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悦1 裴玉印2

1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本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分析产业集聚的现状及其在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创造、社会服务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揭示了产业集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积极贡献。同时,本研究也识别了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环境压力等,进而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人才技术流动等发展路径。此外,研究建议通过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以及促进公私合作模式,来加强产业集聚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互动。本文旨在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

正文

课题项目:绵阳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城乡融合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产业集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SCCXRH2023ZC03);

2024年度巴中市社科规划课题: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对巴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Z24YB043);

2024年度巴中市社科规划课题: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巴中城市整体营销及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BZ24YB154 )。

1 引言

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显著的经济现象,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在产业集聚和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均衡、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而产业集聚对于加快城乡融合进程、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产业集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助于理解产业集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也对于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聚理论

产业集聚理论探讨了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似或相关联企业的聚集现象,这一概念涵盖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和其对经济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根据其性质分为同质性集聚,即类似企业之间的集聚,以及异质性集聚,涉及不同但相互补充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的分布、市场需求、政策倾斜和技术创新等。这些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能够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2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聚焦于如何实现城市与乡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共生。它强调的是一种打破传统城乡二元对立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和人口合理流动,达成城乡间的均衡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基础设施的完善度、公共服务的普及率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显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政策支持、产业引导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因素。

2.3 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在探讨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时,学术界普遍认为,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区域经济的集中和协同,可以有效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集聚不仅能够吸引城乡劳动力,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还可以通过产业上下游的连接,促进城乡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进而带动乡村经济的提升和城乡生活质量的改善。然而,现有研究在探讨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互动关系时,往往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分析,忽略了微观主体,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城乡融合进程。

3 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现状

3.1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覆盖了四川省的成都市和重庆市。这一区域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是连接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西部内陆开发的重要枢纽。成渝双城经济圈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GDP增速持续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星。

在产业布局方面,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同时,传统优势产业如农业、旅游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发展战略上,成渝双城经济圈注重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力求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2 产业集聚现状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集聚现象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突出,特别是在成都和重庆两地,集聚了大量国内外知名的电子信息企业,形成了以半导体、智能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核心的产业链条。这一产业集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相关产业的汇聚和人才的集中。其次,汽车制造产业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重庆,汽车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整车制造、零部件供应和研发设计等,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此外,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也呈现出强劲的集聚态势,这些产业集聚不仅促进了当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成渝双城经济圈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政府的有力支持。产业集聚的效应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区域的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就业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产业集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分析

4.1 产业集聚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聚对城乡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正面效应方面,首先,产业集聚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促进了经济增长。集聚区内企业数量的增加和产业链的完善,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产业集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特别是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有效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就业差距。此外,产业集聚还促进了收入分配的改善,高收入的产业工作机会增多,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然而,产业集聚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产业集聚可能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增大,可能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可能加剧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当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时,农村地区可能因为缺乏参与产业发展的机会而被边缘化。

4.2 产业集聚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

产业集聚对城乡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在正面影响方面,产业集聚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有能力投入更多资源到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提高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产业集聚也带动了人才和技术向农村地区的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服务的改进和创新。此外,产业集聚还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特别是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逐渐将其纳入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了城乡居民福利的均衡发展。

然而,产业集聚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人口流动方面。产业集聚带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可能导致农村地区出现劳动力短缺,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也可能给城市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压力,加剧城乡之间的服务供需矛盾。

5 成渝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5.1 优化产业结构

成渝双城经济圈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首要任务是优化产业结构。这涉及到产业上下游的整合、产业链的延伸以及产业升级三个方面。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增强产业链内各环节的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例如,农业产业通过与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等上下游产业的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为农村地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产业链的延伸则是通过开发新的市场、新的产品或服务,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实现产业的多样化和高端化。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可以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产业优势,向上游的设计研发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领域延伸,提升产业链的价值链水平。

产业升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特别是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端产业的转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5.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加强交通、通信、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城乡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可以有效缩短城乡之间的距离,便利人员和物资的流动。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尤其是5G、宽带网络的普及,可以加速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为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不仅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吸引力,促进人才的回流和留存。

5.3 推动人才和技术流动

人才和技术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教育培训、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政策,可以促进城乡人才和技术的流动,提升城乡整体发展水平。教育培训要关注农村地区,特别是青年和妇女的技能提升,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技术创新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机构与农村地区的合作,将先进适用的技术转移和推广到农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技能人才到农村地区工作和生活,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可以带动当地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进步。这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比如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激励措施,创建有利于人才和技术流动的良好环境。

6 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

6.1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为了推动产业集聚和城乡融合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产业引导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鼓励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特别是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以此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财政税收方面,可以为在农村地区投资建设的企业提供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激励企业参与到城乡融合发展中来。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优化土地使用政策,简化农村土地流转和工业用地审批流程,为产业集聚提供充足的土地资源,促进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小镇的建设。

6.2 社会参与和公私合作模式

社会资本的参与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另一个关键。政府可以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中来。例如,在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中引入PPP模式,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以借助私营部门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提高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效率。

在公共服务领域,如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方面,政府也可以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服务供给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热情,可以有效推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优化。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PPP项目的监管和指导,确保项目的公平公正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防止社会资本过度追求利润而忽视服务质量和公共利益。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框架、风险分担机制和收益分配原则,可以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7 结论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产业集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产业集聚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就业机会的创造以及社会服务的改善,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研究也指出了产业集聚在推动城乡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资源配置不均、环境压力增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和技术流动等路径,以及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和公私合作模式等策略,旨在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继续深化产业集聚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奇锋,郭安妮,盛毅.产业集聚视域下多要素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组态效应分析——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J/OL].软科学,1-14[2024-04-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268.G3.20231128.1742.002.html.

[2]姚雨霜.绿色经济视角下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22.DOI:10.27417/d.cnki.gxnmc.2022.000058.

[3]杨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22.DOI:10.27684/d.cnki.gxndx.2022.00249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