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杨红 张赛男

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吉林四平 136000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时间: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象: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共52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活动护理,对比两组的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以及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活动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以及活动能力。


关键词

重症呼吸衰竭;早期活动护理;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活动能力

正文


呼吸衰竭则属于发生率较高的危重症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患者肺部通气以及换气功能异常,使得肺通气功能受损,难以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出现氧气、二氧化碳交换失衡而诱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其中病情危重、病情发展迅速均属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显著特点[1]。现阶段在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干预的过程中,机械通气具有较高的应用频率,能够促使患者气体交换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虽然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具有清醒的意识,使其机体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使其难以有效表达自身的实际需求,使得护理工作的难度出现明显的提升[2-3]。而在机械通气期间,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气管损伤、肺不张以及呼吸机依赖等不良事件的机率相对较高,加上干预期间不可避免的需要予以患者镇静、镇痛药物,机体长期处于制动状态,使得生物化学通道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肌肉蛋白合成分解异常,影响其循环功能,进一步影响其肌肉组织以及神经组织的营养供给,诱发肌肉萎缩、神经传导迟钝等情况,在加大干预难度的同时,影响患者的预后,因而及时予以患者高效的护理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早期活动护理则能够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状态,为其制定全面、系统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案,确保其病情状态以及预后的改善[4-5]。本文将探究分析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详情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对象: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共52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共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47-79岁,平均年龄(57.63±7.12)岁,观察组患者共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47-79岁,平均年龄(58.34±7.01)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遵循医嘱以及院内各项相关规章制度,予以患者病情监测、用药指导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常规护理措施。

1.2.2观察组方法

①构建专业的早期活动护理小组,采用科室内选拔的方式,明确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护理人员,引导其作为小组负责人,强化对于组内相关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明确早期活动护理的内涵以及落实途径,确保整体质量的提升,同时落实患者病情资料的整理,使得相关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明确患者实际病情状态,以患者病情状态为基础,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并交由护士长进行内容的修订,确保相关护理措施的高质量性。

②强化健康教育,予以患者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大部分患者在患病以后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没有正确的进行认识,也比较缺乏疾病的认知,对于肺康复治疗的了解同样存在不足使得患者在接受干预前以及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相关医护人员应该在开展肺康复治疗前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以及理解能力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将疾病的病因疾病的发展、肺康复治疗的基本流程、安全性、预期取得的效果,遵医行为的必要性等,提高患者的认知度和对疾病相关知识治疗的了解,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的同时,提升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以及依从性

③做好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道状态进行严密的观察,应当保障患者呼吸道与呼吸机之间的顺应性,同时关注患者的咳嗽以及排痰情况,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排痰,可由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背部进行轻叩、促进患者的排痰。引导患者提升对于水源的摄入量,应保障患者每日饮水总量>1500ml,同时对病房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适当的调节,保障患者的舒适性。

④落实对于患者的体位管理,主要选取坐位以及半卧位,此类体位对于促进患者肺部扩张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存在昏迷症状的患者,则需将其头部偏于一侧,避免其出现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气管的情况。针对痰液分泌较多的患者,及时引导其学习深呼吸方式,纠正其呼吸形态,缓解咳嗽、喘息以及气短等症状,引导患者进行主动的咳嗽,同时应用手掌沿患者支气管走向叩击胸壁,促进呼吸道分泌物以及痰液的排出。

⑤引导患者进行上肢以及下肢的训练,上肢训练主要以双上肢绕圈以及无支撑耐力训练为主,双上肢绕圈训练:引导患者进行双上肢的绕圈动作,开始时控制为每分钟进行25-30圈的绕圈运动,每日1次,每次3-5分钟,之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逐步递增至每次10-20分钟,过程中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肌肉疲劳以及气急的症状,如存在则应及时停止。上肢耐力训练:通过引导患者进行哑铃锻炼的方式开展,设置初始重量为患者最大承受重量的40%左右,引导患者对胸肌、三角肌、肱三头肌、以及斜方肌等部位进行锻炼,每个动作重复5-8次,每次2-3组。下肢训练则引导患者于平坦的地面进行,协助患者进行往返的步行运动,步行的初始距离控制为30-60m,每次锻炼时间控制为30分钟,每日2次,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恢复情况适当的提升步行距离。如患者在过程中出现喘息、气急等症状,应及时引导患者进行休息,训练量的把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障患者的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

⑥引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协助患者取坐位,引导其进行胸式深呼吸,利用鼻部吸气,吸气后屏气3s,再缓缓将气体呼出,每日进行4-6次的训练。引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的训练,引导患者进行全身的放松,告知其训练过程中避免出现上胸部的活动,放置其左手于胸部,右手置于上腹部,引导患者进行闭嘴的鼻部深呼吸,过程中引导其放松腹肌,感受腹部的上抬与缓缓膨隆;在呼气的过程中引导其进行腹肌的收缩,通过嘴部将气体吐出,整个过程中保持胸部的最小活动幅度,每日4-6次。引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的训练,协助患者取站位,引导患者放松全身,将其左手放置于腹部,右手放置于胸部,采用鼻部吸气,感受腹部的鼓起,呼吸过程中将嘴唇缩起,做出类似吹口哨的动作,缓慢的将气体呼出。在训练期间,予以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氧疗干预,进而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肺循环治疗。保障患者的精神状态。

1.3观察指标

1.3.1动脉血气指标

包括pH指标、PaO2指标、以及PaCO2指标。

1.3.2肺功能指标

包括PEF指标、FVC指标、FEV1指标。

1.3.3活动能力

采用Barthel评分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动脉血气指标

干预前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1 两组动脉血气指标

组别

例数

pH指标

PaO2指标

PaCO2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6

7.30±0.04)

7.34±0.29)

43.22±5.65)mmHg

71.06±9.75)mmHg

65.47±7.11)mmHg

67.69±7.41)mmHg

观察组

26

7.29±0.04)

7.51±0.10)

42.98±5.87)mmHg

85.88±10.96)mmHg

65.92±7.30)mmHg

49.89±5.01)mmHg

t

--

1.250

3.919

0.208

7.144

0.312

14.071

P

--

0.214

0.001

0.835

0.001

0.756

0.001

2.2两组肺功能指标

干预前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2 两组肺功能指标

组别

例数

FEV1指标

PEF指标

FVC指标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51

60.22±2.21)%

63.75±3.20)%

1.79±0.22)L/min

1.93±0.19)L/min

2.16±0.16)L

2.50±0.21)L

观察组

51

60.13±2.17)%

76.10±4.03)%

1.81±0.22)L/min

2.96±0.27)L/min

2.24±0.17)L

3.33±0.32)L

t

--

0.141

9.124

0.133

12.493

0.203

13.796

P

--

0.952

0.001

0.961

0.001

0.885

0.001

2.3两组活动能力

干预前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3 两组活动能力

组别

例数

Barthel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51

20.68±2.33)分

29.88±1.32)分

观察组

51

21.32±2.08)分

36.75±1.82)分

t

--

0.326

4.228

P

--

0.762

0.001

3. 讨论

呼吸衰竭属于发生率较高的危急重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肺部通气与换气功能异常,使得气体正常交换受损,诱发缺氧以及代谢紊乱等情况。对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干预,需及时予以其机械通气,以达到维持正常呼吸功能的效果,但是长期的制动呼吸状态会使得机体多样功能受到影响,提升蛋白质分解,出现肌肉以及神经系统营养供给异常,出现多样化的并发症,在影响治疗效果的同时,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预后[6-7]

本次研究应用了早期活动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活动能力、肺功能以及血气指标,与王丹[8]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提示该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状态,分析其原因认为:以往传统的护理模式主要将重心放置于相关护理措施的落实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患者的实际需求,使得最终的干预效果受到明显的影响。而早期活动护理则能够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紧扣患者实际护理需求,予以其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病情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同时护理期间其中所运用的运动训练,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运动耐力,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予以患者呼吸肌训练,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膈肌、腹肌、以及斜方肌等呼吸肌的协调,气道廓清患者气道,增强其胸廓运动,改善异常呼吸形态,促进排痰、提升肺活量、保护肺功能的效果,进而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保障患者的恢复质量以及生活质量[9-10]

综上所述,早期活动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以及活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探讨早期活动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01):88-91.

[2]陈英娟,郑丽娇,郑碧娟.早期康复活动对急诊重症监护室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11):30-32.

[3]张静,吕米娟.基于希望理论的移情护理结合早期康复活动干预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通气状态、肌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3):168-170.

[4]刘畅,王海丽.早期活动护理对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康复效果[J].名医,2021(03):127-128.

[5]张立文,颜冉冉,周媛媛,等.早期运动安全管理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07):840-845.

[6]赵红,李华英.早期活动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的预防效果及住院时间影响[J].人人健康,2020(14):537.

[7]孙烯辉. 早期综合肺康复对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23.

[8]王丹,常阳阳,徐飞. 早期目标导向活动方案在ICU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实用医刊,2024,51(3):75-78.

[9]柳燕.对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活动干预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0):251-252.

[10]白占勇.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室呼吸衰竭患者康复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01):20+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