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后效果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英芳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

摘要

目的:分析讨论护理急性心梗期间,循证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从2021年2月开始,直至2024年2月,共纳入急性心梗患者62例,抽签法划分成对比组31例及讨论组31例,通过传统护理模式干预对比组,通过循证护理模式干预讨论组,观察患者的情绪状态、临床依从性、生活质量评价、并发症情况。结果:比较护理后情绪状态评价,讨论组低于对比组,差异突出,P<0.05;比较临床依从性,讨论组较对比组高,差异突出,P<0.05;比较生活质量,讨论组评分较对比组评分高,差异突出,P<0.05;比较并发症,讨论组较对比组少,差异突出,P<0.05。结论:传统护理、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中均有应用价值,但是,循证护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并发症;急性心梗;常规护理;循证护理;依从性

正文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的一种,死亡率很高,疾病发生后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包括烦燥不安、胸痛、呕吐、发热等,病情变化较快,一般情况下,发病1至2周之内发生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很大,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1]。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临床需为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在此过程中,常以传统护理方案进行配合,取得的效果较确切,但是,大部分患者存在预后不佳情况,这与其负性情绪严重、依从性低下等存在相关性,而传统护理在消除负性情绪、提高依从性方面的作用有限[2]。当前,循证医学理论在医疗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以此为基础的循证护理在各科室医疗服务中的应用价值很高,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对预后结局有积极影响[3]。此次研究以2021年2月-2024年2月间接收的62例急性心梗患者为对象,讨论评估循证护理方案的作用及影响。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时段:2021.2-2024.2,对象:本院急性心梗患者,62例;分组准则:抽签模式,即对比组31例和讨论组31例。对比组成员:男性、女性,分别是19例与12例;病程:1h至12h,平均:5.43±1.52h;年龄:38岁至72岁,平均:60.37±8.12岁;其中,12例患者前壁梗死、6例患者广泛前壁梗死、5例患者高侧壁梗死、8例患者前间壁梗死。讨论组成员:男性、女性,分别是20例和11例;病程:1h至13h,平均:5.48±1.57h;年龄:38岁至73岁,平均:60.48±8.09岁;其中,13例患者前壁梗死、4例患者广泛前壁梗死、3例患者高侧壁梗死、11例患者前间壁梗死。两组上述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结果P>0.05,有比较性。

入选条件:(1)资料无缺失者;(2)持续胸痛超过0.5h;服用硝酸甘油后病情未改善;(3)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测、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后明确罹患急性心梗;(4)同意签订研究协议书。

剔除条件:(1)其他类型心脏病;(2)感染性疾病严重;(3)肝功、肾功、肺功能检测显示有异常变化者;(4)凝血功能障碍;(5)免疫机制、血液机制异常;(6)沟通障碍、精神功能障碍、认知障碍;(7)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病史。

1.2方法

传统护理模式(对比组):(1)说明治疗护理、疾病等方面知识,配合医师完成对症干预方案。(2)监测体征变化、病情变化,如果有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师并予以协助。(3)通过口头方式向患者说明负性情绪影响身体康复效果,告诉患者注意调节自我情绪。(4)说明饮食禁忌、心肺功能康复训练方法等。

循证护理模式(讨论组):(1)组建护理团队,队员包括护士长、护理人员,担任队长者为护士长,队长组织循证护理、急性心梗相关培训活动,以使队员熟练掌握循证护理实施方法及意义,并对急性心梗护理方案有正确认知。(2)循证:在资料库中搜查资料,关键词是急性心梗、护理等,根据以往护理经验、当前实际情况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包括心理问题、认知问题、并发症问题、用药问题等。(3)执行:心理问题解决方法:以良性护患交流方式调查患者出现负性情绪原因,包括家庭经济压力大、过度焦虑预后、错误认知疾病等;运用舒缓音乐、看书、看报、看电视等移情方式减轻患者负性情绪,而后针对具体问题实施相应护理;面对家庭经济压力大引起的负性情绪,及时向患者说明身体康复进程,告诉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可以缩减治疗护理时间,节约医疗费用;面对过度焦虑预后患者,采取以往恢复良好案例方式帮助患者建立自信;面对错误认知疾病患者采取个性化健康宣教,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认知问题解决方法:综合调查患者的生活行为、饮食习惯,以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案为患者讲解熬夜、喝酒、吸烟对病情好转程度的影响,此外,向患者说明疾病知识、治疗护理知识,及饮食、康复训练方面的禁忌、并发症问题解决方法:告诉患者床上排便的正确方法,按摩患者的腹部,食用纤维高、维生素高的食物,卧床期间采取被动训练,床下恢复期间采取行走、站立等训练,可以降低便秘、深静脉血栓形成、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用药问题解决方法:向患者强调医嘱的重要性,并说明用药风险,及自行换药、增减药量的危害,此外,定期检测患者的脉搏、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了解有无异常情况出现,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1)二组情绪状态评价:护理前、护理后以SAS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分值最低20分,最高80分,负性情绪严重时SAS评分、SDS评分高。

(2)二组临床依从性评价:依从:严格按医嘱用药、进食、训练;一般:用药、进食、训练等护理措施运用期间暂停1次或2次;较差:用药、进食、训练等护理措施运用期间暂停3次或超过3次;依从性=依从+一般/总例数。

(3)二组生活质量评价:以WHOQOL生活质量测评表对患者护理2周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包括人际关系、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各维度满分相同,即100分,生活质量理想时评分高。

(4)二组并发症情况评价:统计发生心律失常、低血压、深静脉血栓并发症情况,总发生率=发生并发症总数/总病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SPSS20.0系统用于处理分析资料,(±s)方式用于表述计量资料,t验证;(n%)方式用于表述计数资料,X2验证;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的判定标准是P<0.05。

2结果

2.1二组情绪状态评价

对比组及讨论组护理前的负性情绪分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护理后的负性情绪分值比较有显著差异,对比组分值高于讨论组,P<0.05。详见表1:

1.二组情绪状态评价(±s,分)

组别

例数

焦虑情绪

抑郁情绪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对比组

31

52.37±1.88

44.59±6.87

57.13±2.04

48.25±6.33

讨论组

31

52.49±1.76

39.24±5.38

57.19±2.18

43.54±5.97

t

-

0.2594

3.4136

0.1118

3.0138

P

-

0.7962

0.0012

0.9113

0.0038

2.2二组临床依从性评价

对比组的临床依从性明显低于讨论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2.二组临床依从性评价(n%)

组别

例数

依从

一般

较差

依从性

对比组

31

12(38.71)

10(32.26)

9(29.03)

22(70.97)

讨论组

31

19(61.29)

11(35.48)

1(3.23)

30(96.77)

X2

-

-

-

-

7.6308

P

-

-

-

-

0.0057

2.3二组生活质量评价

对比组人际关系分值、躯体功能分值、社会功能分值、心理功能分值较讨论组分值低,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3.二组生活质量评价(±s,分)

组别

例数

人际关系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对比组

31

70.26±3.18

67.49±3.25

65.59±2.83

66.24±4.36

讨论组

31

75.93±4.07

71.52±4.09

70.27±4.32

70.53±4.28

t

-

6.1121

4.2951

5.0455

3.9094

P

-

0.0000

0.0001

0.0000

0.0002

2.4二组并发症情况评价

对比组并发症情况总发生率明显比讨论组发生率高,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4:

4.二组并发症情况评价(n%)

组别

例数

心律失常

低血压

深静脉血栓

总发生率

对比组

31

3(9.68)

2(6.45)

1(3.23)

6(19.36)

讨论组

31

0(0.00)

0(0.00)

0(0.00)

0(0.00)

X2

-

-

-

-

6.6429

P

-

-

-

-

0.0099

3讨论

急危重症病有多种,急性心梗为其中之一。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然而,近年来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导致急性心梗病的发生率渐趋年轻化[4]。静脉溶栓、介入手术等在急性心梗患者中常用,但仅凭此医疗措施无法取得优质疗效,这与患者负性情绪未得到缓解存在密切联系[5]。因此,需对患者采取高效、合理的护理措施。

传统护理实施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运用过程中旨在保障医疗方案准确落实,以使病情得到缓解,对患者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需求并不重视。循证护理即结合既往临床经验、当前实际情况拟定干预计划的方案,即从多方位实施护理,包括心理、认知、预防、用药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面临的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可以使患者正确认知疾病,能够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保障患者正确用药,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6]。研究表明,讨论组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比组,二组比较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说明急性心梗治疗护理中可以实施循证护理,这是因为该护理措施能够根据患者负性情绪产生原因实施针对性疏导,继而解决心理问题,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7]。研究显示,讨论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比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提示循证护理在临床护理急性心梗患者中有应用价值。分析原因:患者临床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是负性情绪严重,循证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健康心境,这对于提高依从性有重要作用[8]。研究表明,讨论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比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研究意义。证实循证护理方案可以在急性心梗中广泛运用。分析原因:循证护理对患者的饮食、生活等行为习惯有正确指导,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9]。研究显示,讨论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研究意义。提示循证护理在预防急性心梗发生并发症方面有重要作用。分析原因:循证护理实施过程中对患者的用药有正确指导,并实施了针对性康复训练干预,可以加快患者身体康复进程,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循证护理的科学性较理想,重视护理理论、患者合理需求、既往经验,因此,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及效率,在改善急性心梗患者预后方面有作用[10]

综上,循证护理能够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促使患者的负性心理改善,提高心理韧性,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在该护理方案作用下减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闫欢,谢丹琦.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其情绪的影响[J].生命科学仪器,2023,21(z1):434.

[2]孙慧慧.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对预后的影响[J].黑龙江中医药,2022,51(3):254-256.

[3]黄玲玲,宗飞.循证护理在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21,40(13):144-147.

[4]张玮花.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8):1418-1420.

[5]徐丽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专学报,2022,21(6):67-68,71.

[6]黄菊香.循证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评价[J].中外医疗,2022,41(9):177-180,185.

[7]张毅宇.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实施价值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1):366-367.

[8]胡叶暖,潘文龙.循证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焦虑程度和康复状态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1):1606-1608.

[9]刘晓倩.循证医学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38(4):196-198.

[10]钟碧红,黄小红,黄海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20,26(18):24-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