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及其耐药性观察
摘要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耐药性
正文
慢性前列腺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由于患者前列腺受到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盆骨不适、排尿异常或疼痛等,甚至导致性功能障碍,但并无其他感染细菌或病毒的表现。现目前对于该疾病无特效药,主要采用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改善病症,但由于患者所感染病毒、细菌存在差异性,因此不同抗生素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1]。而目前为提高其治疗效果,通过对前列腺炎患者实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性分析,为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2022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5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2~59岁,平均(36.17±5.26)岁,病程1~4(2.16±0.39)年,体重51~89(67.69±5.36)kg,疾病分型:36例Ⅱ型、17例Ⅲ型,患者自愿参与,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标准;(2)完善临床检测,资料齐全。
排除标准:(1)伴有多种疾病;(2)已实行其他治疗。
1.2 方法
病原微生物检验:采用我院法国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3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告知患者采集样本前1周避免性行为、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采样时,指导患者仰卧位,垫高臀部,对阴茎头、尿道口进行清洁,并采用无菌棉球蘸生理盐水擦拭后,使用无菌棉拭子伸入尿道口,深度2~3cm,顺时针旋转360°,停留60s,总量取100μLy前列腺液,实行细菌培养24h,温度35℃。
1.3 观察指标
对检验结果病原体、药敏分析进行统计观察。
2 结果
2.1 病原体分布
53例患者,检验结果微生物阳性23例,占比43.40%,病原体分布以大肠埃希菌、类肠杆菌最多,见表1。
表1 病原体分布[n,(%)]
菌株种类 | 菌株数(株) | 百分比(%) |
大肠埃希菌 | 7 | 30.43 |
屎肠球菌 | 7 | 30.43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4 | 17.39 |
溶血葡萄球菌 | 3 | 13.04 |
普通变形杆菌 | 2 | 8.69 |
2.2 耐药性结果
病原菌药敏分析结果表示头孢西丁、替加环素敏感性较为良好,对青霉素-G、氯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见表2。
表2 耐药性结果[n,(%)]
抗生药物种类 | 耐药 | 中介 | 敏感 |
头孢西丁 | 2(8.69) | 1(4.35) | 20(86.96) |
替加环素 | 2(8.69) | 2(8.69) | 19(82.61) |
环丙沙星 | 3(13.04) | 5(21.74) | 15(65.22) |
左氧氟沙星 | 5(21.74) | 9(39.13) | 9(39.13) |
青霉素-G | 6(26.09) | 7(30.43) | 10(43.48) |
氯霉素 | 5(21.74) | 8(34.78) | 10(43.48) |
3. 讨论
据相关数据统计,前列腺炎患者占整个泌尿外科门诊8%~25%,其发病率较高,大约50%及以上的男性均会发生前列腺炎,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而极大部分患者会受到终生困扰[2]。临床中主要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来改善病症,而对于抗生素的选择成为人们关注重点。
在临床中,前列腺炎需采取前列腺液、直肠指检及病症表现实行综合性诊断,而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因此导致病原体及耐药性发生改变,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50例患者,检验结果微生物阳性23例,占比43.40%,阳性率较高,病原体分布以大肠埃希菌、类肠杆菌最多,均占比30.43%,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普通变形杆菌;耐药性分析表示头孢西丁、替加环素敏感性较为良好,占比86.96%、82.61%,对青霉素-G、氯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但在具体用药中,还需要考虑患者是否对药物存在过敏或相关禁忌,机体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综合性给药。在相关研究中,表示不同地区、环境病原体、耐药菌分布存在差异,同时医师的用药习惯对最终的治疗造成影响[3]。因此为提高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治疗效率,还需充分考虑药物敏感度、临床具体用药情况等多方面因素,保障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通过采用病原微生物检验能够明确感染病原体,了解对各类抗生药物的具体耐药性,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艳侠.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3, 15 (01): 52-55.
[2]李娜,梁文龙,樊鹏鹏. 病原微生物检测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响分析 [J]. 药品评价, 2019, 16 (04): 51-53.
[3]王月红.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与药敏试验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3):20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