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拔罐联合中医护理干预治疗带状疱疹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带状疱疹;刺络拔罐法;中医护理
正文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皮肤疱疹,伴随神经痛、神经炎症等,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1]。发病期间,常以胸部、背部为主[2]。初期表现为红肿、疼痛的斑点,随后形成水疱并逐渐结痂,并伴有瘙痒、烧灼感、发热等症状。病程持续时间约为2周~4周,部分患者治疗后,存在长期的神经痛,严重情况下,还可引起眼部感染、面瘫等[3-4]。本文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接诊带状疱疹患者95例,予以刺络拔罐联合中医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临床接诊带状疱疹患者95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数据,以计算机表法分组,对照组45例,研究组50例,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选取标准30岁~75岁,平均年龄(55.26±3.42)岁,体重选取标准48kg~86kg,平均体重(67.54±2.42)kg,病程时间选取标准7d~25d,均数病程时间(16.25±1.89)d,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选取标准31岁~76岁,平均年龄(55.76±3.52)岁,体重选取标准49kg~88kg,平均体重(67.65±2.59)kg,病程时间选取标准6d~26d,均数病程时间(16.36±1.92)d,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患者主动申请参与研究,授权同意书齐全。(2)入组患者均为我院接诊,符合带状疱疹病症诊断标准,具备相关血液检测资料,患者身上出现类似绿豆粒大小的丘疹、水疱皮损,且伴有皮肤刺痛、灼热痛等表现。
排除标准:(1)同时参与多项研究者排除。(2)主动申请退出研究者排除。
1.2方法
对照组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临床护理前,需要收集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以及发病时间、疼痛程度、皮疹分布等详细信息,以便于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医者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依据。首先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表现,确定分型,常见表现为湿热瘀阻型、气虚湿蕴型。根据辨证分型选用中医治疗方法,如内服、外用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疼痛管理期间,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刺激神经传导,改善疼痛感受,常用的穴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等,选用具有镇痛、消肿作用的中药进行外敷。患者康复期间,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洁患处,避免摩擦与刺激,适当使用具有消炎、杀菌、减轻瘙痒的药物进行外搽。患者治疗过程中切勿搔抓,或挤压疱疹,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同时,需要患者保持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维生素C、蛋白质的摄入,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以及提高免疫力。护理期间,医者通过关心、倾听、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帮助患者树立对治疗的信心。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减轻焦虑、疼痛的心理压力,可以采用冥想、音乐疗法等方法,积极鼓励患者与他人分享感受,参加支持性康复活动,增加社交互动。
研究组刺络拔罐,在上述中医护理操作上,开展刺络拔罐法:治疗前,首先需要确保治疗环境安静整洁,并保持良好的通风。备置拔罐器、拔罐油、火源。在进行刺络拔罐前,需要对患者的皮肤做好清洁工作,用温水洗净目标部位,再用消毒棉球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确保皮肤干燥后,用三棱针点刺疱疹及周围皮肤,将疱疹刺破,使液体流出涂抹适量的拔罐油,以减少皮肤受到刺激。选择合适的拔罐器,确保器具的无菌,点燃火源,将火源放入拔罐器中,迅速将拔罐器贴紧患者的皮肤上,使罐内产生负压,拔罐器应紧贴皮肤,确保密封状态,以帮助气血运行畅通,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治疗需求,可对穴位进行多次拔罐,每次5min~10min。拔罐结束后,拔罐器应从皮肤上迅速移开,小心地擦拭皮肤周围的拔罐油,避免留下油渍,拔罐后,患者需要休息片刻,避免突然起床,或进行剧烈运动,同时,叮嘱患者注意保持穴位干燥,避免感染,7d为一疗程,持续治疗14d。
1.3评价指标
1.3.1 治疗效果
工作人员定期评估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使用痊愈、有效、无效等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治疗效果等于痊愈与有效的和值。
疗效评估: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疱疹迅速愈合,疼痛、瘙痒等不适感明显减轻。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一定程度缓解,疱疹逐渐愈合,疼痛、瘙痒等不适感减轻,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无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疱疹、疼痛等症状持续存在,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3.2 并发症
详细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后遗神经痛、皮肤感染等症状发生率。
1.3.3疼痛评分、睡眠评分
疼痛评分,使用VAS视觉模拟疼痛问卷评估,范围0分~10分,患者评分越低疼痛越轻。
睡眠评分,使用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估,范围0分~21分,患者评分越低睡眠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SPSS25.0分析,计数(%)表示,检测X2检验,统计资料(±s)表示,明确为正态分布,行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效果(100.00%)比较对照组治疗效果(91.11%)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对比[n(%)]
组别 | n | 痊愈 | 显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研究组 | 50 | 43 | 7 | 0 | 100.00 |
对照组 | 45 | 30 | 11 | 4 | 91.11 |
X2值 | - | - | - | - | 4.6398 |
P值 | - | - | - | - | 0.0312 |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0.00%)比较对照组并发症(11.11%)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 n | 后遗神经痛 | 皮肤感染 | 总发生率 |
研究组 | 50 | 0 | 0 | 0.00 |
对照组 | 45 | 2 | 3 | 11.11 |
X2值 | - | - | - | 5.8642 |
P值 | - | - | - | 0.0154 |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睡眠评分对比
研究组疼痛评分、睡眠评分比较对照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疼痛评分、睡眠评分对比[±s,分]
组别 | n | VAS评分 | PSQI评分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研究组 | 50 | 7.52±1.65 | 2.04±0.45 | 16.86±2.68 | 5.43±0.65 |
对照组 | 45 | 7.49±1.57 | 2.85±0.51 | 16.76±2.59 | 7.52±0.72 |
t值 | - | 0.0905 | 8.2240 | 0.1844 | 14.8700 |
P值 | - | 0.9281 | 0.0000 | 0.8540 | 0.0000 |
3 讨论
中医角度下,带状疱疹是由于人体体质阳气不足,或受到外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病因有情志内伤、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外邪感受等。此类因素会导致人体阳气受损,进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带状疱疹病毒潜伏于体内发作。据研究,外邪侵袭,即感受湿邪、病毒等致病因素,导致机体阳气受阻;气血瘀滞,即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均能导致病毒潜伏活化。中医治疗带状疱疹主要从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方面入手[5]。刺络拔罐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刺络拔罐法、中医护理干预均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缓解带状疱疹症状、促进康复,并且无副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首先,刺络拔罐法是通过刺激穴位、拔罐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针对带状疱疹患者,刺络拔罐法可以有效改善疼痛、瘙痒感,减轻皮疹症状。通过拔罐的负压作用,可以加速局部淋巴、血液循环,促进病灶处的代谢废物排出,加速伤口愈合[6]。同时,刺络拔罐法还能够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抗病毒能力,从而加速疱疹的消退。中医护理干预在带状疱疹患者中有独特的优势、作用,该模式强调综合治疗,通过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不同干预手段,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从根本上解决带状疱疹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中医护理还注重饮食调理,根据带状疱疹患者体质的不同,合理搭配食物,增强身体的营养、免疫力。此外,中医护理还包括情志干预,帮助患者舒缓压力、焦虑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对疱疹康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刺络拔罐联合中医护理干预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综合干预既能缓解疼痛、瘙痒、皮疹等症状,又能促进病灶的愈合、康复,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缩短患者恢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本次研究,研究组治疗效果(100.00%)比较对照组(91.11%)更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0.00%)比较对照组(11.11%)较低,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睡眠评分比较对照组较低,P<0.05。
综上所述,刺络拔罐联合中医护理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能提高疾病治疗效果,避免后遗神经痛等情况发生,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爱苹,谷桢,薛纯纯,等. 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5):835-838.
[2] 王丽,方玉甫,徐俊涛,等. 基于Th1/Th2失衡和血清P物质探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制[J]. 针刺研究,2022,47(9):814-820.
[3] 肖增栋. 血府逐瘀汤联合刺络放血对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应用效果[J]. 吉林医学,2023,44(9):2478-2480.
[4] 林少霞,卢春键,袁金筠,等.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与GRADE评价[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9(1):136-142.
[5] 王红娟,温泽发,李润生. 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23,32(1):133-135.
[6] 耿乐,冯桂宇,王姗,等. 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11):2447-2455.
[7] 曾婧纯,卢立宏,陆丽明等. 刺络拔罐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 24 (11): 4347-43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