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缺乏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教育
正文
Abstract: In August 2023,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a notice to hold the first National College Career Planning Competition, making career plan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a hot topic across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However, we have also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still generally lack initiative in career planning, manifested by insufficient self-awareness of career goals and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external career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is due to not only subjective reasons such as weak career planning awareness and lack of self-achievement mileston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objective reasons from schools and famil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ir lack of initiative, ultimately attempting to propose targeted solution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career education
基于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存在,导致大学毕业生的高期待、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显著增多。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在近些年,引发了社会、政府、学校的共同关注。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展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引入“生涯教育”的概念,主要是指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这个工作贯穿在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中。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大学生鲜少有在主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而在少部分有意识和主动性想要做自我的职业生规划的学生中,仍有大部分表示因为在具体操作中不知该如何进行而未采取实际行动。这就应该引发高校的思考,聚焦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激发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辅助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观,最终完成自我职业能力提升的同时现实高质量就业。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最早是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FrankPasons)在1908年提出的。帕森斯(Winkel&Hastuti,2006)认为,有三个方面对职业规划有影响:(1)对自己的了解和理解,(2)对工作世界的了解和理解,以及(3)对知识、自我与对工作世界的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现实推理[]。它把第一个方面与对潜力、天赋、兴趣、身体状况限制和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联系起来。在对自我进行分析之后,个人会对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有所了解和理解,并作为职业规划的良好基础。由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和组织的相互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能够从容地面对并处理自己职业生涯决策中的一系列问题。它能促使大学生学会主动、客观的认知自己,积极搜集掌握相关行业、企业的具体信息,并对在校期间的学习与实践做出科学的规划。在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帮助合理自我管理、把握时机提升职业技能,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心态与正确的就业观,从而有效通过科学的认知,积极主动学习,以乐观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并不断的充实自己,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缺乏的表现
2.1对内的自我认知不足
对自身性格及能力认识不充分。通过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稳定时长普遍较短。最常见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经历了试用期转正后,依然无法顺畅的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即使在试用期内接受了较为完善的传帮带培训,也很难达到岗位能力要求。久而久之,在面临不断提高的工作要求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自我效能感降低,进而产生离职、跳槽等想法。此类事件频发是因为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对自身性格及能力的认知,即,没有想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又能做什么”。例如:性格活跃、好奇心强烈及耐性不足的同学在毕业后投入了工作性质较为枯燥的研究型岗位;不擅长语言表达及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选择了销售型岗位。误入了与个人情况不匹配的领域,继而造成事倍而功半的不良结果。
对自身职业兴趣及职业价值观认知不足。大学生频繁换工作的原因还有,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又想要获得什么”。这就归结于对自我的职业兴趣与价值观的认知不足。毫无疑问,人们总是愿意在自己喜欢且能满足自身各种需求的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愿意为此而承担相应的压力与责任。由此,职业兴趣与价值观的澄清对于规划职业生涯甚至于就业及其重要,也能有助于找到更加契合自身的工作,在工作上快速取得成就及长远的发展。
2.2对外部影响因素的掌握不够
盲目从众,缺乏明确的工作方向。在调研中得知,很多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思维有很大欠缺。大一、大二忙于适应校园生活且新鲜感十足,无目的地参与各项校园活动;第三年受周围环境影响又忙着学习和考各种证,也无法有效的投入规划;到大四待毕业前,即便有了职业目标,再想丰富履历已为时过晚,只能投入找工作的大潮,最后抱着“有活干就行”“先试试”等心态盲目投入工作,完全丧失了在求职就业中地主动性。最终可能在一条脱离自身优势的道路上越跑越远,难以回头。
急于求成,对工作条件的考虑不够理性。除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不够清晰外,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还体现在对于工作条件的选择与重视上。在实际调研中得知,很多的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不仅没有想好自己要投身什么领域、什么行当和什么标准的企业,连选择工作时需考虑的因素的重要性次序也是难以排列清楚。有些人求稳,听说五险一金、各类福利有保障,便欣然应允;也有人盲目看中当下入职后能够给出的基本待遇;还有一部分自认具有上进心和野心的同学在不充分考量该企业的发展风险与市场前景的情况下就被对方画出的“未来晋升蓝图”的大饼所俘获。以上种种,均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的淡泊并因此而吃亏上当,浪费了宝贵的青春。
对国情社情认知不足,易受不易风潮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环境迎来了迅猛的发展期,科技日新月异,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从电商时代到微商时代再到目前全民直播的火热均真实的反应了这一态势。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经验相对匮乏的群体,其既是潮流文化的簇拥者和消费者,也是一些糟粕文化的受害者。很多不明就里的大学毕业生更易受到某一风潮的影响盲目从众。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变革带来的外部影响,更是大学毕业生本身对职业生涯欠缺清晰规划的具体体现。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分析
学生主体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且缺乏自我成就目标地设定。对于很多刚踏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于之前在老师和家长安排下按部就班上课考试的生活模式,突然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权,充满新鲜感的同时也往往开始感到迷茫,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且不懂得如何为自己科学地设定阶段性的自我成就目标,最终只能继续跟着同学的潮流或家长、老师的安排走。参与课程学习、社团活动、考取各类证书等,而转眼到达大四便被簇拥着去找工作、出国或是考研考公。在这其中,并没有任何规划意识而是跟随着大流,不曾根据自己真正所感兴趣或是有特长的方向努力。
高校主体层面: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缺乏体系,导致相关工作成效不高。在一项统计资料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发展有影响,并且多数人进行了学校开设的职业发展规划相关课程学习,但课程延续性明显不足,学生未能在课后继续深入地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测评等实践行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动性较差[]。由此可见,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成效有所提升,但其整体性和体系性还较为欠缺。同时,高校内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学生的专业不近相同,性质单一的指导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生都提供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咨询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教师、还需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以及丰富的企业实践能力的校外兼职教师。
4.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的对策
学生主体层面,主要有两个方面对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有影响:即,对内的自我认知与对外的职业探索。从实践角度而言,要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就可以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提升职业探索能力。
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加高质量阅读,刺激大脑进行主动思考的同时,加深对自我认知的开放性,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拓展出无限可能;可以通过增加与各维度人士的交流沟通,完善对自我的认知维度的同时,加强学习交流,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还可以通过养成自我反思与阶段总结的习惯,有目的性地解读自我人生经历的同时,保持在自我认知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在不断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感知自我。提升职业探索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撰写个人以往成就故事,总结梳理个人不同成长阶段的成就体验,加强内驱动力的同时,梳理自己现阶段已掌握和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可以通过生涯人物访谈,如:校友、企业兼职教师等,全方位的了解社会对就业人才的真实需求的同时,注重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还可以通过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等与未来对话的形式,明确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同时,做好技能修炼提升的具体计划。
高校主体层面,应建立完善分阶段、全覆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开发线上、线下示范课程、精品教材,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职业发展教育资源,推动成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教研室[]。二是,覆盖线上线下,搭建咨询与服务平台。搭建线下服务平台:设立校院两级职业生涯工作室,提供专业系统化的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及个体咨询服务,尤其发挥辅导员的岗位优势,鼓励以辅导员工作室为载体,开展精准度更高的个体咨询服务。搭建线上服务平台:开发设置校级生涯教育一体化平台,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职业测评、就业指导等提供一体化线上服务;咨询工作室通过公众号运营推广,提升工作室咨询辅导服务质量。三是,整合家、校、社资源,丰富实践活动载体。在校内举办生涯体验周、企业任务进校园、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培训会等实践活动;在校外搭建社会实践、职业探索、实习实训的实践平台。四是,强调专兼结合,建设完善师资队伍。按照国家最新标准,尽早配齐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稳定的专业性更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设置有专门的部门机构,配备专业的教师负责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及工作开展。五是,注重时效持续跟进,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对不同年级毕业生的调研回访,建立校友资源库的同时建立毕业生大数据库。通过了解学生在毕业后的不同时段遇到的共性问题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与探索,对现在校大学生进行有时效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同时,还可以根据毕业生反馈回的信息,了解到第一手的市场需求,以此来修正教学方向,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紧密结合。
综上,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动性缺乏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我成就目标缺失、自我认知不足等;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等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大学生应积极进取从多方面获取支撑与帮助资源,例如社会、高校、家庭等。大学生应从自身着手,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科学全面的了解自己,并在实践中评估并调整职业发展计划,同时积极搜寻多方资源,助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达成。高校则要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搭建咨询与服务平台,丰富实践活动载体,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并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
参考文献
[1]Winkel, W.S& Hastuti, M. M. S. 2006. Bimbingan dan Konseling di Institusi Pendidikan. Yogyakarta: MEDIA ABADI.
[2]王海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
[3]郑未.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
[4]张光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学校和学生角色定位[J].管理工程师,2017,22(05):70-74.
[5]许众威,万云.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9(34):160-161.
[6]何昕格,刘子衿,张佳敏,梁扬.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J].市场周刊,2020(01):149-150.
[7]高秋艳.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破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05):54-58.
[8]王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基于辅导员视角[J].才智,2020(03):100.
[9]方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构建更高水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06):4-6.
[10] 张涛,梁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学,2023.14(11):134-136+140.
作者简介:李如一(1992—),女,汉,河北省故城县,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大学东路968号,邮编:253000,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性别平等、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