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建“塔”记——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安徽广播电视塔”活动的开展
摘要
关键词
建构游戏;合作与探索;教师支持
正文
一、 引言
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和研究,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游戏方式将教育性和自然性融为一体,被视为大班幼儿进行有意义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主题建构游戏,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研究表明,教师在这种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十年来,我国幼儿园建构游戏的研究成果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层次,涉及游戏的价值、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以及游戏内容的选择等方面。这些研究突出了建构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创造力和社交技能方面的重要性 (陈虹先,黄胜,2018)。
有关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设计的实践研究指出,这种游戏形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为了确保游戏的有效性,需要让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并参与游戏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王媛媛,2021)对于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设计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
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幼儿创造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由于受新技术、新理念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需要保持一定的前沿性,针对这一问题,(李红,2024)结合研究课题,梳理建构资源和环境,建立教师观察要点体系,总结提炼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模式,文章总结提炼出了“四二”模式,即确定主题、设计内容、实施搭建、发布评价四个阶段,以及幼儿操作实践和教师支持指导两条主线,为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本文作为《幼儿园4-6 岁幼儿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开展的实践研究》(姜梅 李红,2023)的一个大班案例,它来源于幼儿的自由谈话或主题教育中的兴趣点,并经过全班幼儿投票确定,展示了幼儿自己确定搭建主题,自主分工,自行尝试解决问题,自己分享经验,完成最后搭建的过程, 通过该案例的呈现,展现了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对幼儿多元化的发展价值和意义, 该案例作为报告的组成部分,为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实例,增强了报告的说服力,同时也展示了该游戏模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 主题来源——幼儿通过投票确定主题
开学后的第一周,我们开展了谈话活动,共同商讨游戏主题,活动中幼儿大胆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说出的主题很多,其中有位小朋友说:“我们来搭长城吧。”肉肉说:“我们不方便去观察它,我们可以搭城市啊,这样其他小朋友想搭的都可以搭了。”
由于班级内部形成了不一样的意见,于是老师和幼儿商讨制作表格(图1),亲子查阅资料,以投票的方式确定主题,经过在班级公开唱票(图2),最终统计结果搭建城市以十四票获胜本学期建构主题。通过师幼进一步商讨,确定本次城市建筑为安徽广播电视塔大厦。
图1:主题调查表格 | 图2:班级进行唱票 |
三、 我们的“电视塔”太平了——发现问题商议调整设计
在确定主题后开始尝试第一次搭建。在搭建过程中瑾心说:“我觉得搭建的太平了,太不像了”。
梓萱:“我也觉得,我们搭的太小了。”
铛铛:“那我们再观察一下图片吧!可以画个设计图更清楚一点”(图3)。第一次的搭建就在幼儿之间的交流谈话中结束了。通过交流幼儿决定通过绘画设计图,重新细致观察,了解安徽广播电视塔的结构特征(图4)。
图3:单一、不立体 | 图4:绘画设计图 |
观察解读:通过幼儿之间的对话发现孩子对建筑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观察对比、目测感知搭建物与实际电视塔建筑楼不符合的问题。幼儿感知搭建物太平、太小也间接反映了幼儿的内在秩序感强烈。通过绘画设计图纸中发现幼儿表征模式较为单一,只关注到建筑物本身的外在构造,在后面的搭建中设计图的利用率较低,所以导致出现第一次搭建的太小,太平。
教师支持策略:针对设计图表征呈现的问题,将加强设计图的利用,引导幼儿提前思考搭建底座需要多少个圆柱体作为支撑柱,多少块四倍单元积木盖顶,利用设计图表征,为后续搭建奠定基础。
四、 局部搭建——分步实施搭建
(一)底座的搭建——尊重幼儿想法,培养探究精神
建构小组根据设计图纸,采用架空、盖顶等技巧开始进行底座搭建(图5)。
图5:底座搭建 | 图6:塌陷 |
在搭建底座时发现四倍单元积木没有了,剩下的二倍单元积木无法和左右相连接,于是幼儿采用相同圆柱体当支撑点,将二倍单元积木放在圆柱体上方和左边连接,但二倍单元积木无法和前面四倍单元积木保持同一水平面,仍有向下倾斜和不平稳的现象(图6)。最后经过反复尝试,肉肉在圆柱体上增加一块与两边同等厚度积木垫高,就可以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了(图7)。
图7:增加支撑积木 |
在解决了单元积木倾斜、不平衡问题后,肉肉、瑾心开始盖顶加宽底座,他们反复尝试将两块不同长度的积木组合连接,肉肉说:“帮我拿一个比这个积木(三倍单元积木)短一点的。”瑾心拿了二倍单元积木交给他,“还是不行,还需要再短一点。”肉肉摆摆手,瑾心又找到了一块单元积木。”肉肉拿起比试了一下说可以,他们在两块积木下都放了圆柱体作为支撑点,但圆柱体有限,那如何连接两个不同长度的单元积木,从而又稳固又节省材料的使用呢(图8)?针对这个问题他们选择用一个支撑点放在两个长短不同的单元积木下面,稳固不倒还能节省材料(图9)。只见肉肉将三倍单元积木一头扶住,另一只手移动支撑柱至另一头,再将单元积木放在支撑柱上,这样就能连接起来了。
图8:单元积木下放支撑柱 | 图9:支撑点放在积木中间 |
我的问题 | 我的方法 | 观察解读 | 支持策略 |
1.单元积木倾斜不平衡 | 选择左右两边同等厚度不同长度积木垫高,达到平衡 | 1.幼儿有了一定的平衡意识。 2.幼儿精准地发现了影响平衡的是材料的厚度,并能进行量的比较。 3.获得垫高高度达到平衡的等量关系的新经验。 4.感知同种积木之间的倍数关系。 5.有意识地寻找平衡点,通过一只手扶着积木,一只手推动支撑柱精准把控并成功连接,体现了幼儿手眼协调搭建能力。 | 适时投放存在一定数量关系、分合积木的配比,有意识地关注幼儿对数与量的组合情况。
|
2.两块积木下都需要放一个圆柱体作为支撑,但圆柱体有限,如何连接两个不同长度的单元积木呢? | 1.选择3倍单元积木+单元积木组合进行连接 2.用一个支撑柱放在不同长度的积木下面。 |
(二)底座转弯的搭建——跳出固定思维,再辟搭建新途径
在搭建底座转弯处时幼儿反复实验,选择不同替换材料多次尝试调整,都无法精准的将底座连接起来(图10)。
图10:底座无法转弯 | 图11:先搭建大厦主楼 |
|
|
这时,建构小组成员都无精打采,教师参与幼儿讨论,引导她们跳出现在的游戏再想想办法,肉肉:“要不我们先搭最高的大厦(主楼),然后从大厦往下连接底座吧。”大家表示同意后,就开始了转战“主楼”的搭建。根据前期中班搭建小区高楼的已有经验,幼儿搭建主楼非常顺利(图11)。
教师观察与解读:
在底座与“主楼”连接搭建时,幼儿学会了从固化思维到创新的解决办法,同时,倾听同伴的意见、学会观察、对比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主楼”与“底座”的连接和转角——分步思考,不断尝试
主楼完成之后,幼儿又遇到了主楼与底座连接和转角如何搭建的问题(图12)?通过讨论,孩子决定分两步进行。
1.第一步:完成主楼与底座的坡度连接——不断尝试,找到方法
针对如何连接这个问题,幼儿首先使用4倍单元积木直接连接(图13),未能成功。肉肉又拿起圆柱体垒高尝试连接,但圆柱体不稳倒塌了(图14)。瑾心说:“我们再搭一个矮一点的楼来连接”(图15),通过不断尝试,解决了建筑坡度问题。
图12 图13
图15 图14
2.第二步:完成主楼与底座的转角连接——群策群力,突破难点
教师带幼儿就转角问题共同商讨,同时将问题抛给全班幼儿共同分析(图15),在班级共同商讨过程中,幼儿尝试不同方法拼接转角,通过一节活动的时间终于找到三角形搭建转角的方法(图16),以多个不同形态三角形帮助幼儿完成了立体转弯(图17),解决电视塔底座和主楼的转角弧度搭建的难点。
图15:集体探讨 | 图16:尝试利用三角形转角 |
|
|
图17:不同形态三角形拼接
|
教师观察与解读:
在底座与“主楼”连接搭建时,幼儿学会了从固化思维到创新的解决办法,同时,倾听同伴的意见、学会观察、对比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主楼转角部分是本次搭建遇到的最大困难,由于电视台的独特的圆弧形结构形态,和幼儿日常孩子接触到的直直的形态形成对比,要在垒高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垒高的高度同时进行旋转并连接,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通过搭建发现幼儿对形态的认识是充分的,但对技能上有了很大的要求,教师组织集体活动,全班幼儿进行分析、讨论、试验,最后找到三角形组合进行连接,在过程中,幼儿用大三角形+小三角形组合拼接既保证楼体的稳定性又对三角形的不同形态有了更高的认识。(四)封顶填充,发布作品——分工合作,完美呈现
解决转弯问题后,建构小组成员开始了封顶,在搭建中,瑾心拿了积木直接封顶,肉肉说:”我感觉这样不好看,一点都不平整。”(图18)草莓说:“那我们拿掉,对齐重搭吧!”说着几个小朋友寻找适合的积木搭建起来,最终完成了本次建构主题—安徽广播电视台(图19)。
图20:不平整、不美观 | 图21:完整展现 |
|
教师观察与解读:
幼儿在搭建时能够在意美的感受,自主表达拓展审美想象,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电视台外形特点,将自主表达与搭建经验相融合,提升作品的美感。说明幼儿现在的搭建水平不仅仅追求搭的像不像,还在意细节和美观度,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在不断发展。
五、 自主建构游戏总结
(一)幼儿游戏总结与收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在这个建构游戏中,幼儿从搭建底座,到搭建“主楼”,再到转角,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活动,明显能感受到幼儿潜移默化的进步,从有主题的随意搭建到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搭建。
在遇到问题时,幼儿通过不断尝试,在全班幼儿的支持下,学会利用数学经验解决搭建中的难点。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大胆思考不断试错,积极反思调整,我看到了他们的认真专注与坚持,操作过程中也满足了他们不断挑战自我的需求。
(二)教师总结与收获
游戏是一个连续性的动态过程,充满着多种可能。幼儿在游戏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他们的经验、技能及对问题的思考,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意见和想法,作为支持者、陪伴者、观察者始终追随幼儿的脚步,及时捕捉幼儿游戏兴趣和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幼儿材料、空间、时间的需求,及时评估幼儿原有经验和挑战间的距离,依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策略,如:有效提问、全班幼儿一起探究等方法,从而提升幼儿游戏水平的、促进探究能力的快速发展。
六、 结论
本文通过案例展示了合肥幼教集团世纪荣廷幼儿园大班幼儿开展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的全过程。在确定搭建“安徽广播电视塔”这一主题后,幼儿通过不断探索、调整、合作,逐步完成了作品的搭建。在教师的观察和引导下,幼儿展现出了合作精神、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该案例充分展现了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对幼儿多元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然而,教师也存在指导过于直接的问题,需要在后续活动中不断改进。本研究为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的开展提供了具体生动的实例,增强了报告的说服力,同时也展示了该游戏模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影响。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备注:本文系合肥市教育规划项目《幼儿园4-6岁幼儿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开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HJG2213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大班主题建构游戏设计的实践研究(王媛媛,2021)
2.近十年来我国幼儿园建构游戏的文献研究综述(陈虹先,黄胜,2018)
3.如何开展创生性主题建构游戏(李红,2024)
4.《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中国教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