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张存存 黄秀萍通讯作者 孙宁 曹艳春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透析室 江苏徐州 221000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情绪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2021年9月~2022年8月,选取于本院血液透析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分级组,每组均37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分级组患者接受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均干预3个月。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护能力量表(ESCA)及肾脏疾病生存质量简表(KDQOL-SFTM)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干预3个月,分级组与参照组比较,SCL-90评分显著更低,ESCA评分、KDQOL-SFTM评分显著更高(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以风险评估为前提,对其实施分级护理,可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大有裨益。


关键词

血液透析;风险评估;分级护理;情绪状态;自护能力

正文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以半透膜原理为基础,将体内毒素及多余水分排出体外,以纠正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减轻肾脏损伤,以维持患者的生命[1]。由于血液透析的治疗周期较长,在治疗期间患者不仅需要承受自身疾病的困扰,还需要长期遭受透析引起的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恶心、疲劳、瘙痒等不良反应,诱发严重心理障碍,会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其整体治疗效果[2]。在不同血液透析阶段,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疾病状态,准确识别患者病情及存在风险,并对其开展分级护理干预,能够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照护需求,降低患者病死风险,对提高其生存质量至关重要[3]。鉴于此,本研究以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风险评估为前提,对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9~20228月,选取于本院血液透析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分级组,每组均37例。参照组:19例,女18例,年龄23~7453.42±6.81)岁,病程2~126.61±1.84)年。分级组: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34~7554.02±6.94)岁,病程2~116.53±1.79)年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于我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治疗时间≥3个月,频次为2~3/周;年龄18岁;预计生存期≥6个月具有正常认知及沟通能力,可配合完成研究调查;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伴恶性肿瘤者;伴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伴呼吸系统疾病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存在认知、沟通障碍者;伴其他器质性病变者;同期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在患者就诊时热情接待,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向患者普及血液透析过程、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需要向患者强调,血液透析对控制疾病的必要性,以提高其透析配合度,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况,发现引起其消极情绪的原因,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充分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采取正确方式宣泄内心压力,减轻消极情绪,帮助患者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血液透析,告知患者血液透析会对其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嘱咐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服药剂量,叮嘱患者戒烟戒酒,饮食以低盐、低糖及低脂食物为主,不可暴饮暴食,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日运动时间30min以上。

1.3.2 分级组  患者接受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组建护理团队:由科室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理人员组成,在开展护理工作前,对组员进行同质化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血液透析患者护理需求、护理要点、常见风险因素及防控措施,以保证后续工作可顺利开展。风险分级:以Kaiser Triangle慢性疾病分层管理模型为基础,根据患者的自护能力、合并基础基础、情绪状态及动静脉内瘘震颤感、穿刺难度、血流量及功能丧失风险个数,对患者进行分级,分为重症组、高危组、平稳组。分级护理:对于重症组患者实施一级护理,每日监测患者的动静脉外形、血流量及震颤感,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每周评估患者的体重、血压及容量负荷,测量患者的情绪状态,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为其制定针对性、个体化护理方案,在非透析时期,每隔1~3d对患者开展1次电话随访;对于高危组患者实施二级护理,每隔2d监测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情况,每2周评估患者体重、血压等情况,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给予基础护理,并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在非透析时期,每周对患者开展1次电话随访;对于平稳组患者实施三级护理,每周检测1次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情况,每个月评估1次患者的体重、血压等情况,为患者实施健康宣教及指导,每3周对患者开展1次电话随访。

1.4 观察指标

1.4.1 情绪状态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评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量表共有9个因子及90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计分1~5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情绪状态越差[4]

1.4.2 自护能力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采用自护能力量表(ESCA)测评两组患者的自护能力,量表涵盖4个维度与4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别计分0~4分,总分0~172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具有越高的自护能力[5]

1.4.3 生存质量  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采用肾脏疾病生存质量简表(KDQOL-SFTM)测评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量表共有9个维度,各维度均采用百分制计分,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佳[6]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状态比较

干预3个月,分级组与参照组比较,SCL-90评分显著更低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情绪状态比较(,分)

组别

时间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焦虑

敌对

分级组(n=37

参照组(n=37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1.14±0.24

0.53±0.17αβ

1.16±0.26

0.79±0.20α

1.17±0.27

0.51±0.19αβ

1.16±0.26

0.82±0.22α

1.19±0.25

0.56±0.16αβ

1.20±0.26

0.85±0.21α

1.25±0.21

0.47±0.14αβ

1.26±0.23

0.86±0.16α

0.97±0.22

0.43±0.12αβ

0.96±0.19

0.83±0.16α

组别

时间

恐怖

抑郁

偏执

精神病性

总评分

分级组(n=37

参照组(n=37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0.94±0.16

0.43±0.12αβ

0.96±0.17

0.87±0.14α

1.26±0.25

0.53±0.16αβ

1.27±0.23

0.89±0.21α

0.92±0.15

0.41±0.11αβ

0.94±0.14

0.67±0.12α

0.90±0.17

0.41±0.12αβ

0.92±0.18

0.66±0.16α

1.07±0.21

0.48±0.14αβ

1.08±0.23

0.81±0.16α

注:α表示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β表示干预后两组比较,P<0.05;下同。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比较

干预3个月,分级组与参照组比较,ESCA评分显著更高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比较(,分)

组别

时间

健康知识

自我责任感

自我概念

自我护理技能

总分

分级组(n=37

参照组(n=37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27.41±4.47

39.15±6.82αβ

27.26±4.53

32.51±5.25α

12.38±2.15

19.21±3.51αβ

12.45±2.17

16.56±2.62α

18.22±2.39

25.45±3.44αβ

18.34±2.17

21.36±2.81α

19.15±2.21

26.54±3.78αβ

18.27±2.23

21.35±3.17α

77.16±7.54

110.35±11.32αβ

76.32±8.07

91.78±9.29α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3个月,分级组与参照组比较,KDQOL-SFTM评分显著更高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

时间

睡眠

性功能

认知功能

工作状态

社会支持

分级组

n=37

参照组

n=37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43.22±4.51

72.50±6.19αβ

43.04±4.45

59.04±5.43α

46.32±4.28

69.55±5.74αβ

46.19±4.46

52.47±5.12α

47.18±4.45

68.32±5.68αβ

47.30±4.37

53.94±5.42α

44.34±3.56

71.45±5.21αβ

44.37±4.47

58.15±5.05α

42.53±0.69

70.69±1.28αβ

42.50±0.72

56.12±1.03α

组别

时间

社会质量

症状和问题

肾脏病压力

肾脏病影响力

分级组

n=37

参照组

n=37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47.72±4.26

69.11±5.51αβ

47.46±4.13

61.14±5.23α

45.62±4.23

68.26±5.67αβ

45.50±4.11

51.39±5.15α

47.49±4.27

70.43±5.84αβ

47.63±4.14

53.78±5.03α

46.17±4.14

69.43±5.57αβ

46.14±4.26

57.19±5.39α

3 讨论

血液透析能够净化生殖疾病患者血液,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有效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尽可能保护剩余部分肾功能,最大限度延缓患者的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7]。但随着患者的血液透析时间延长,会逐渐出现钙磷代谢紊乱、高钾血症、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动静脉内瘘失功率、容量超负荷率随之升高,患者更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越来越缺乏信心,透析依从性也随之降低,使得患者自理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透析效果,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8]。因此,在血液透析期间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对改善其预后尤为重要。

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是以Kaiser Triangle慢性疾病分层管理模型为理论基础,充分考虑血液透析患者的疾病特点及照护需求,将患者分为重症、高危、平稳三个级别,并对患者实施分级护理,不仅能够满足患者不同阶段的照护需求,还可以提高护理效率[9]。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级组与参照组比较,SCL-90评分显著更低,ESCA评分、KDQOL-SFTM评分显著更高,提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分级护理,能够改善其情绪状态,提高自护能力与生存质量,与刘玉的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护理模式充分考虑血液透析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护理问题,如心血管疾病、水电解质紊乱、心理障碍、动静脉内瘘失功、基础疾病情况、自理能力等,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的整体病情及护理需求进行分级护理,护理内容具有全面性及可能性,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其焦虑、抑郁情绪,改善其情绪状态,并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在改善其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1,12]

综上所述,对血液透析患者而言,以风险评估为前提,对其实施分级护理,可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吴其顺,何建强,王泰娜,. 单中心近五年新增首次血液透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1):2582-2588.

[2] 饶茜,曾兢.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1):208-211.

[3] 高玉梅,吴桃峰,林丽华,. 风险评估工具在血液透析患者高钾血症分级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血液净化,2022,21(9):692-696.

[4] 李刚,朱彩霞,韩玉香,. 风险分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及心理状况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23):85-87.

[5] 张丹,邓悠悠,张雨婷. 分层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护能力及依从性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9):126-129.

[6] 祝莹. 个性化护理联合分层护理对行血液透析患者负面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4):106-108.

[7] 李倩,林雪妹,李天恩. 风险分级护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7):106-108.

[8] 刘春梅,尹金凤,易伟. 分级护理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

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影响[J]. 透析与人工器官,2022,33(2):54-56,77.

[9] 陈丽,刘丽红,蔺珏萃,. 维持性血液透析Triangle分级护理标准及内容的构建[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16):2192-2196.

[10] 刘玉. 风险分级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2,26(5):124-126.

[11] 苏姗娜,何达. 风险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J]. 护理研究,2019,33(19):3445-3447.

[12] 张梅,方萍,杨亮,. 基于风险评估的分级护理联合感控督导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路感染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17):1598-160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