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的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三螺旋理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园院一体
正文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内各企业进入产业升级和技术革命,对人力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然而,高职层次的职业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等。为了能够很好的推动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指导性的文件[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如何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当前,产教融合不仅是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新阶段,更是推动我国高职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路径[3]。然而,受到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束缚,当前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培养目标模糊、各方协同力度不足、评价方式缺乏科学性等,这些问题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点不够鲜明。因此,我们亟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推动高职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 三螺旋理论内涵
“三螺旋”理论,由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旨在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产业和大学三者之间互动的关系[4]。三螺旋理论的核心特性在于其三方参与主体——政府、产业和教育机构(特别是职业教育机构或高职院校)——在互动中既能够展现出其他主体所具备的某些功能,又能够维持和强化各自独特的身份和特性[5]。在三螺旋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动态平衡。这三方主体在各自领域内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角色,成为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主驱动力。不论是哪一方首先引领潮流,它们都会通过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构筑起一个不断上升的三螺旋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能的最大化,形成1+1+1大于3的格局。
2 三螺旋理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机制
在三螺旋理论的框架下,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这三个原本各自为营的主体,能够形成一股崭新的、协同的创新动力,政府服务与创新,企业服务于科研,院校服务于发展。三螺旋理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三螺旋理论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协同机制
在政府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中,高职院校被赋予了更加关键的角色,即作为政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伙伴。在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高职院校不仅响应政府的号召,致力于培育高素质人才,更是通过其独特的教育资源和创新能力,直接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中。院校在此过程中,不仅发挥了传统的学术研究职能,还主动承担起类似政府的职责,通过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创业,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性和职业导向的教育特点,它们在履行促进经济发展职能时,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市场需求。通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既符合学术标准,又具备强烈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能确保人才能够顺利融入社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企业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中,企业可以肩负起服务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未来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的重任。与此同时,企业作为人才的最大需求方,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注重其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应用。为了吸引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企业可以积极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不仅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协助高职院校开展科研项目,共同推动学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将保持其独特的视角和需求,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通过企业的参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行业脉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同步更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企业的深度参与也为自身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企业能够吸引到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时,政府可以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方面。企业的成长和创新离不开人才这一核心资源,而基础技术型人才的供给更是企业持续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企业经济的繁荣不仅为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还通过人才培养和竞争推动经济的持续繁荣。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应站在宏观的角度,为企业提供指导性的支持,并帮助其打破政策壁垒。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在人力资源市场配置中的调节作用,为企业发展和创新搭建一个坚实的平台。尽管政府因其宏观性质,更多地提供方向性的引领,但其在促进企业创新、优化人才环境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3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策略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只有通过建立协同育人对应体制机制、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等措施的综合实施,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3.1建立协同育人对应体制机制
政府加强对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保障。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应积极构建与企业紧密协同的育人体系,实现与政府、企业三方职能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在这种模式下,三方将共同致力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互相渗透与影响,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动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结合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对接。同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职业技能和素质。
3.2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选送优秀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入实践第一线,到对口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理实一体化”课程及校内实习实训项目的开发及相关教学工作,提高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鼓励专业教师发挥所学专长,为企业进行科研课题开发和技术性的社会服务。这样为教师创造了生产实践和继续提高的机会和条件,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3.3重构课程体系
产教融合要求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学校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教育模块。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考虑到学院采用“整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会受课时的限制,而“校园活动”培养模式又不够系统,可应用“双轨道”模式,在第二课堂上下功夫,规范第二课堂,建立创新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平台建设包括硬件平台与软平台建设。硬件平台为创新教育提供创新的场所和设备,软平台则为学生提供配套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依托互联网+等大赛,引入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开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企业创新项目实践、职业技术发展创新。
3.4优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产教融合的核心环节。企业参与的培养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在实践中建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其具体做法如下:(1)根据学-产结合的标准定基地。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建设较高的实验、实训水平的校内实训场所,同时选择一些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实训、实习。(2)根据学-研结合的标准定基地。利用学校的技术和实训设备与科研院所合作,把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使学生及时掌握科技生产的前沿信息。让学生参与产品的研发,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3)根据研-产结合的标准定基地。企业、系部、科研院所三方合作,学校创办产业实体,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企业技术人员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传授学生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指导学生技术开发,推动产学研合作更深层次发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3.5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需要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来评估人才培养的效果。学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时,可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听取学生、企业导师、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由企业和校内专家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4 基于三螺旋理论产教融合“园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在三螺旋互动模式下,围绕职业教育特点,企业需求,学生终身发展,构建产教融合“园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院校与园区双方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实现校企双元育人;建设校企合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园区的生产场所为校外实践育人平台院的教学场所,学院校内实践育人平台的教学场所融入园区的生产环境。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一线的企业开发项目引入学校并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融合一体,形成实训中心、园区、学校三位一体的交互式综合性的产教融合学习平台。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对接,构建基于工作任务的“能力+模块”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开发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专业教师(项目导师)与企业行家(项目专家)以项目开发为依托,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生产现场与岗位实习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学院教学为主体,以园区企业需求为目标,以项目开发为依托,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园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产教融合“园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5 结语
三螺旋理论,作为引领创新研究的重要框架,其在职业教育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融入,不仅彰显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创新,更是对校企合作这一传统育人模式的深化和革新。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的职业教育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该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通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紧密合作与互利共赢,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机制的全面升级,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红玲.市场需求导向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的重构[J].职教论坛,2020,36(10):140-145.
[2]李玉静.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7):1.
[3]卢坤建,周红莉,李作为.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 融合的实践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 23): 14-17
[4]劳埃特·雷德斯多夫,马丁·迈耶尔.三螺旋模式与 知识经济[J].东北大学学报,2010(1):11-17
[5]翟希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职业教育本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12):18-23.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AS21673)
作者简介:
张婷婷(1981- )女,福建莆田,汉,本科,学士,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外文学、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陈辉煌(1977- ),男,福建莆田,汉,本科,硕士,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智能控制与智能信息处理、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
电话:13808586116
Email:huihuangchen@163.com
通信地址: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荔涵东大道1001号
邮编:35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