性质的文化比赛,如诗歌朗诵、国学知识竞赛、猜灯谜等,在竞赛中获胜的团队或者个人,都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奖赏,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刺激之下,学生对未来的语文课程有了更高的期望,从而更主动地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当中去。
结语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广大师生需要高度重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转变固有思维,将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放到重要的位置,使学生既学习与掌握基础知识,又接受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情设计灵活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缪梦婕《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中华文化的引入与教育方式创新思路探析》,《花溪》2022年第8期。
[2]马继元《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路径探寻》,《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2期。
[3]单昭《渗透传统文化 提高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探讨》,《考试周刊》2023年第4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