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与德育的整合思考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德育:美育
正文
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审美性和表现力的机会,同时也应当引导学生发展积极的价值观和品德。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有责任不仅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要促使他们思考道德和伦理问题。美术作品往往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因此美术教育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平台。通过整合美育与德育,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传达关于社会正义、环保、尊重多元文化等重要主题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入美育与德育的意义
美育与德育的整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多重意义,其影响不仅限于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而还延伸到个体和社会层面。学生通过美育与德育的整合,能够培养对美的独特感知能力。在美术课堂中,他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艺术作品,培养出对色彩、形状、结构以及情感表达的敏感性。这种审美情感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更有品味,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从而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美育品质[1]。其次,美术课堂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创作方式,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这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中,还在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时起到积极作用。学生通过美术课程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转化为在其他领域更具创新性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同时,美育与德育的整合不仅对学生的内在品质和道德观念有积极的影响,还对他们的社会互动和全球视野产生深远影响。学生通过美育,接触到各种文化和社会议题,了解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挑战。这使他们更容易关注社会问题,愿意承担积极的社会责任,如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这种社会责任感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愿,推动社会的公益事业和进步。
二、将德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重要措施
(一)挖掘具体形象的价值,找到德育融入的内容
小学美术课堂中,融合美育与德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挖掘具体形象的价值,以找到德育融入的内容。教师可以以经典艺术作品如《徐悲鸿与奔马》为例,通过这些作品,将德育理念融入课程中,实现对学科德育的重要载体。这幅画中的奔马不仅是一幅抽象的艺术作品,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国民众的朝气和力量[2]。将这样的作品引入小学美术课堂,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绘画技巧和艺术知识,还将美育与德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徐悲鸿以马来寓意中国民众,将马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这一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马代表着力量、忠诚和快速前进。通过这样的作品,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和价值观。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传统。其次,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他的热爱国家和民众的情感,以及他通过艺术表达爱国情怀的努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同和理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学生将学会将自己的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和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此外,马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力量、忠诚以及快速前进。学生通过探讨这些文化内涵,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对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传承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学生可以从这个象征中汲取鼓舞和启发,懂得在生活中要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自信,使他们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不轻易放弃 [3]。
(二)细化单元德育要点,落实德育融入的重点
小学美术课堂中,将美育与德育进行有机整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具体到单元德育要点的细化与落实,特别是在教学《千里江山图》这样的课程中,教师应当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中汲取智慧,将德育融入美术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4]。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深入挖掘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千里江山图》作为传统山水画的代表之作,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画,更是古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同时,教师通过深入分析画中的山、水、树木等元素,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山水人文”思想,从而启发学生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尊重,培养他们的生态伦理观念。其次,教师可以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艺术美和情感美,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修养的关键 [5]。在观赏和模仿这幅作品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绘画技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千里江山图》所呈现的价值观。这幅画作以壮美的山水景色为载体,传递出坚持、不屈不挠、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正是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可以从中领悟到正直、坚韧、刚毅等美德的重要性,培养这些美德成为他们品格的一部分。此外,学生通过绘画作为媒介,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思考、价值观以视觉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将德育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经验。
(三)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实现德育体验的迁移
将德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措施之一是通过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实现德育体验的迁移。这个方法旨在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培养艺术技能,还能够深刻理解文化、历史、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涵。例如,在学习《正月十五闹元宵》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制作精彩的影像资料,通过图像、视频等方式将古代的元宵节情境再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虚拟参观,感受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民俗风情以及灯笼璀璨的光芒,从而深入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手工“花灯”并分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向学生展示花灯的样式和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制作方法,发放操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花灯,并在制作过程中巡回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6]。学生完成后,可以互相分享自己制作花灯的心得和经验,从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分享作品。最后,鼓励学生将制作好的花灯布置在环境中,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共同赏花灯,从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十五夜观灯》这首诗词,指导学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与元宵节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微课课程的设计也可以将小学美术与语文学科知识内容相融合,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教师可以呈现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传统活动以及元宵佳肴的制作过程。最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将制作好的花灯布置在环境中,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共同赏花灯。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锻炼了实际操作技能,还培养了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元宵节的文化意义。再如,在学习《剪纸艺术》这一课时,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传统剪纸作品让学生深刻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和精湛技巧,从而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之处,还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更加严谨和认真地对待学习。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他们集体完成班级的课间活动“剪影”。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协调各自的创意,以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育与德育的整合不仅使小学生在美术领域获得了更丰富的教育,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综合教育将有助于塑造更有品格的未来公民,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贡献力量。让我们在美术课堂中继续努力,以确保美育与德育的整合成为培养有道德情操和创造力的下一代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谢慧君. 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与德育的整合思考[J]. 新课程,2022(21):234.
[2] 张烨. 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与德育的整合思考[J]. 电脑校园,2019(12):1023.
[3] 高娜. 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与德育融合路径研究[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2(8):25-26.
[4] 刘小君. 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与德育的整合[J]. 中外交流,2021,28(8):602.
[5] 李多智.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分析[J]. 读与写,2022(7):172-174.
[6] 王惠. 与德同行以美育人 ——浅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的渗透[J]. 新课程,2022(13):17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