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策略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陈大伟

盘锦市盘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124100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人才的培养不应仅限于技术层面,更应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机械制图作为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不仅是传授绘图技巧的平台,更是培养工程伦理、创新思维与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因此,探索如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题。本研究旨在分析机械制图教学如何渗透思政元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为教育实践者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

机械制图;思政元素;策略

正文


前言:在当今快速变迁的社会与经济背景下,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更要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社会公民。机械制图,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一门基石学科,其教育意义远远超出了图形表达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范畴。它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学生们开始理解设计之美、精准之重以及创新之魂。因此,如何在教授线条与尺寸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成为了教育者们深思的课题。

一、机械制图教学渗透思政元素价值

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具有深远而实际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全面发展的工程师: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往往侧重于技术技能的传授,而融入思政元素能够促进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既有精湛技艺又有高尚品德的全面发展人才。

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将爱国精神、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理念等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工程设计不仅关乎技术和效率,还关乎环境保护、社会福祉及国家发展,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1]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教育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这些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可以鼓励学生在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不仅从技术层面寻找解决方案,也能从伦理、社会影响等多维度进行考量,培养更加全面的问题解决能力。

促进团队合作与沟通:思政教育还包括团队协作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这些是现代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素质。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引入团队项目,结合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尊重差异、协同工作。

适应时代需求:当前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不仅要求专业技能,还强调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场和社会的期待,成为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深化学习动机: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思政案例,可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二、机械制图教学渗透思政元素策略

)融入国情教育与历史案例

在机械制图教学的起始阶段,精心设计的课程导入和案例分析是融入国情教育与历史案例的黄金时机。通过生动讲述中国机械工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见证那些决定性时刻: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自力更生,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再到如今屹立于世界先进制造业之林,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和工人的智慧与汗水。特别是着重介绍像“两弹一星”、高速铁路、大型桥梁、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的世界级成就,这些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2]

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并分享那些在机械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杰出人物故事。比如,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的回国壮举,以及他们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奠基贡献;或是高速铁路设计师和建设者的艰辛奋斗,如何让“中国速度”享誉全球。这些故事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生动教材,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感。

通过这些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案例,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更能深刻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技术的传承者,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为学生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仅追求技术的精进,更不忘肩上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强化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强化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一环。这不仅涉及对技术细节的精准把握,更深层次地,是对学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的塑造[3]。通过细致解析行业规范和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尊重知识产权、对工作负责到底的原则,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专业行为的正确认知框架。这些规范如同工程界的法律,是每位从业者必须遵守的底线,也是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石。

与此同时,生动地讲述国内外工匠大师的故事,如德国的精密机械师、日本的刀具大师或中国古建筑修复师,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对技艺的无限热爱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这些工匠不仅仅是在完成任务,更是在创造艺术,他们的作品往往是技艺与美学的完美融合,展现了人类智慧与汗水的结晶。通过这些故事,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是对任何细微之处都不放过的严谨,对每一道工序都力求极致的执着。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工作坊或是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交流,近距离观察真正的工匠是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凡的价值。这样的实践体验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每一次精确的测量、每一笔线条的勾勒,都是对“工匠精神”的实践,都是对“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一工程原则的尊重。

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教学策略,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与实践中内化这种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态度,逐渐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他们将学会,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能以一颗匠心对待每一份工作,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合作与社会责任项目

在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以团队合作为核心的制图项目,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体会到工程活动与社会责任的紧密关联。这些项目通常会模拟真实的工程项目环境,要求学生们围绕特定的设计目标,如开发一款节能设备、规划一个环保型工厂布局或优化交通工具的结构设计,进行分组合作。

在这样的项目框架下,团队成员需共同参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图纸绘制及最终的成果展示等全过程,每个环节都强调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学生将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倾听和尊重队友的意见,以及如何在意见分歧时寻找共识,达成团队最优解。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技巧,也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任何一项伟大工程的背后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4]

更为关键的是,项目中融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社会责任主题,促使学生在追求技术卓越的同时,思考其设计方案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例如,在设计一台新型机械设备时,不仅要考虑性能和成本,还要评估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探索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减少对环境的负担。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社会责任感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中,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前瞻性和责任感的工程师。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机械制图的专业技能,更在实践中领悟到作为一名工程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了解到每一个设计决策都可能对社会和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

)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决定个人与社会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将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设计思维方法指导下的制图作业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还能深化他们对于问题本质的理解与解决方案的优化能力。设计思维作为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的解决问题方法论,其核心在于理解用户需求、创意发想、原型制作和测试反馈,这一过程自然地促进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同步发展。

在制图作业中,教师可以设定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框架,运用设计思维策略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学生不仅需要绘制出常规的交通网络优化图,还应被激励构思创新的交通模式,如无人驾驶公共交通系统、空中轨道网络等。这样的作业设置促使学生在技术实现与社会价值之间寻求平衡,既是对创新能力的挑战,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与此同时,通过组织案例讨论会,选取涵盖成功与失败双重维度的工程实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案例背景、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及其成效,从而培养他们批判性地评价不同方案的能力。在讨论中,学生需要识别案例中的假设条件、逻辑漏洞及潜在风险,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和问题分解技能,也促使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成功中提炼经验,形成更加成熟和全面的思考模式。

此外,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公共健康、数字鸿沟等,引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与社会担当。学生在探索如何利用先进的制图技术和设计理念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在不断地反思和评估其设计的社会影响,确保技术创新服务于人类福祉和社会进步。

)实践教学与思政元素结合

中职教育体系中,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技能、高尚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5]。通过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实验室操作、企业参观等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在实践操作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深刻体会工程活动背后的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

在实验室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实验项目,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工程难题,要求学生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考虑其方案的社会影响、环保责任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以此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强调安全规范和环保处理措施,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索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是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

企业参观活动,则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行业背景中,近距离观察和学习企业的运营机制、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在参观过程中,特别安排与工匠大师或企业负责人的交流环节,分享他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实践经历,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这种面对面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执着追求,更是对社会负责、对用户负责的职业态度。

此外,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等形式,将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可持续发展等思政内容与企业实践案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公众利益和社会福祉。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将来成为有温度的技术专家和行业领袖奠定坚实的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手段与机械制图教学相结合,尤其是融入思政元素,为教育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多媒体展示、虚拟仿真实验、在线交互平台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不仅能够生动直观地呈现复杂的工程概念和设计流程,还能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工程情境,让学生在互动探索中深化对专业技能的理解,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和视频资料,生动展现机械设计原理和工程伦理案例,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背后的道德考量和社会影响。在讲解设计中的环保节能要求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的环保方案及其对环境的长期效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从而在设计之初就植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此外,借助于在线协作平台和虚拟仿真软件,学生可以跨地域组建团队,共同参与模拟的工程项目,从设计、讨论到实施全程协作,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通过模拟项目中的决策过程,让学生直面工程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挑战,学会在技术决策中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推送包含思政元素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偏好,定制化地提供工程案例、行业动态、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使学习过程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不仅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也让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界限,为机械制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路径。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互动性强且富含价值导向的学习生态系统,助力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工程师。

结语:将思政教育融入机械制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通过将爱国情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学习之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既有精湛技艺又具备高尚品德的优秀工程师。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和教学实践的深入探索,这一融合模式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贵飞,马晓丽,张效伟.OBE理念下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4,(07):61-64.

[2]刘静,汪日光,何平,张正彬,王秀丽.“机械制图”课程思政教育探索[J].现代农机,2024,(01):124-126.

[3]周玉华,高朋,王丽芳,张德勤.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机械制图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J].时代汽车,2023,(24):49-51.

[4]李芳丽.OBE理念下思政元素融入机械制图课程探索[J].现代农机,2023,(06):119-122.

[5]丁玉玲.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策略探讨[J].数据,2023,(02):188-1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