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长春市C高校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成人高校 学前教育 课程思政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创新。2020 年5 月12 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2020 年6 月1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具体指导。
成人高等学校,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校面对的学生是成人,多数是有工作经历或正在工作的,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群体。成人高校具有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从业人员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特性。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大课程思政研究力度,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结合,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以便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内涵
课程思政是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协同育人的理念。这种综合育人理念提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并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成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全面落实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所有教师富有育人职责的的重要举措。其核心是要求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这三句话的总要求融入各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在立德树人上实现同向同行。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
二、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学前教师的职前培养,尤其是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方面的,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的发展尤为重要。幼儿身心发育不成熟,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幼儿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以体现。目前,成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在课堂上,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不够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高校开展,但落实在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其效果不尽人意。成人高校的教学是以线上教学为主,线下教学为辅,这一特点无疑给成人高校课程思政落实上带来难度。其中一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不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不愿意对课程进行改革,仍然认为课程思政应该是班主任和思政教师的工作。如,我们观摩一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讲授《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发现该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可与课程思政紧密联系,并进行深度挖掘。但授课教师访谈时表示,思政工作应该是思政教师的事情,自己的学科与思政进行联系实在太牵强。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深,缺乏课程的专业性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技巧,从而造成了课程思政效果不佳,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现象。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在审阅教师教案时发现,一些教师在思政目标和教学过程设计上并没有按照《纲要》的要求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合,课程思政浅显,融入技巧生硬。
(二)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学校政工队伍间有交流壁垒
《纲要》中明确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当前,部分成人高校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孤岛”、“断链”的现象,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学校政工队伍间缺乏有效交流,未能有机融合,形成育人合力。笔者在访谈时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思政部教师和学校政工队伍间并没有定期沟通交流,也没有机会在一起进行集体教研、备课。当问到“关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你需要哪些帮助?”时,专业教师表示希望思政教师与学校的政工干部能定期与他们多交流、多讨论,进行集体备课,并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得到思政教师和政工干部的专业指导,从而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与人效果。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传递价值、塑造价值,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自然融入价值观,并努力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好的人。要想解决好当下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就要坚持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学校政工队伍应加强联系与交流。
(三)课程思政缺乏顶层设计
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四个类型: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能力拓展、实践课。学前教育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心理健康教育等9门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课包括: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游戏论等三十门多门课程。职业能力拓展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和毕业论文。由此可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多样,各有特点,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要做到“专业不减量,育人提质量”,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起到拨动心弦、引起共鸣的点睛之效,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这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有效指导。但当前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虽然院校会开设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培训与讲座,但仍然缺乏顶层设计和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有一些访谈对象表示,参与了一些关于课程思政的培训,但是都是从宏观层面上的解释,内容宽泛,也没有针对具体的专业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全靠教师自己取悟。由此可见,当前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整体规划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有效对策
(一)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树立思政育人的观念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但要成为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授业者”,还应该成为学生价值塑造的“传道者”。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自然也是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学前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决定了能否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教师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三者高度融合,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担负起育人责任,丰富学生的学识,增长他们的见识,塑造他们的品格,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包括思政理念、思政认知、思政能力三个内容。在思政素养上,当前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已能区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区别,但是自身的思政知识掌握不够,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的技巧不足,将思政理念和认识具体落实在教学上的思政能力不强。因而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首先,专业教师应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身先垂范,引领学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专业教师还应该深入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及时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问题,做好课程思政的知识储备,从而才能具有思政教育的思维。最后,专业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准切入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让课程思政案例鲜活、有特色,着力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
(二)建设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
师者,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强调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用自身的道德修养、学术造诣、治学境界等去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是不是倾心关怀,学生有着最为真切的感受,也最容易受到教师所呈现出来的师德师风的感染和影响。教师有育人的使命,但思政育人的任务不应该是由某一个专业教师单枪匹马来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纲要》中指出;“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思政育人要想落实到实处,一定是团队的力量。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学校的政工队伍形成可成思政协作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最终实现全学科、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和学校的政工队伍要互通有无,打破学科壁垒。独木不成林,众志成森。在思政育人的共同目标下,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博采众长。在跨学科教研和交流中,专业教师可以向思政教师和政工队伍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宪法法治教育的理解,坚定政治方向。思政教师和政工队伍可以明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逻辑和内容等,从而找准思政育人的角度,精准提炼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思政元素,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实落地、见功见效。
(三)整体规划,有效指导
成人高校由于其学科专业、历史积淀、办学区域等差异很大,想要做好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就必须做到既整体规划,又分类指导,注重顶层设计。建立起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的合作机制。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其也意味着是对专业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从何实现育人与育才先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立足成人高校的办学情况,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对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效指导。在规划中落实学校首先,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提出指导意见,整合思政育人的资源,搭建课程思政的教科研平台,营造思政育人的氛围,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格局。其次,打造成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物质环境,如宣传板、思政育人园地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如在学校官网上、公众号上积极宣传思政育人的有效方法。然后,搭建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定期开展思政教研会,专业教师、思政教师等齐聚一堂,结合时代特点对思政育人的核心价值、困境等进行深入交流,深挖思政元素,讲好专业故事。最后,科研部门可以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关于课程思政与专业相结合的科研课题,总结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从而有效推广。除了依靠学校、专业教师和思政团队的努力外,还应该聘请校外本专业和思政专业的名师、专家进行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 [J].北京教育(高教),2020.(05):48-50.
[2] 靳轶敏,吴舰宇.疫情下医学生的仁爱思政教育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0(06):105-108.
[3] 邓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N].光明日报,2020,6,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2020.5.28.
[5] 靳轶敏,吴舰宇.疫情下医学生的仁爱思政教育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20(06):105-10
项目名称:2021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吉林省成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2021XHY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