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美培元 德艺并修”理念的中职音乐表演专业综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刘骥 黄燕

武汉市艺术学校,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教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日常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教研中不断探索,将美育、德育和专技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创建美育与德育融通模式,构建“主题式——浸润式”的创新型人才思政育人体系;创建课程深度交叉融通模式,建立 “厚基础-强交叉”的新型音乐综合人才教学体系;创建学教演深度融通机制,建立 “全过程-全覆盖” 的音乐综合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此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适应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音乐表演 美育德育融合 专业教学 课证融通

正文


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艺术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输送主渠道,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作为文化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当前音乐表演专业在中职阶段教育教学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现在选择到中职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处于青春叛逆敏感期,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技能,对专业有学习的热情,但是文化成绩不佳、学习基础不理想,学习目标不清晰、学习方法不适用、专业能力与人文知识结构不合理,难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表达音乐深层次的内涵。虽然自己有一定的理想目标,但是由于缺乏清晰的目标规划以及有效的自控力,更缺少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传递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等元素的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教师,我们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音乐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三观,扎实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适应力。我们以此为目的在日常的教学教研中不断探索,将美育、德育和专技教学有机结合,在推进过程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一、创建美育与德育融通模式,构建主题式——浸润式的创新型人才思政育人体系

1.结合音乐专业特点,积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技能教育侧重于音响效果、技术技巧和表演能力的培养,而美育则涉及对美的认知、欣赏和表达。音乐专业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美学范畴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满足人民欣赏、享受、体验精神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声乐、器乐教学中,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可能潜藏的审美元素,努力将审美教育与声乐、器乐课中的技能、技巧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的愉悦的心理氛围中学习理论和技术。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音乐作品的选择,挑选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音乐的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旋律传达情感,使他们学会如何运用音色变化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音乐创作活动,如歌曲创作、合唱改编和排练等,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让他们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体验音乐的魅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审美个性和能力,获得高尚的审美情操,使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带来更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升。

2.明确教学目标,积极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

明确音乐专业教学目标,挖掘音乐表演课程的思政元素,是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在我的理解中,思政建设要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从细微处入手,应该是美育和德育的总和。如果某个学生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能分辨动听声音的耳朵、有一颗富有同情心能共情的心灵、有健康阳光开朗的性格,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充分发掘专业课程中的审美和德育元素,用孩子们能听懂、能接受的方式与专业教学充分融合,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如: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学习规律,每个人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瓶颈,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以演唱、演奏技能训练为突破口,当学生获得专业进步成就感、享受身心愉悦感受的同时,推进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传递、审美表达,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科学练习,不断突破自身心理和生理极限,使其进入努力学习——获得提高——继续学习提高的良性循环,才会取得艺术上的进步和提升,建立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认真勤奋的学习习惯以及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品质;在教学中注重音乐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剖析作品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人类命运等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教师可以通过声乐教学,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技巧,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自律习惯和自信心。

3.优化教学内容,积极促进国学文化

在音乐专业课程思政理念中,强调国学特色,突出中华民族精神,是音表各专业课程开展思政建设的侧重点。主要有以下做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文化自信、人文精神教育,深化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在古筝演奏专业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掌握一个传统流派的音乐风格及技术特点,深度该流派的历史渊源、演奏技术特征及代表人物和经典曲目。在五个学期的学习中,能较为系统、准确、规范地表现河南、浙江筝曲等在内的两个筝乐流派的风格。在钢琴专业的教学中,教学曲目需要有50%的比例为中国元素曲目(中国作曲家、民族音乐改编等)。在声乐专业的美声课程教学中,至少有一半的课时需围绕中国近现代作品、古曲、古诗词进行教学;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作品要求至少有一首中国作品进行展示;民族声乐课程需学习古曲(古诗词歌曲)、个地方传统民歌、戏曲或改编戏曲作品。以情景再现的方式,选择内容、风格、作者或者创作背景有共同之处的作品,身着与作品风格、时代特征象近的服装,以主题式音乐会进行展示,全方位让学生们所思、所想、所唱在主题环境中,相互观摩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内涵。在追求声音美、表演美、文字美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水平,提升了专业技能、增强了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潜移默化中文化自信心不断增长。

4.结合证书特点,积极树立职业道德标准

   本专业现正在推进的是1+X器乐艺术指导职业能力等级证书,从艺术指导这几个就可以看出该证书要培养的是既能演又能教的技能人才,在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对于这个字深刻内涵的理解,教师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教学中会出现的问题,设计成小型教学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交流沟通并解决问题。使他们懂得教师的道德规范,要牢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时刻铭记于心。

创建课程深度交叉融通模式,建立 厚基础-强交叉的新型音乐综合人才教学体系

1. 遵循专业规律,强化核心基础技能

    演唱演奏标准——受过科学严谨的训练,音准、节奏均好,演奏技巧高,表现

力很强,有较好的乐感,风格把握准确。在演唱、演奏中,基本功是其他高级技巧和乐曲演奏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基本功,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乐曲。基本功的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够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只有每天坚持练习,才能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形成技巧上的进步和提高。如果只是偶尔练习基本功,效果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演奏水平的提高。因此,每天练习基本功是非常必要的,规范严谨的基本功训练是我们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每个人的理解力、肌肉类型,性格特质各不相同,所以音乐表演各专业的学习极具个性化,需要每个专业老师具备一双识材的慧眼:通过不同音乐作品、训练方法、与学生课堂相处方式的磨合,允许可控的曲折试错过程,最终探寻出一条最匹配各个我材专业道路系统教学规划,做到高效优化发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星星之火,引燃整个学习的草原,将学生不稳定的学习热情,变成持续稳定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我们将其定义为专家会诊式因材施教

2. 融通证课标准,助推专业循环发展

本专业现正在推进的是1+X器乐艺术指导职业能力等级证书,该证书的器乐演奏标准与传统器乐演奏的标准在核心技能上是一致的。我们针对证书的各项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多次对专标、课标和人培方案进行优化调整,深度融合。由牢固的专业核心技能基础推动证书的学习,在连续二年的考证工作中,我们学生均100%通过考试并取得该证书,2022年被评为全国示范考点(全国仅10家),2023年被评为优秀合作单位,连续二年三位老师被评为优秀考评员、一位老师获得优秀考务工作者称号;同时,证书教学中的先进方法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也优化我们的日常教学,近3年有数十名学生在湖北省青少年音乐比赛和各级学生技能比赛中获奖。由此可见,证课互为促进,产生了良性循环推动效应,融通效果是显著的。

三、创建学教演深度融通机制,建立 全过程-全覆盖的音乐综合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教学过程模块化,推动各科目深度融合

探索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分为音乐会项目、学生实习实训项目、证书项目等,各项目主题独立,但是内容又相互融通依存,核心就是美育、德育、专技的教学。如: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将X器乐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能力以课程模块为基础,演奏、教案书写等,开展任务化教学,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审美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教学项目,并将器乐证的各项任务内容汇编成了活页式的校本教材。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各个教学任务以任务目标、操作示范、分工合作和总结汇报等形式开展一体化教学;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专项能力鉴定、阶段性测验和模拟考证等。评估结果随后被反馈给课程开发组,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任务及教学方式。

1. 教学实践全覆盖,促德技全面提升

在我们的专业教学中,学生的专业技能是通过:学习理论——勤奋练习——演出实践——总结改进——理论提高——勤奋练习螺旋提高上升的,每年定期举办的音乐三项技能比赛、毕业音乐会、琴音论弹三个老字号品牌活动,不定期师生音乐会及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演出交流活动,既是毕业的成果展示,也是我们专业师生对音乐文化、审美、思辨、理念的学术灵感碰撞。我们将实践表演的要求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音乐会的标准要求教学中的每一首曲目。在器乐的教学中,结合证书中指导的能力要求,以结对相互模拟教学的方式,高度还原证书中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教学中发现问题,找到每个曲目中的重难点,并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经过不断的训练,学生们不但全员通过考试,更加可喜的是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增强了职业适应力,在实习时受到了企业的高度好评,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毕业后的职业道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四、结语

传递美的感受是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德艺并修是本专业育人模式的核心。在音乐表演专业综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以美为元,德为根,技为本的思路构建了课程体系,将专业技能课程群与育人理念融合,在探索中逐渐完善音乐表演专业的综合育人模式(作为该体系中的师资建设、评价体系建立等重要的环节另有文章单独介绍)。最后,我们强调音乐表演专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和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综上所述,基于以美培元 德艺并修理念的中职音乐表演专业综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我们为了培养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专业素养的音乐表演人才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能够成为学生们人生中的塑型者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表演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周媛媛.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建立协同育人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论文集.

[2]马睿婷.将古典文学作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No.528(12):36-37+44.DOI:10.16871/j.cnki.kjwhc.2021.04.017.

[3]曹鹏.三全育人理念下凯里学院音乐课程群与思政教育耦合路径研究[J].艺术评鉴,2021,No.641(18):83-85.

[4]寇瑾妍.三全育人视域下音乐审美教育路径探新——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1,7(04):422-425.

[5] 李雅师;融合专业特色,发挥音乐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艺术教育》- 2023-10-10

[6] 陈彤  蒋快安 声乐+美育的融合创新与实践  《新华日报》2023-11-17

[7] 吕原君;陈琼;陈伟;基于1+X证书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研究》- 2020-12-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