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提高病案ICD-10编码准确率干预的效果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高波

湖南省康复医院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病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ICD-10)编码准确率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0月-2023年7月期间共8873份病案作为研究材料,将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2022.10-2023.2)的4502份病案设为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2023.3-2023.7)的4371份病案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病案ICD-10编码准确率、错误率和管理质量。结果:研究组病案首页填写规范、ICD-10编码分类有效性、审核质量、检查质量、一级质控质量、二级质控质量、三级质控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主要诊断编码选择、病理诊断编码、合并编码、疑难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主要手术操作编码、损伤与中毒外因编码错误率低于对照组,编码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提升ICD-10编码准确率的重要措施,在ICD-10编码管理质量方面有重要价值,值得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模式;ICD-10;准确率;管理质量

正文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针对全球人群健康状况、分析不同死因,综合各类疾病而制定的一种统一分类方式,具有良好的国际适用性[1]ICD-10属于目前国际通用的疾病分类,为各类疾病分组提供了重要支撑[2]。近年来,我国推出国家医疗保障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S-DRG)支付模式,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填写的完整与准确程度成为DRG分组的关键,因此,住院病案首页填写质量将直接关系到DRG分组质量及应用效果。目前,各医疗机构对病案首页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编码工作也从最初的简单翻译进化为翻译与完善诊断。但在实际应用过程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使得病案ICD-10出现错误,阻碍了DRG分组的工作开展,所以,如何提高ICD-10编码准确率成为医院关注的焦点问题[3]。本文就针对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病案ICD-10编码准确率方面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本院202210-20237月期间共8873份病案作为研究材料,其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前的4502份病案为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的4371份病案为研究组,由各科室指定专门人员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中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ICD-10)编码进行核对。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由病案编码员对编码进行核对与确认,如出现错误或疑虑时需与医生沟通,以明确正确编码。

研究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Play(计划):由本院病案统计室选择专业人员组建病案PDCA 循环管理小组,首先结合本院情况制定本次研究计划甘特图,明确责任人,落实各项职责,制定相关检查表。小组成员均接受PDCA循环管理知识培训,确保深刻理解管理方式、执行方式等。对4371份研究组病案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编码类型,如编码错误、编码不全、与诊断存在误差等,如主要诊断选择错误、诊断未按规范填写、编码知识不足、编码人员专业技能较差、编码人员培训机会较少、缺乏完善的监管制度等。(2DO(执行):明确编码错误类型及原因后,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干预错误,设置编码准确率改善目标(90%)。根据各科室工作情况制定ICD-10编码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病案专职编码员和科室编码员及医生业务学习交流活动,强调编码准确率对医院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提升编码员和医生责任意识,提高编码效率及质量。建立编码员和医生考核监督制度,鼓励编码员和医生自主学习并参加省级和国家级ICD编码培训并考试,熟练掌握各项编码知识。此外,对目前的病案首页操作系统、硬件设备等进行优化,为医生及编码员提供工作支持。(3Check(检查):组建ICD-10编码PDCA循环管理效果检查与监督小组,在第一轮管理工作结束后对整体实施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判断病案 ICD-10 编码准确率是否达到90%的目标,如未达成目标,则需开展讨论活动,通过计算机检查、小组互查等方式分析PDCA循环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并制定应对与解决措施。(4Action(处理):总结PDCA 循环管理开展前、开展过程中、开展后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积累管理经验,记录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新发现以及还未有效解决的相关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工作模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并将其纳入到下一轮 PDCA 循环管理中,在循环过程完善不足,提升病案管理质量,实现病案ICD-10编码90%准确率的目标。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案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ICD-10编码管理质量,主要从病案首页填写规范ICD-10编码分类有效性审核质量、检查质量、一级质控质量、二级质控质量、三级质控质量七个方面进行比较,每项20分,总分140分,评分与管理质量成正比,评分越高则管理质量越高②比较两组病案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ICD-10编码错误率、准确率,错误率主要从主要诊断编码选择、病理诊断编码、合并编码、疑难诊断编码、手术操作编码、主要手术操作编码、损伤与中毒外因编码个方面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t验证,计数资料用(%)表示,x2验证,若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病案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ICD-10编码管理质量

研究组共4371份病案,对照组共4502份病案,研究组病案首页填写规范评分(18.21±1.35)分、ICD-10编码分类有效性评分18.16±1.02)分、审核质量评分(17.94±1.13)分、检查质量评分(18.44±1.06)分、一级质控质量评分(18.22±1.15)分、二级质控质量评分(18.39±1.14)分、三级质控质量评分(18.51±1.01)分,对照组病案首页填写规范评分(15.71±1.48)分、ICD-10编码分类有效性评分15.63±1.39)分、审核质量评分(16.24±1.57)分、检查质量评分(16.13±1.25)分、一级质控质量评分(15.09±1.41)分、二级质控质量评分(16.03±1.47)分、三级质控质量评分(15.66±1.42)分,研究组各项ICD-10编码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t1=83.060P1=0.001t2=97.515P2=0.001t3=58.393P3=0.001t4=93.756P4=0.001t5=114.399P5=0.001t6=84.337P6=0.001t7=108.663P7=0.001P0.05

2.2比较两组病案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ICD-10编码错误率、准确率

研究组主要诊断编码选择错误率为0.96%42/4371)、病理诊断编码错误率为1.13%51/4371)、合并编码错误率为2.13%15/4371)、疑难诊断编码错误率为0.30%13/4371)、手术操作编码错误率为0.55%24/4371)、主要手术操作编码错误率为0.48%31/4371)、损伤与中毒外因编码错误率为0.32%14/4371),对照组主要诊断编码选择错误率为4.66%210/4502)、病理诊断编码错误率为4.13%186/4502)、合并编码错误率为6.38%96/4502)、疑难诊断编码错误率为1.60%72/4502)、手术操作编码错误率为2.00%90/4502)、主要手术操作编码错误率为2.51%113/4502)、损伤与中毒外因编码错误率为1.78%80/4502),研究组ICD-10编码错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差异x21=110.249P1=0.001x22=74.983P2=0.001x23=57.472P3=0.001x24=39.617P4=0.001x25=36.767P5=0.001x26=45.045P6=0.001x27=44.897P7=0.001P0.05;研究组ICD-10编码准确率为95.063%4155/4371),对照组ICD-10编码准确率为79.32%3571/4502),对比有差异x2=488.022P=0.001P0.05

3讨论

ICD-10编码是目前国际通用的疾病及相关卫生问题的统计分类,其包含的内容几乎涵盖疾病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如临床表现、病因、病理、解剖位置等,能够对疾病进行精确地归类,并将其根据一定顺序进行排列组合,最后通过编码方式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疾病、类别的双向查询,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对病案的利用效果,是反映医院诊疗技术及质量的重要指标[4]。但是,病案ICD-10编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极易出现编码准确率较低的情况,其原因主要与编码员业务水平不足、培训较少、重视程度偏低及医生未按照规范填写诊断书、诊断选择有误、病历查阅不便等有关[5]。研究指出,想要迅速提升病案ICD-10编码准确率就需要了解、剖析各类影响因素发生原因,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编码工作的干扰及影响。

PDCA循环管理是现代新型管理模式,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将其应用于质量管理中可取得显著效果,有助于帮助管理者找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给出改善措施,从而提升管理规范性与有效性[6-7]PDCA循环管理共包含计划、开展、检查、处理四个流程,每个流程均可重复循环,直至达到目标值,有利于实现对管理水平和质量得到持续的提升。本次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ICD-10编码管理中发现,编码错误、编码不全、与诊断存在误差等是病案ICD-10编码错误的主要类型,而主要诊断选择错误、诊断未按规范填写、病案质控不严格和不充分、编码知识不足、编码人员专业技能较差、编码人员培训机会较少等是导致编码错误的主要原因,通过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病案编码质量明显提升,ICD-10编码错误率明显降低,ICD-10编码准确率大幅提升,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这与张亚兰、关曼璐[8-9]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似,说明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提升ICD-10编码质量及正确率方面有重要价值。分析其原因,PDCA循环管理可全面优化编码管理内容和方式,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编码员的培训、加强病案质控、规范医生病案书写等,有效提升医生、编码员对编码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从而降低编码错误情况,提高编码效率和精度[10]

综上所述,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病案ICD-10编码质量,降低编码错误率,提高编码准确率,具有良好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滕月红. PDCA循环用于ICD编码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2,9(17):128-131.

[2] 谢春苗,贾光耀.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在病案首页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6):27-28.

[3] 孙金霞,崔永峰. 使用PDCA循环的管理办法提高病案ICD-10编码的准确率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21(85):253-254.

[4] 林忠永,谢丽莎,熊皓囡. 基于Citespace《中国病案》2015-2020年可视化研究[J]. 中国病案,2020,21(4):64-68.

[5] 赵秋岚. 医院病案疾病诊断国际疾病分类编码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22,38(7):162-164.

[6] 骆冰,郑艳平,何彩霞. 某市住院病案首页主要诊断和编码的质量分析[J]. 中国病案,2023,24(6):23-25.

[7] 尹巧莲,梁筱,王晓杰,. PDCA循环法对提高ICD编码质量的效果分析[J]. 智慧健康,2022,8(33):262-265.

[8] 张亚兰,林洁中,陈敏怡. PDCA循环管理在ICD编码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22,19(24):100-102,110.

[9] 关曼璐,虎翼,杜永强,. 运用PDCA循环提高ICD-10编码准确率[J]. 中国病案,2018,19(5):26-29.

[10] 梁少庆. 病案书写质量对医院疾病编码正确性的影响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21,18(9):67-6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