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有效性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创设;有效性
正文
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只有遇到问题,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在提供了材料后,提出问题,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使其处于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有所知但并非完全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产生认识冲突,使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如概念教学中,在概念的抽象、概括时创设问题情景;计算教学中,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转化处设问促思;应用题教学中,在揭示数量关系时营造问题氛围等等。总之,创设问题情景,目的是让学生产生惊、奇、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一、教学情境创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情境创设过于单一
在当前,多媒体课件以其信息量大、能节省教学时间、获取便捷等优点得到众多教师的青睐。对于教学硬件较为完善和先进的城市学校,多媒体课件已然成为教师的万能工具,很多数学问题情境,教师几乎没在黑板上写过字,没画过一张图,这样学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对于教学硬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教师则主要通过谈话、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情境创设。
2.情境创设缺乏真实性
最优化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教学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进行情境创设,忽略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然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特别是客观现实,要考虑其是否具备情境创设的条件。教学中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情境创设追求形式化
许多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学生很投入地进行参与,但是课堂结束后,学生收获很少。主要是在情境创设时,学生感兴趣的是活动本身,而与教学内容无关。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童趣,更关键的是要紧扣教学知识点。要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字化”的过程,情境创设才会对学生有意义。情境创设应该是学生熟悉的或者可以全面理解并思考的,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情境创设过于形式化。
二、合理选择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进入故事营造的生动情境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儿童喜爱的故事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加深儿童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设计这样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过了火焰山后来到一个村庄。村中田里种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农夫给他们送来一个大西瓜,八戒见到西瓜馋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给每人1/4。八戒听了不高兴地说:“瓜是俺老猪化来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给八戒切了1/6,正当大家开心地吃着西瓜时,贪吃的八戒却在一旁直拍脑袋:怎么自己的这份反而比他们的少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更加主动、深刻。
2.结合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操作实践是手、眼与脑的密切协作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动态感知过程,是把外部动作思维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过程。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质疑,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可让学生量一量课前用硬纸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发现了“圆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实践操作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和增强了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在玩乐中认识事物,吸取数学知识和经验,并应用于实际生活。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可拿出标有价格的钢笔、文具盒、玩具飞机、排球等物品,让学生模拟生活情境,扮演营业员、顾客进行买卖,在游戏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知,体验成功的快乐。需注意的是,游戏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活动的安排都应该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和学生的生活背景,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些具体、有趣并富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一个艰难、无奈、成功、喜悦的心理历程,感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概率)这一节知识点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引导:“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现在请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游戏,好不?”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好!”师:“这里每个袋子里各装了2个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个全是红的或2个全是绿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个红的和一个绿的。每个同学一次只能摸一个球,看看是什么颜色,摸好后继续把球放进袋子里,另一个同学继续摸,每组推选一人做记录。”学生感到新奇,便产生了兴趣。活动结束后,每一个小组汇报摸球结果,教师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了,这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好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的价值。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不仅可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催化剂,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