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教学互动与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陈芳芳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3)

摘要

文章深入探讨了高校“大思政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教学互动不足和学生参与度低。通过全面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策略包括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以及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文章的核心在于通过优化教学互动机制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态度,从而改善“大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思政课;教学互动;学生参与度;教学策略;教育改革

正文


Research on Teaching Interaction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hen Fang-fa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453003)

Abstract: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amely insufficient teaching interaction and low student participation.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root caus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targete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ing interactivity and student engagement. Strategies include creating diverse teaching scenarios, using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 strengthen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establishing an effective classroom evaluation mechanism. The cor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b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improving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edagogical interaction; student engagement; teach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 reform

“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广泛的教学互动和高度的学生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实践中存在的教学互动不足和学生参与度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文章系统分析了当前“大思政课”中的教学互动与学生参与度问题,探索具体的提升策略。通过对这些策略的深入研究,文章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以期达到更高的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

1.教学互动现状分析

1.1 “大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定义与重要性

  教学互动在“大思政课”中指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交流。这种互动不仅限于口头讨论,还包括通过各种教学媒介和活动进行的交流。有效的教学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入理解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在这种互动中,学生被鼓励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探讨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此外,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1.2 现阶段“大思政课”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思政课”的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政教育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互动经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未能充分实现预期目标。当前,一些教室内的互动形式依然较为传统,主要是教师讲授与学生听讲的单向传输,缺乏有效的双向交流。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往往变得被动,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这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重复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未能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来丰富教学手段,从而限制了教学互动的发展。

1.3 影响“大思政课”教学互动的因素分析

教学互动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是决定教学互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需要具备引导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和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能力。其次,学生的参与意愿和动机也至关重要。学生如果对思政课程感兴趣,且认为这些课程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和未来目标相关联,他们的参与度将更高。此外,教学环境和资源,如课堂设置、教学材料和技术支持等,也对教学互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参与互动。最后,相关政策和高校的支持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这包括对教师培训的投入和对创新教学方法的鼓励。

2.提升教学互动的策略探讨

2.1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对于提升“大思政课”的教学互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多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模拟政治议会等,教师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理解和探讨课程内容。这些活动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例如,在案例分析中,学生需围绕实际社会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这种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角色扮演和模拟政治议会,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角色,体验决策过程,从而增强对社会责任和政治过程的理解、参与。通过这些丰富和具体的互动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教学互动质量也随之提高。[1]这种多样化的教学场景设计,不仅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有效提升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对于提升“大思政课”的教学互动意义重大。通过集成智能课堂技术,教师能够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参与情况,从而根据实时数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活动更加个性化。此外,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如讨论论坛和云端文档共享平台,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还加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引入,通过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直观体验复杂的社会政治场景。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情感投入,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理解深度和学习效果。通过这些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师能够提供充满开放元素的教学环境,从而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2]

2.3 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强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思政课”的教学互动效果。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引入如翻转课堂、同伴教学和教学工作坊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增强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和合作。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学视频或阅读材料来预习新知识,而课堂时间则专注于讨论、问题解决和应用实践,这样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教师也转变为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同伴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授彼此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此外,通过组织教学工作室,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伴共同探索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这种集体互动的学习环境增加了学习的深度,拓展了学习的广度。这些策略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教学互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2.4 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课堂评价机制是提升教学互动和学生参与度的关键一环。通过引入形成性评价,如持续的课堂表现评估、小组项目评价,以及自我和同伴评价,学生可以获得即时和持续的反馈。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改进领域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实时反馈帮助学生即时调整学习策略,增强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互动的评价机制也支持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持续学习和反馈的良性循环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3]

3.提升学生参与度的策略探讨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大思政课”参与度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经验及未来职业愿景紧密结合,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用价值。例如,引入与当前社会政治事件相关的案例,可以使学生在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看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进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学习、探究兴趣。同时,利用现代互动技术,如即时响应系统和在线讨论平台,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即时的互动反馈增强了他们对课堂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对社会变革的贡献,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通过这些综合策略,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在他们心中培养持续学习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

3.2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大思政课”中,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关键策略。为了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视频、播客和图文教材,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求。同时,通过设计具有不同难度和深度的学习任务,教师能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挑战中,获得成就感。学习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来扩展他们的学习视野,而对基础知识有需求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来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此外,通过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特定的学习主题,这种自主选择的机会不仅使教育过程更加个性化,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课堂的参与度。这种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构建一个包容性和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3.3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与团队合作精神

  创建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提升“大思政课”上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确保每个学生的意见都受到重视和认真对待。通过组织小组合作项目和团队讨论,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团队协作和集体决策的技巧,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有助于解决复杂问题,还能加强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此外,定期举办课堂展示和开放讨论的活动,不仅允许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才能和增强自信的平台。这些活动有助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是提升“大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通过安排学生参与环保项目、社会正义倡导或公共政策改革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能直观地见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何对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这种参与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实际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为他们成长为现代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教育模式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使得学习内容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变理论为实践,转化为实际行动。[5]

4.结语

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大思政课”在高校中实施的关键问题——教学互动和学生参与度不足,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来解决问题。从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到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再到强化师生互动和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改进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课程的互动质量,从而优化“大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这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和实效性带来了宝贵的见解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奚旭东.河北省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生参与度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5(02):60-62.

[2] 胡希楷.思政课学生参与度影响因素对策性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9):111.

[3] 张党诺.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对策性路径选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2):55-58.

[4] 彭扬华,刘曙荣.微课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法制博览,2019(32):239-240.

[5] 石卫林.思政课说理方式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1):35-37.

基金项目:

1.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名称:具身认知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具象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编号:2022ZSZ036

2.2023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教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大思政课”教学场域融通模式优化研究,编号:23JDSZK067

作者简介:陈芳芳,1986-5-14,女,汉,河南省汝州市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