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是一种能力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人说安静是一种力量,一种美德,可我认为安静更应该是一种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卢梭讲出这样的话,当然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在三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知安静对于学生自身的重要性。
一、安静是写好字的法宝。
嘈杂热闹的教室环境会使学生心烦意乱,但在嘈杂之中总能看到那么几个意志坚定的孩子在安静的写字,当写好字之后再融入到这样一种纷乱的场面中去。往往有安静的内心的这些孩子写的字都是那么工整、整洁和规范。足以见得安静时个别孩子才拥有的能了,那么既然是能力就完全是可以慢慢培养的。“静”,潜藏着学问,表面平静但潜藏激流;“汉字”,表面普通,实则蕴含深厚、博大精深;“写字”,表面看似手动,实则是思维和感官相结合的活动。写字不仅锻炼手指的灵活度,笔起笔落之间,还需要安静、稳定的心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在反复的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使其受益一生。所以,写字教学中要有适度、适时地“静”,才能将汉字潜藏着的美的激流缓缓释放,最终形成涓涓细流,清澈而绵延。在写字课堂上,我常常引导学生用心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静静地想,静静地练,慢慢点燃学生的思维之花,期待悄然绽放的那份欣喜。所以在一篇课文结束的课堂中我通常会留出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课后的描字、写字,而这过程必须是保持安静的。写字的关键就是要平和、不要急躁,“练字必练心”,写字前必须先静一静心。无论是看范字,还是看老师示范指导,学生要静静地观看,静静地领会。只有沉浸于安静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平心静气、全神贯注地将一笔一画记忆到大脑之中。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沉重、镇静的品质。长时间利用这样的方法刻意训练之后,增长了40%的学生能够在写字的时候安安静静,并且写字的整洁度、规范度都有所提高。更多的学生拥有了安静的能力,这样的安静不是一种压制,而是学习的需要和成长中的必备修养。
二、安静是阅读必备良方。
一个安静的环境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保持平静状态,而这种状态如果在阅读,一个人就更不一样了。在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时,可以完全忘却身边的一切事物,沉浸在书本所创设的那种气氛里,阅读不仅对他们的写作有一定的好处,而且可以提高文学修养,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性格养成。作为老师,在旁边观察他们,会发现这些孩子平时的确没有很多时间在一种安静的环境和心境下进行阅读,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他们那时的阅读状态一点都不为过,毕竟所读的书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而且阅读节奏也完全由自己控制,不需要像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那样要在规定时间内读好规定的内容,这样的氛围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到阅读境界,愉悦而美好,安静而从容。
安静阅读其实是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对话,一个清醒的头脑面对别人所创设的文本世界,以一个真实的自我进入另一个精神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讲只有点滴的感悟,也许只是灵光一现,但也是这个阅读者的收获与体验,所以,在安静的时刻的阅读所获得的感受显得极为可贵,极为美好。那么这是一部分孩子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啊所呈现出来的状态,还有一部分孩子总是习惯性地东张西望,看看别人在看什么书,或者想找其他同学聊聊天。所以,在吃过午饭后,有五分钟的时间可以到班级的读书角去借阅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自己从家里带课外书来学校,甚至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换。书拿到手之后并不是回自己的桌位上,而是自由选择是坐到“安静区”还是“热闹区”,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安静区”,只能是先到先得。但是选择“安静区”的孩子不一定能一直保持安静的阅读状态,这个时候我就会将“热闹区”中能做到安静阅读的孩子换到“安静区”去,这样能不被调换,并且一直保持安静阅读状态的孩子就可以得到星星奖章,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可以换取奖品。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孩子慢慢学会控制自己,再加上老师的辅助、监督和掌控,很多学生逐渐养成了安静阅读的习惯,“安静区”也不断扩大范围,但还是有极个别的孩子不具备安静阅读的能力,总是左顾右盼,不能沉浸到知识的海洋中。
三、安静是就餐顺利的保障。
在学校吃饭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宜健康。吃饭时说话不仅会减少吃饭的时间,还会影响食欲。边吃饭边说话往往以说话为主,忽视了食物的味道,使本来已经出现的食欲因受到说话的抑制而降低或消失,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吃饭时说话还会影响食物的消化与营养的吸收。人在吃饭时,需要有消化液和血液,帮助胃肠消化食物。吃饭时说话,大脑也需要大量的血液。这样,相互争着血液的供应。结果,两方面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血液,就会吃不好饭。时间长了,还会发生头晕、眼花;就餐时说话,还容易导致食物进入气管,影响呼吸和健康,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危及到生命。 所以,在学校就餐时,特别需要保持安静。班级就餐时我们是按小组进行,哪一小组洗好手坐得最端正,并且最安静,哪一组就先来打饭,这样就不会显得太拥挤,而且这种方式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可以使没有能来打饭的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安静下来,这样打饭的速度也就会加快。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那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饭吃好还要做到老师的要求,他们便没有了讲话的时间,这样倒饭之前肯定吃不完了,吃不完肯定就会有相应的惩罚,甚至连累小组受罚。所以通过一两次小小惩戒,他们的自觉性就变得越来越高了,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安静吃饭、认真吃饭,而且可以把饭吃得比较干净,那么这一部分人的学习状态明显比那些不好好吃饭的要强。
四、安静是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新课改中,围绕“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设计的教学模式、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如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课堂展示评价等,对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有益的,但在实践应用中,我们应该有所取舍,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内容要求,确定使用哪些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环节绝不是越多越好,课堂要有“留白”,要有“静”,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给课堂生成留出空间。过于好动,往往会少于思考,而善于思考、会思考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比较安静,安静更有利于思考。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当老师讲课时,要停下手上所有的事,带着自己的眼睛、大脑、耳朵“专注”听讲。老师在讲解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应集中在教师身上;听的时候眼睛注视着老师;要听请老师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当同学发言时,注意力要指向发言者,静静地听完发言后再发言,不随便打断,不嘲笑、不起哄。思维需要安静,课堂需要安静,动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五、安静给放学前以自省。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构成孔子的道德修养学说。那么学生在学校一天的各种情况也应该在离开校园之前进行一个回忆和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遵守纪律,有没有和其他同学发生冲突,有没有在课堂上开小差……对于有没有过错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安静反思三分钟,受益的可能是一整个明天,这样会更有利于以后学习和生活正常有序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我看来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而这样的童年需要安静的内心去支撑,安静已经成了一部分孩子拥有的能力,他们在安静沐浴书香、静待花开、守护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