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诱因及应对策略_以日喀则市小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诱因;应对
正文
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等原因,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关爱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等挑战。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及其应对策略,为解决这一社会难题提供思路和建议。
1日喀则市小学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日喀则市昂仁县措迈乡小学的汉语老师方杰指出,该校三四年级班级中有十几名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监护。位于日喀则市的仁布县姆乡中心小学有290名住校生,其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政府部门在日喀则市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建成了3840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室,实现了省扶贫重点村全覆盖。可见日喀则市所面临的农村留守儿童较为严重,需要认真对待。
2日喀则市小学农村留守儿童的诱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造成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儿童留守的主要因素,农村家庭普遍面临着经济收入不足的问题,父母为了谋生往往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孩子成长。其次,家庭教育观念落后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增多的原因,部分农村家庭缺乏对教育的重视,他们可能认为孩子在家务农或打工更有价值,而非接受正规教育。此外,家庭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儿童的成长环境,比如父母离异或家庭成员长期外出工作,都可能导致儿童无人照顾而选择留守。
2.2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首先,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是导致儿童留守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因此一些家庭选择让孩子留在家中或跟随父母外出工作。其次,交通不便也是导致留守现象的原因,农村地区交通条件较差,孩子前往学校的路程遥远且不安全,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而选择让其留在家中。再者,农村社会的文化传统也会影响家长对教育的态度,一些家长可能认为男孩子应该从小学会干活,女孩子应该早早嫁人生子,而非接受教育。
2.3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首先,孩子的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导致其选择留守的重要原因,父母长期外出工作,孩子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其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选择留守成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其次,外界环境的不安全感也会影响孩子的留守选择。农村地区的安全保障水平较低,孩子在家中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安全感,因此选择留守而非前往学校求学。
3日喀则市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策略
3.1政府层面的政策措施
日喀则市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学校数量,改善学校硬件条件,提升教育质量。通过修建新的学校或扩建现有学校,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确保教学质量。探索实施“双渠道”教育,即通过传统学校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通过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让留守儿童在家也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机制。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或机构,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情感支持、生活指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和生活上的困扰。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指导,提升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活动,向农村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引导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条件。
3.2学校层面的支持措施
建立心理辅导团队或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心理活动等形式,帮助留守儿童缓解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可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充分考虑其学习进度和兴趣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同时,建立定期跟踪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供留守儿童生活照料服务,包括提供午餐、住宿、医疗保健等服务,确保他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建立健全生活管理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生活的管理和监督。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生活,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建立起信任和情感联系,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文艺表演、体育竞赛、手工制作等,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拓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建立健全家校联系机制,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定期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活动、家长会等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共同关心和支持孩子的成长。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确保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建立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控和管控,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3.3家庭层面的支持措施
针对日喀则市小学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可以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能力。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农村家庭传授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发放扶贫资金、实施产业扶贫等方式,帮助农村家庭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减轻家庭负担,让父母更多地陪伴孩子成长。
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增强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通过建立家庭服务中心、开展家庭亲子活动等方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亲子关系,减少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感。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政府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或团队,为留守儿童和其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
建立家庭教育督导机制,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监督和指导。设立家庭教育督导员或家庭教育志愿者,定期走访农村家庭,了解家庭教育情况,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对接。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救助基金或专项补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组织开展亲子关系培养活动,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开展亲子互动游戏、亲子阅读活动等方式,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亲子之间的亲情和信任。
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支持;社会应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爱,积极参与解决工作;家庭应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相信在多方合作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定能得到有效解决,他们的成长和幸福将得到更好地保障。
参考文献
[1]侯珂,刘艳,屈志勇,等.留守对农村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倾向值匹配的比较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6):646-655.
[2]胡义秋,方晓义,刘双金,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异质性: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346-352.
[3]杨新国,徐明津,陆佩岩,等.心理资本在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4):6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