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对文学类课程思政心理期待与教学创新研究——以《中国当代文学》为例
摘要
关键词
以生为本;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一体化
正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国当代文学》”阶段性成果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与新中国发展同频共振,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有机融入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有助于培根铸魂、涵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其理想信念,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学者已从党史、红色经典、课程论、混合式教学等方面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尚存在不少问题,如“不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拘泥于‘满堂灌’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启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欠佳”[2]。因此,立足当下青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生为本,构建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一体化的“一点三面”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对课程思政的心理期待
所谓“一点三面”的教学模式,是指将以生为本的中心理念贯穿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系统之中。而树立“以生为本”这一理念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课程思政的接受主体——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和课程期待,只有精准把脉学生的心理与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整体设计与创新,提升思政育人的实效。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习惯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00”后出生的一代人,通常也被称为“Z世代”青年、“网生代”。他们在网络信息时代出生与成长,其学习、认知以及成长都与互联网、数智化息息相关。[3]他们具有如下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一是主体意识较强,但有客观局限性。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富有个性,他们敢于表达自我,习惯于以自我的认知和逻辑表达对人对事的观点,而非直接接受来自教育者的“灌输”。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处于一种“半成熟”状态,具有一定局限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表现为学习主动性缺乏,整体认知水平和理论修养不足,看待事物不够全面和系统化,容易片面化或走极端等问题。二是获取信息能力强,但内容偏于碎片化。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带来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但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亦加剧了学生在信息获取、知识接受等方面的碎片化特征。三是信息选择上偏重形式。“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参与形式多样、体验感十足、趣味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5],这需要丰富思政教育的组织与呈现形式,增强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适应大学生的接受习惯。这些都是思政教育要关注的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期待
笔者通过问卷星进行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满意度的调研”,参与调研对象是笔者所在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上过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本科生,共计176人。尤其是关于“你认为当前《中国当代文学》在课程思政方面还可以做哪些改进?”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总结归纳出当下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四点主要心理期待。
一是期待被了解,让学习更贴近自我需求。在上述选项中“应了解学生心理需求,注重运用网络技术丰富教学手段”这一期待占比最高,比例为63.01%。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学习、认知以及成长都与网络紧密相连。这要求中国当代文学的课程思政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并顺应时代发展,多运用青年人喜欢的网络媒体或APP,以提高学生兴趣与参与度。二是偏好多媒体辅助,期待教学素材要多元。当下不仅是“读图时代”,更是“读屏时代”,网络上与课程相关的图文并茂、音视频等视听资料都可以成为丰富教学素材重要组成,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与关注。三是喜欢对话与交流,期望在教学方式上有所革新。尤其是要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法向讨论式、启发式等互动、对话式教学方法转变,以强化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参与性。四是渴求沉浸体验,期待教学活动情境化。在关于“你喜欢什么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调研中,选择体验式教学活动,如情景剧表演、诗歌朗诵等的学生最多,占比高达68.71%。因此,要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创设更多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增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互动性与参与性。
二、一点三面: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所谓“一点三面”的教学模式,一点就是以生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该理念源自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等提出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以生为本,根本的就是要实现从“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三面就是教学评一体化,即将“以生为本”的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教、学、评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而言,教是指教师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是指学生学习,包括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评是指考核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
(一)教师教学: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史料“三维”立体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中国当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以及创新精神等,如在十七年的红色经典《红岩》《青春之歌》等作品中江姐和林道静等主人公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创业史》中梁生宝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和热爱劳动的精神;八十年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中的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式的教育等,都是滋养大学生成长的精神财富。
对此,要从作家、作品和史料三维立体式地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条分缕析地、多焦点式的思政育人。所谓作家角度,就是从作家人生与创作经历中提炼励志元素鼓励学生奋发有为;所谓作品角度,是从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提炼思政元素。所谓史料是指作家手稿原貌、版本变迁、日记或信札、对具体文坛史实的辨正等文学史料。如在讲授小说《红岩》的过程中,就可通过引用小说中江姐人物原型江竹筠的一份托孤遗书,“假若不幸的话,云儿(指江竹筠烈士的孩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让人体会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江姐”,其为人母的深情与牵挂。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动人心,产生情感共鸣。
2.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讲授、讨论式等多元教学法
依据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特点,他们不习惯于接受单一灌输式的讲授法,这就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型的讲授法与互动、对话型的讨论法等相结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与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在讲授杨沫小说《青春之歌》时,就采用了讨论法,即通过“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的思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判断。通过比较两位学者对该作品的不同评价,即学者戴锦华认为《青春之歌》叙述的是关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道路,“并非一部关于女性命运、或曰妇女解放的作品,……事实上,其中的女性表象再度成为一个完美而精当的‘空洞的能指’”;而学者贺桂梅则从性/社会性别制度视角,指出“林道静的故事有可能被阐释为‘女性的故事’”。因此,这里的问题就是“你认为林道静的形象是一种‘空洞的能指’还是可以被阐释为‘女性的故事’,理由何在?”通过该问题,引导学生细读作品相关片段,从而给出自己的理解与观点。以此,深刻体会小说主题意蕴对当下年轻人的理念信念,以及女性独立的双重价值与意义。
(二)学生学习:优质的学习内容,协同育人的学习环境
1.学习内容:优质且多元的网络视听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完全同等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它既包括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包括课外学习资源。当下大学生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且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同时还要警惕信息茧房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优质学习资源,除了推荐课程必读作品书目,以及经典、前沿的学术书籍与核心期刊之外,还需要给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在网络课程方面,中国大学MOOC网有北京大学陈晓明老师的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当代文学”,此外像超星、哔哩哔哩网站上也有不少与课程相关的优质资源,学生都可以作为自学内容。另外,拓展类的学习资料,如有关代表性作家作品,在推荐纸质书阅读的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观看改编的相关影视剧,或者通过微信读书、喜马拉雅等方式“听书”,总之,教师一方面要将优质的课程资源推荐给学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更优质网络视听资源,更好地激发学习自主性与参与性。
2. 学习环境:创设“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
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学习环境上要创设“校内+校外”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主体从专业教师到院辅导员再到校团委、学工等学生管理部门的拓展,从课堂到学院拓展到学校乃至社会,皆要为学生的课程思政提供空间与场域,以形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环境,增强育人实效。这要求学院团学乃至学校相关学生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通过营造院系走廊、教室文化,校园雕塑、校园表语等校园文化,以及团学的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红嫂文化博物馆等,这些活动都勾连着中国当代文学红色经典作品《红日》《红嫂》《延安保卫战》等描述的战役、事件、人物等,是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很好的一种路径。
(三)考核评价:融入思政,重视体验与参与
1. 过程性评价:重视体验与技术赋权
考虑到大学生主体鉴于阅历与经验,所具有的客观性局限性,导致其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不足,因此通过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抓手,通过体验式项目驱动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课堂展示,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课堂汇报”属于中国当代文学课程过程性考核的一项,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进行名家名作的解读与赏析,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其中,诗歌要求是朗诵,戏剧要求是片段的表演。另外,还要通过技术赋权、创新过程性考核中的“读书笔记”作业,从单一书面作业调整为借助小红书、喜马拉雅、豆瓣等APP或网络社区对作家作品进行解读与宣传,这种二次创作本身也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培养,以及价值塑造的一种重要方式。
2. 综合性评价要融入课程思政
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到课程的综合性评价中,是践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最后一公里,鉴于中国当代文学属于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性质,所以综合性评价通常是以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在考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如汉语言文学辅修的期末试卷的论述题为:“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红色经典艺术特色,以及我们今天阅读的价值何在?”这样题目知识层面上考察了红色经典知识,涉及到自我阅读价值分析和总结,又与归纳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关。
综上,“一点三面”的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包括其中涵盖的“三维”立体式挖掘思政元素方式以及体验式教学方式、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如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课程思政都有一定的参考与推广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竹良.新文科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04):117-121.
[2]徐冉,王威暘. 无网不欢的“Z世代”与高校网络思政 [J]. 高教探索, 2023, (06): 91-95.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9-05-01(2).
[4]高静毅.接受视角下“四史”教育入脑入心的思政课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7):42-45.
作者介绍:宋桂花( 1979 —),女,山东邹平人,临沂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红色文学、女性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