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护理在R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RICU;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俯卧位通气护理
正文
重症肺炎属于内科危重症,患者肺部具有实质炎症,随着症状加重对呼吸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引发多种并发症[1]。多发于老年群体,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和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临床常通过机械通气进行治疗,促进氧合功能改善,缓解症状促进恢复[3]。为保证通气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对护理存在较高的要求[4]。本研究针对R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内就诊的80例R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1.34±5.62岁)和实验组(71.58±5.74岁)。均遵循自愿原则加入,了解并愿意参与本次研究。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后人数均为40。前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23与17;后者存在的男女人数各为24与16。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清理分泌物、健康宣教、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俯卧位通气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对患者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认病情状况、危重程度、精神状况、生命体征等,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在通气前做好准备工作,协助患者进行排痰,可通过吸痰器等工具辅助吸净。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等,提前通过更加简洁、通俗易懂、便于理解的语言针对疾病、通气等相关内容进行讲解,降低理解难度,引导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提升依从性和家属配合度,恢复信心。深入了解患者负性情绪来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负性情绪,避免应激反应等,降低抵触心理。引导家属多关心爱护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将患者轻轻抬起并协助转身,反转悬空后固定患者的颈椎与头部,在腹部、头部等部位放置软垫,可适当抬高床头,通过软垫将头部垫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进行详细记录与风险判断,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处理。在通气过程中需要注意定时协助更换头部侧位,间隔一小时左右,降低面部受压、眼部水肿等风险发生。如患者有躁动风险或者出现躁动的预兆,可遵医嘱提供镇静药物进行充分镇静,避免患者出现窒息等不良事件。
1.3 疗效标准
记录两组通气效果,通过生活质量调查表(QLQ-C30)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包括情绪功能(EF)、社会功能(SF)、认知功能(CF)、角色功能(RF)、躯体功能(PF)及生活质量总评分(QL)。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中进行比较分析,分别用x2和t进行,分别用百分占比(%)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EF评分(15.56±2.15、15.33±2.31)、SF评分(15.47±2.11、14.89±2.61)、CF评分(14.69±2.11、14.87±2.23)、RF评分(15.41±1.98、15.31±2.01)、PF评分(14.68±2.15、14.74±2.24)、QL评分(88.25±4.26、89.11±4.35);患者结果对比(tEF评分=0.461,P1=0.646;tSF评分=1.096,P2=0.276;tCF评分=0.378,P3=0.705;tRF评分=0.213,P4=0.831;tPF评分=0.119,P5=0.904;tQL评分=0.893,P6=0.374)。两组患者护理后的EF评分(21.12±1.23、19.22±1.48)、SF评分(21.25±1.34、19.10±1.41)、CF评分(21.55±1.10、19.41±1.58)、RF评分(22.01±1.34、20.21±1.42)、PF评分(21.74±0.98、20.01±0.88)、QL评分(107.12±4.11、100.25±4.35);患者结果对比(t左EF评分=6.230,P1=0.001;tSF评分=6.969,P2=0.001;tCF评分=7.051,P3=0.001;tRF评分=5.808,P4=0.001;tPF评分=8.264,P5=0.001;tQL评分=7.252,P6=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通气效果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通气前的血氧分压(54.72±3.59、55.01±3.74)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51.15±4.59、50.26±4.55)mmHg、血氧饱和度(89.11±5.68、90.01±5.77)%、氧合指数(201.22±10.26、202.33±11.07)mmHg;患者结果对比(t血氧分压=0.353,P1=0.724;t血二氧化碳分压=0.876,P2=0.383;t血氧饱和度=0.703,P3=0.484;t氧合指数度=0.464,P4=0.643)。两组患者通气12h后的血氧分压(94.25±4.11、83.29±5.11)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38.25±4.11、45.12±4.68)mmHg、血氧饱和度(99.12±5.89、94.02±5.37)%、氧合指数(432.26±16.26、405.22±15.24)mmHg;患者结果对比(t血氧分压=10.570,P1=0.001;t血二氧化碳分压=6.974,P2=0.001;t血氧饱和度=4.046,P3=0.004;t氧合指数度=7.671,P4=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更高,血二氧化碳分压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SAS评分(51.12±4.56、51.33±5.27)、SDS评分(50.22±5.12、50.34±5.15);患者结果对比(tSAS评分=0.190,P1=0.849;tSDS评分=0.106,P2=0.91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40.10±3.59、44.26±3.67)、SDS评分(39.12±4.61、44.10±4.62);患者结果对比(tSAS评分=5.122,P1=0.001;tSDS评分=4.820,P2=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肺炎属于呼吸系统疾病,重症肺炎发病率较高,多发于老年群体,患者一般年龄较大,机体功能下降,免疫力等各项机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发病风险较高,发病后病情较为严重,治疗难度大[5]。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咳痰等,易引发呼吸衰竭,休克等多种并发症[6]。呼吸衰竭为常见并发症,与重症肺炎常合并发作,提升治疗难度,预后不佳,对患者生存率产生不良影响[7]。主要造成肺换气或通气功能障碍,引发生理功能紊乱、代谢紊乱[8]。临床常使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在仰卧位状态下患者膈肌位置上移,对肺部压迫增加,可对通气效果产生不良影响,采取俯卧位通气则有助于促进通气功能改善,改善氧合,降低对肺部的损伤[9]。
R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病情危重,护理风险较大,对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10]。常规护理侧重于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对病情恢复情况的观察,针对性不足。俯卧位通气护理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促进恢复[11]。通过提升患者及家属对疾病与治疗的了解程度,提升配合度和恢复信心,及时提供鼓励与支持,缓解负性情绪,完善通气前的准备措施,引导患者以较为良好的身心状况面对[12]。保持患者气道畅通,协助通过吸痰器等吸净痰液,按照规范协助采取俯卧位并在相应部位放置软垫,抬高头部[13]。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注意观察躁动反应,可通过镇静药物保持充分镇静避免影响通气治疗进展等[14]。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将患者作为护理中心,针对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过程和特点开展护理服务,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促进疗效,改善预后,从而提升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15]。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实验组护理后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更高,血二氧化碳分压更低,实验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俯卧位通气护理可以有效改善R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情况,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RICU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玉姣.行呼吸机辅助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及对其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4):453-457
[2] 葛园园,王秋娟.专项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22):4207-4211
[3] 申晨.全方位护理干预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黑龙江医学,2022,46(3):355-356359
[4] 杜凯.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ICU重症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3):41-44
[5] 高洪媛.支气管肺泡灌洗辅助治疗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4,19(3):19-23
[6] 袁倩倩,关玉花,王娜,何玉萍,琴格乐玛,古月.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J].广州医药,2024,55(2):116-120
[7] 何炎佳.早期俯卧位下高流量氧疗在改善重症肺炎相关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4,30(1):72-76
[8] 王婧,周文艳.精细化护理在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J].妇儿健康导刊,2023,2(24):166-169
[9] 刘巧艳,王娟,王萍,白琸瑄,周伟.仰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3,40(9):1315-13181323
[10] 苏浩明,廖晓南.1例急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行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3,30(3):137-139
[11] 张云,杜凤燕,陆玉梅,丁磊,王美兰.俯卧位通气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氧合指标及预后的影响[J].全科护理,2023,21(14):1952-1954
[12] 陈彩虹.精细化护理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24):173-176
[13] 潘麒.俯卧位通气在老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4):136-138
[14] 吴怡蓓,陈琳,罗雯懿,包睿.俯卧位管理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24):1853-1858
[15] 张津婷,王颖,屈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4):12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