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护理对中风患者应对方式及心境状态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中风患者;需求层次理论;心理护理;应对方式;心理需求满足;心境状态;希望水平
正文
中风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率、致死率高等特点,且近年来发病年龄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由于多数中风患者存在后遗症,导致生理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患者易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也不利于病情康复,形成恶性循环[2]。因此,需要积极关注中风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干预,以改善其预后[3]。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需求具有不同层次之分,将其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该理论作为护理领域的经典理论而被广泛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4]。张海燕等[5]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用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中,有效提高了脑卒中患者的自我效能,促进其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从而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但目前临床上关于需求层次理论在中风患者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护理对中风患者应对方式及心境状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76例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38)与对照组(n=38)。⑴西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的相关叙述;⑵中医诊断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7]中的相关叙述;⑶病情稳定,神志清晰,具有正常的认知功能;⑷依从性良好,能够配合完成护理计划;⑸临床资料齐全;⑹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伴精神系统疾病者;⑵伴神经系统疾病者;⑶伴恶性肿瘤者;⑷伴严重肝肾疾病者;⑸伴认知障碍者;⑹病情严重不能配合研究者;⑺中途退出研究者。研究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48~73岁,平均年龄(54.32±3.93)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44±0.57)个月。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54.53±3.78)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3.40±0.59)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原则。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中风的发病机制、病因、治疗方案及康复方案等知识,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水平,掌握患者不良情绪刺激源,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缓解其负面情绪,遵医嘱用药,并予以饮食指导,同时督促患者在早期开展康复锻炼。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所示。⑴生理需求:中风患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速,且预后不佳,患者面对突发疾病缺乏心理准备,同时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主动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并详细向患者讲解中风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为患者提供干净、舒适的病房环境,并可在病区定时播放舒缓音乐,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⑵安全需求:患者的生命受到疾病威胁,同时对医院环境存在陌生感,加之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对疾病认知不清晰,容易产生不安全感,所以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与患者构建健康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向患者接受康复期存在的并发症,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并在护理过程中严格落实“三查七对”制度,从而提高患者的安全感。⑶爱与归属需求:中风患者存在严重的疾病痛苦与心理压力,常会出现孤独感,容易缺乏归宿感,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正确引导患者的情绪心态,可以通过语言、眼神及肢体接触等予以患者充分的关爱与支持,并可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家属帮助患者合理、有效的宣泄情绪,多陪伴、关怀患者,予以患者充分患者家庭支持,提高患者的归属感。⑷尊重需求:中风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障碍,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导致其社会功能受损,患者易出现自卑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时,需要秉承真诚、尊重的态度,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暴露,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以提高患者的自尊感。⑸自我实现需求:护理人员可通过口头宣讲、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到身体康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帮助患者畅享病愈后的生活,促使患者将实现人生价值与战胜疾病结合,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锻炼,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1.3 观察指标
⑴采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测评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的基本心理需要,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2,由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3项测评因子与19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采用Likert 7级计分法,分别计分1~7分,总分19~133分,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基本心理需要的被满足程度越高[8]。
⑵应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的应对方式,共由面对、屈服、回避3个维度与20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分别赋值1~5分,其中面对维度正向计分,屈服、回避维度反向计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采取该方式的意愿越高[9]。
⑶应用简明心境量表中文版(BPOM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的心境状态,由6个维度组成,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分别赋值0~4分,反向计分法,0分表示“一点也不符合”,4分表示“非常符合”,评分越低则提示患者的心境状态越佳[10]。
⑷应用Herth希望量表(HHI)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的希望水平,由3个维度、12个条目组成,各条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法,分别计分1~4分,总分12~48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希望水平越高[11]。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6.0版软件处理数据,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行LSD-t检验,组内比较行单样本t检验,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秩和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基本心理需要比较
干预1个月,两组患者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3项测评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3项测评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基本心理需要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自主需要 | 胜任需要 | 关系需要 |
研究组 (n=38) 对照组 (n=38) |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 20.14±3.17 36.45±5.12αβ 20.08±3.36 27.84±4.62α | 22.34±2.89 37.05±4.47αβ 23.47±2.77 30.32±3.12α | 21.24±2.13 38.36±4.16αβ 21.39±2.48 28.62±3.10α |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
干预1个月,两组患者的MCMQ问卷中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回避、屈服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回避、屈服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应对方式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面对 | 回避 | 屈服 |
研究组 (n=38) 对照组 (n=38) |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 16.47±2.75 23.22±4.88αβ 16.53±2.59 19.64±3.62α | 15.13±1.84 10.48±0.72αβ 15.19±1.77 12.32±0.98α | 12.34±1.67 7.13±0.49αβ 12.56±1.54 9.27±0.73α |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境状态比较
干预1个月,两组患者的BPOMS量表6个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BPOMS量表6个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境状态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紧张-焦虑 | 愤怒-敌意 | 抑郁-沮丧 | 疲劳-迟钝 | ||
研究组 (n=38) 对照组 (n=38) |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 4.22±1.41 2.20±0.49αβ 4.14±1.39 3.09±0.68α | 4.32±1.28 2.55±0.84αβ 4.19±1.36 3.47±1.02α | 4.18±1.64 2.32±0.68αβ 4.20±1.57 3.14±0.92α | 4.34±1.06 2.45±0.81αβ 4.37±1.17 3.15±1.05α | ||
组别 | 时间 | 迷惑-混乱 | 精力-活力 | BPOMS总分 | |||
研究组 (n=38) 对照组 (n=38) |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 4.27±0.65 2.63±0.38αβ 4.24±0.59 3.21±0.72α | 11.63±1.34 9.28±0.82αβ 11.59±1.27 10.62±0.98α | 36.69±5.53 27.48±8.55αβ 36.71±5.49 30.11±6.77α |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比较
干预1个月,两组患者的HHI量表3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患者的HHI量表3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希望水平比较(,分)
组别 | 时间 | P | I | T | 总分 |
研究组 (n=38) 对照组 (n=38) |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 9.64±0.75 14.71±1.87αβ 9.62±0.62 11.30±1.44α | 9.42±0.52 14.54±1.25αβ 9.37±0.49 11.64±0.72α | 9.17±0.61 14.38±1.47αβ 9.30±0.59 11.83±0.88α | 28.04±5.65 43.73±7.02αβ 28.32±5.47 34.61±6.36α |
注:α表示组内比较,P<0.05;β表示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医学界将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12]。由于中风患者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较快,患者突遭大病而无心理准备,加之此病的临床特点编写为半身不遂、全身麻木、不语等,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强烈的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恐惧、忧郁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心理时而隐匿,时而外露,表现为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在影响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的诸多因素中,不良心理因素占据重要低位[13]。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动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规律,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护理是以需求层次理论指导心理护理,以满足施护对象不同层次的需求,减轻其心理障碍,帮助其建立积极心理。周金娣[14]的研究表明,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开展心理护理,能够增强行放射治疗食管癌患者的心理韧性,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蔡铭君等[15]研究发现.,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为指导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从而满足患者的灵性需求。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干预1个月的MCMQ问卷中面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回避、屈服评分、BPOM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HH评分、基本心理需要评分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这与薛金娥等研究结果相似[12],薛金娥等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发现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境状态,转变患者的应对方式,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效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本研究结果也说明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护理在改善中风患者心境状态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能够通过语言、肢体接触等形式减轻患者的心理障碍,促使自我丧失转变为自我认可,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有助于调动患者的护理参与性及自我护理主动性,同时注重满足患者的多层次心理需求,抢我患者的自我实现需要,也可以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满足中风患者的心理需要,改善患者的心境状态及应对方式,有效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
参考文献
[1] 彭淑芬,董静如. 针对性护理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效果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18):2601-2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1.18.049.
[2] 洪爱雄. 早期心理康复护理对中风后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 医药前沿,2018,8(4):266. DOI:10.3969/j.issn.2095-1752.2018.04.247.
[3] 陈晓琳,丁文艳. 心理护理干预对中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 糖尿病天地,2020,17(6):201.
[4]刘玉凤,王秋琴. 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的临床护理应用现状及对策[J]. 现代盐化工,2016,43(6):103-105. DOI:10.3969/j.issn.1005-880X.2016.06.051.
[5]张海燕,居海艳,奚广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4):1060-1064.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8.14.005.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DOI: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8.09.004.
[7] 李平,吴钟璇,张云如,等. 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DOI:10.3321/j.issn:1006-2157.1996.01.022.
[8]谢东杰,王利刚,白羽,等. 中文版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的修订[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5):465-467. 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2.05.026.
[9] 陈树林,李凌江,骆宏,等. 成年人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23-125. DOI:10.3969/j.issn.1005-3611.2004.02.004.
[10] 迟松,林文娟. 简明心境量表(BPOMS)的初步修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68-770,767. DOI:10.3321/j.issn:1000-6729.2003.11.012.
[11] 王艳华. 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用于癌症病人的可行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10,24(1):20-21.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0.01.008.
[12]谷红杰. 基于患者为中心的中风护理单元对中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应对方式的作用分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7,26(2):374-376.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17.02.063.
[13]许美丽,吕玉华. 心理护理在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3):163-165. 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1913067.
[14] 周金娣. 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指导的心理护理对行放射治疗食管癌患者希望水平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3):50-53.
[15] 蔡铭君,张璐,朱丽.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为指导的心理护理对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21):86-89. DOI:10.3969/j.issn.1006-7256.2019.21.029.
[16] 薛金娥,闫巧玲,李敏南,等.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抚慰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及心境状态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20,31(21):2852-2856.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20.21.0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