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促学”中初探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学弈》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正文
一、背景分析
《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璀璨的一颗星,他的思想对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还也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进而为人类发展做出正面的贡献。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标准有许多契合之处。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悄悄的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应思索如何把所学教授给学生,这就得灵活地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展现语文学科的魅力。
在部编版第十二册《学弈》的教学中,研究者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从以往的满堂灌到放手教给学生,让学生更愿意自主的学习文言文。
二、课例描述
《学弈》是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一篇文言文。课文通过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向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小学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远比进行过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教授更为的重要。所以,本堂课教授者这样展开:
师:同学们,说起文言文,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
学生预设:《伯牙鼓琴》《王戎不取道旁李》......(出示课件)
师: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学习了13篇文言文了,你积累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呢?
生预设: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查找资料、联系上下文、明白课文说明的道理.......(出示课件)
师:今天呢,滕老师要和大家用上这些方法学习一则新的文言文——学弈(板书,生齐读)
师:弈是什么意思呢?
生预设:下棋。
师:那么学弈就是?
生预设:学下棋。
师:你串联词意理解课题,真不错!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是由古代的教育家——孟子及其弟子所记录的(出示孟子资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孟子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这个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师:谁敢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师:你敢第一个吃螃蟹最值得鼓励!这篇古文注释很多,我们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知道意思了,读起来就顺了。开始吧,给大家3分钟试一试吧!(生自学课文)
师:读古文讲究“声断气不断”,就是读慢一点,拖音放长。请大家听录音,划好节奏!
师: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深入了还会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你们不妨试试!
师:你们发现没有?有一个字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是哪个字?(之) 数一数,出现过多少个“之”字?(6个)
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比较准确地理解“之”字的意思,老师把这篇课文中含有“之”字的句子圈出来了,小组讨论这些“之”字的意思。
师小结:“之”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它能代表不同的事物。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留心。
师:刚刚我们读通了古文,现在我们来读懂古文。
师:题目是“学弈”,谁来教?谁来学?你从哪话知道的?
追问:为什么请弈秋来教?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理由?
师:下棋最好的人,即是最“善于下围棋”的人,也就是文中的“善弈者”。那善于唱歌的人或者跳舞的人,可以怎么称呼?
师小结:可见“善......者”,就是善于做某事的人。
师:两个人同时向弈秋学围棋,学习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小组合作填填他们课堂表现。(发表)
师:专心的人我们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不专心的人我们又可以又什么成语来形容呢?
师:二人在学习中截然不同的表现,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带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师小结: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牟足了劲聚精会神,不然可能学无所获!
师:同学们在学习中是否也有这种的经历呢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
师:学完了这个故事,你能回顾起故事的内容吗?
师:大家感觉到文言文学习的滋味了吗?其实 《孟子》这本书还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如......(出示课件),有时间请你们再去读一读!
三、课例反思
《学弈》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课文向读者传达了两个人不同的学下棋的态度,而收获不同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情应该专心致志。教授者将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差异、教学中的亮点以及教学重构几个方面来进行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比较好。这堂课主要设置了四个教学目标:1、会写“援、俱、弗”3个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学弈》。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4、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我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的相关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授者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编排意图,也符合学生的学情。课堂上,教授者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环节简洁,层层推进,所以教学目标达成的比较好。
本节课的课堂预设与生成基本相符。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研究者主要预设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由回顾之前学过的古文,引入到学习古文有什么方法,既贴合教学内容,又快速地揭示了课题。接着相机解题,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正确朗读
学习文言文,读是重中之重。先让学生读准确,教授者以文中的多音字“为”为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多音字据义定音。再把握节奏和停顿进行朗读,以第一句、第二句进行指导,重点强调学生容易读错的这一句“思援弓缴而射之”,先指生读,第一个学生停顿错了,第二个学生停顿正确了,相机问第二个学生为什么要这样读,这个学生先解释了“援弓缴”的意思,然后说朗读的时候它们之间不停顿。教授者再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句子的停顿也可以借助意思来判定。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授者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运用学过的文言文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理解。借助注释,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善”和四个“之”的意思。通过同桌合作,对照注释,先说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整个故事的内容,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合作探究,理解全文
疏通文意后,通过时限准备好的导学案,分成13个小组引导学生找出两人的学习结果,再找出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对比两人学习的异同,由此得出因为学习态度不同,所以学习结果不同的结论,学生也从其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
(五)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课堂上拓展阅读了《奕秋败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一说,学生发言积极,能从身边列举一正一反的事例说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纵观整个课堂,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授课思路有条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拖泥带水,课堂教学真实、有效。注重学习方法的运用、总结。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理解,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着以下不足:1、根据停顿抽学生朗读时,学生读一句,应及时出示画有节奏的这个句子,为全体学生读好全文节奏打好基础。2、两人学习态度的板书,本来教授者打算学生在交流第二句话的意思的时候出示,因为紧张,出示不及时。
四、学习文言文的对策
(一)关注课外有效线索
部编语文小学教材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整体,在学习之前可以结合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学习的目标,课后查阅一些辅助资料以便课堂学习。
另外,课文中精美的插图都是结合本课所绘画的,教授者不妨抓住小学生好奇心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本插图捕获学习当堂课一些线索。
(二)“读”占鳌头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学生各个学段的朗读要求:1、首先要读正确。2、流利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达到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更高的要求。但是,因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篇幅较少,常常“开不了口”。这时,教授者可以通过:1.读懂课题,吸引学生。2.读对停顿。先由老师师范,学生听时划出节奏,重点标记难读易读错的字词,将学习文言文的难度降低,重拾学生学习兴趣。3.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独学或者是合作学习理解文言文的意思4.理解关键句,还可以反复诵读,不断地强化读。
(三)结合课后习题要求
课本的背后一般都有本课的学习要求,是编者为学者提供的方向。习题导向目标明确,直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为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提供了思路。《学弈》这课后的习题第一项就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项为: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从读的基础上,加深了理解的深化。第三项:对照注释,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故事的内容。从理解到了运用,层层递进。因此,读读课后习题有利于弄清楚编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运用阅读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小学文言文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对其的兴趣,不必逐词逐句的翻译,主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运用,为未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熟读文言的基础上理解文言文,首先,了解本课的背景。从白话文故事入手对比文言文的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这一特点。其次,借助注释学习。每一篇文言文的下面都有好些重点词的解释,先读后再代入文中去理解,是常用也是有效的方法。再次,扩词理解。即通过以字组词去理解文言文。最后,学会联系语境。文言文学习中,一个词语多种意思的情况不少。比如,《学弈》这一课“之”就有六个,分别指:的、语气助词、弈秋的讲解、鸿鹄、指那个专心致志听讲的人。因此,不同的语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去理解语句的意思,从而达到对全文的理解。
(五)感受文言文的价值
小学课文13篇文言文,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以《学弈》为例,本课通过两个学弈的人不同的态度,向学生展现了学习态度的认真与否,能够决定有无所获。正面的引导了学生理解文言文所传递的积极影响。
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想要更好的学习或是发扬传统文化,语文老师们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还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更好的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钟月.小学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