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项目化(地方文化)学习设计案例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案例分析
正文
引言:近年来,随着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现代教育教学更为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旨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全面、个性化发展成长。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也应做到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故此,教师应转变教学思维、优化教学规划,科学合理利用项目化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弊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从本质上看,作为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成分与关键内容,地方文化是了解地区发展史、推动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与重要途径。通过对其加以深究,可以实现深入了解当地民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社会发展变迁等要点内容的预期目标。但调查研究表明,受传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当前历史学科课堂教学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亟待解决。鉴于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引入项目化教学法,以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一、历史学科项目化(地方文化)学习设计的重要意义
1.1优化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立足于新课改宏观背景,在项目式学习的发展与探索过程中,初中历史学科充分开发利用了乡土教材与社区课程资源,这不仅拓展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历史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历史知识记忆及运用能力、自主研究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地方文化的挖掘与探索能够促使学生充分发掘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见证人、专家学者及有丰富经验的老人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历史资料与观点;项目化学习则能够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历史镜像,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以“小”看“大”地构建健全完善历史知识体系,这不仅遵循了历史认识的规律与实质,也是贯彻落实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载体与关键途径。
1.2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受传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普遍以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唯分数”、功利性教学、题海战术等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这无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求知欲。而项目化教学法则能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通过实践、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地方文化、历史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意义。
1.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在地方文化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目标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互动交流、向外界寻求帮助、实地考察,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切身感知地方文化的魅力内涵。不仅实现了知识迁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并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素养、家国情怀,对于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初中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现状及原因
2.1定位有失偏颇
通过对当前初中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进行透彻全面地研究与剖析,我们不难发现,定位有失偏颇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需要站在课程发展、学生成长的高度对教学作出整体规划和设计。但受传统应试教育长期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手法单一、课程意识淡薄,仍然以章节为主开展教学活动,这种碎片化教学方式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健全完善历史知识体系,与项目化学习设计完全背道而驰,无法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育人功能,致使整体教学效果不佳、不尽人意。
2.2驱动性问题缺乏梯度
从本质上看,项目化学习强调借助驱动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积极性。但教学经验表明,部分历史课堂的项目化驱动性问题严重缺乏梯度,致使目标问题浮于浅显、无法促使学生透彻理解特定学习主题的意义及内容。其次,缺乏梯度的项目化学习设计驱动性问题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驱动性问题会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了解研究地方文化、教学主旨,进而深化学生学习记忆、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及综合能力。但缺乏梯度的驱动性问题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动力,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追根溯源,教材及课程设计的驱动性问题设置模糊抽象、教师的驱动性问题设置能力薄弱、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是造成驱动性问题缺乏梯度的主要原因。
2.3重实践,轻理论
首先,教师普遍认为项目化教学法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探索求知欲。通过参与真实世界的项目活动,学生能够更为透彻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并实现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但在追求实践的同时,教师极易忽略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构建健全完善知识体系、养成多元多维批判性思维及分析能力的重要基石。一旦缺乏理论学习,那么实践探索的结果将会流于形式、浮于浅显,无法促使学生深入探究挖掘历史事件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地方文化的意义及内涵。其次,部分教师过于注重项目化学习框架的构建,严重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即教师过分强调项目的创意与互动性,反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中心主旨及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长此以往,项目化学习势必将流于形式,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历史复杂度及深度的理想化预期教学目标。此外,受课程资源、时间等因素限制,项目化学习的进程过于紧凑,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项目设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致使项目化学习流程极易出现缺失、无法充分发挥出其实际效能。
三、历史学科项目化(地方文化)学习案例项目设计与实施
3.1团队组建
在整个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流程中,教育实践者首先需要通过教师推荐、学生自愿报名等方式组建学生团队。并根据学科项目的复杂程度、资源限制等影响因素确定团队规模(通常在5~8人范围内),以全面保障团队的合作质量及整体效率。
3.2项目计划
首先,确定项目目标和研究主题。在学科项目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根据当地历史文化特点,确定以“追寻圭江桥头豆腐花历史文化”为主题,以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探究能力、历史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多元分析视角、问题解决能力等为目标构建项目化学习设计活动、内容、方案。如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圭江桥头豆腐花的历史变迁、影响力、文化价值等。其次,制定健全完善项目计划。如地方文化项目的具体时间安排、组内任务分工、项目学习资源需求等,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明确认知自身的任务安排及工作内容、限制时间,进而提高项目学习效率、保障项目学习质量、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及综合能力。
3.3调查研究
一是鼓励团队队员通过多元方式收集地方文化相关资料。如学生可通过网络媒体、资料查阅等方式调查收集与圭江桥头豆腐花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图文视频等。二是实地考察。教育实践者可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圭江桥头豆腐花实址实地调查目标项目,引导团队成员研究、探索、分析、整合、总结圭江桥头豆腐花的相关背景知识,了解其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及文化背景、圭江桥头豆腐花由来等。三是走访相关人士。教师可鼓励并引导学生走访当地老一辈居民、圭江桥头豆腐花传承者、店家及相关专家学者,借此促使学生全面认知圭江桥头豆腐花地方文化的传承、文化价值及其魅力内涵。
3.4数据整理与分析
学习小组成员应整合分析收集调查到的地方文化相关资料,并归类、摘录重要数据信息。如学生可借助收集到的资料深入了解与圭江桥头豆腐花相关的人物、历史背景,分析圭江桥头豆腐花的历史变迁、工艺流程及其文化内涵、作用价值。
3.5呈现结果
其一,制作展板或海报、影视资料。教育实践者可引导并鼓励学习小组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研究成果以展板或海报、影视资料的形式呈现出来,以透彻全面分析、展示圭江桥头豆腐花的文化价值、历史变迁、工艺内容、传承现状等要点信息。其二,组织展览活动。教育实践者可鼓励并带领学习小组打造健全完善小型展览活动,邀请其他同学、教师、家长、社区群众参观展板、地方文化相关影视资料,并进行研究成果的分享与交流、探讨、优化。其三,撰写研究报告。教育实践者可组织学习小组撰写地方文化项目化学习研究报告,促使其循序渐进地全面讲解阐述目标项目的背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点内容,鼓励小组成员结合自身感悟与思考进行内容阐述,以便于其他人了解参考。
3.6项目评价与反思
在整个历史学科(地方文化)项目化学习活动完毕以后,教师需要根据项目化学习的具体要求、学生具体表现透彻全面地分析评价学习团队的项目完成全过程,并给予针对性教学反馈指导。学生也可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及其他人的评价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改正,借此切实有效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历史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
四、历史学科项目化(地方文化)学习设计案例研究成效
实践经验表明,历史学科项目化(地方文化)学习课题的研究不仅从根本上贯彻落实了新课改及“双减”政策的新型教学理念,也在最大限度上优化创新了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能够对地方文化有更为透彻深入地了解与认知,这无疑全面强化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坚定民族信念、坚持文化自信。同时,在地方文化项目化学习的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小组合作、社会调研、走访等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探究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观、唯物观、世界观、生命观的理解和科学探究、动手能力也得到突破性增强。此外,本次地方文化项目化学习活动还有力促进了家校共育,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共同关注家乡的历史文化,切实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历史学科项目化(地方文化)学习设计对于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以地方文化为主题开展初中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能够从根本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通过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也能够帮助学生透彻掌握历史重难点知识、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通过圭江桥头豆腐花项目式学习的案例,我们能够明确认知到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的历史知识,也从中培养并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文化自信心。此外,地方文化的传承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广与保护,学生也能够自觉肩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未来,我们应通过多元方式进一步拓展历史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容及形式,结合更多的地方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同时,我们也应加强教师培训和指导,切实有效提升教师在项目化学习中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教育环境,为传承弘扬地方文化提供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李大泳.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03):139-141.
[2]刘金鹏.摭谈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以“北宋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3,(12):36-38.
[3]王倩倩.就近以取材 循史而立新——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主题选择策略[J].天津教育,2023,(30):155-157.
[4]夏陈伟,张小泉.指向素养发展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6):49-53.
[5]靳可可.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教学,2022, (Z4):40-44.
[6]陈飞.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途径[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1):58-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