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挤拍打手法及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研究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苏海慧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壹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康复治疗学 广东深圳 518131

摘要

目的:分析归挤拍打手法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例分娩产妇,均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00例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观察组100例加用归挤拍打手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有更优的盆底肌肌力、肌纤维收缩力,且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1h漏尿量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妇产后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与归挤拍打手法综合干预后,可促进盆底肌功能更好的恢复,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

产后盆底肌功能;盆底康复治疗仪;归挤拍打手法;疗效

正文


女性盆底包含筋膜、肌肉,能将子宫、膀胱等脏器托起,并对排尿与排便做出控制,使性功能维持在正常状态。妊娠后,在胎儿增长过程中,不断扩大子宫,随之增加盆底肌承受的压力,导致损伤、松弛情况容易发生,再加上分娩,尤其是阴道分娩,造成降低盆底组织支撑力,使盆底功能受到严重损伤,甚至产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1]。近年来,在快速发展产科诊疗技术的同时,明显提高了人们的保健意识,临床愈发的重视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恢复,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仪是常用的康复手段,其属于物理治疗方法,可修复盆底肌功能,不过,研究发现,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仪单独应用情况下,康复效果存在个体差异,导致部分产妇难以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2]。因此,临床需积极探索联合治疗方案,以使疗效进一步升高。归挤拍打手法属于中医正骨技术,具有安全、起效快、操作简单等优点,一些研究发现,此方法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应用于产妇产后康复中后,康复效果、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均可增强[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分娩产妇,观察归挤拍打手法与盆底康复治疗仪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作用,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例分娩产妇,均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年龄23-36岁,平均(28.77±3.61)岁;孕周37-40周,平均(39.52±1.26)周。观察组年龄23-38岁,平均(28.85±3.49)岁;孕周37-41周,平均(39.48±1.20)周。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纳入标准:①足月分娩;②单胎;③初产妇;④均行阴道分娩,无相应禁忌症;⑤产前无尿失禁;⑥分娩中未进行器械助产;⑦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盆底结构发育不良;②既往曾行盆底手术;③无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④合并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⑤伴认知障碍;⑦心肝肾严重功能不全;⑧合并精神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盆底功能治疗仪治疗,选择YR-380C型仪器(武汉贝林锦科技有限公司),治疗前,仪器工作原理介绍给产妇,并告知治疗目的、治疗效果、相关注意事项等,指导配合方法;仪器接通电源、开机后,先等待2min,之后将耦合剂涂抹在电极片上,乳电极片分别贴在两侧乳房处,腹部电极片贴在骶尾两侧,之后覆盖治疗巾并良好固定,菜单适当调节,设置能量时,能量级每次控制在10个以内,逐步增加,但要保证产妇能够耐受,每次治疗20-30min,从产后第1d即开始,每天1次,连续2周。

观察组采用归挤拍打手法与盆底功能治疗仪治疗,盆底功能治疗仪治疗先开展,方法与对照组相同,结束后再行归挤拍打手法治疗。让产妇坐在床边,略微后倾上身,膝关节、髋关节均屈曲,同时外展、外旋髋关节,告知其在耻骨联合部位放置右手,左手叠放在右手上方,1名助手站在产妇身后,双手将其背部扶住,另1名助手蹲在产妇面前,双手分别将其双踝握紧,使治疗体位保持正确;医生于患者身旁病床坐好,自身右髋将产妇左髋紧紧抵住,产妇右侧髂前上棘用右手紧扣,接着数“1、2、3”,数到3时,产妇身后助手推按产妇,让产妇前倾上身,蹲在产妇面前的助手则向后下方拉伸双下肢,使双下肢处于伸直、内旋状态,医生用左手拿产妇左手,带动其拍打右手,同时右手在右髂前上棘部位用力的提拉、挤压;治疗过程中,医生与助手的发力要保持同时进行,根据产妇承受程度确定力度,并重复2-3次;此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周。

1.3观察指标

1)盆底肌肌力:评估方法为气囊法,阴道肌肉收缩感不明显为0级,阴道肌肉收缩轻微且仅有短暂的数秒为Ⅰ级,阴道肌肉持续收缩,可进行2次重复,且每次时间都达到2s以上为Ⅱ级,阴道肌肉持续收缩可进行3次重复,每次时间均超过3s为Ⅲ级,阴道肌肉持续收缩的持续次数为4次,每次均在4s以上,且收缩有力为Ⅳ级,阴道肌肉持续收缩能重复5次,每次仅持续5s以上,收缩有力为Ⅴ级。

2)肌纤维收缩力:治疗前、后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测定,包含Ⅰ类持续收缩压、Ⅰ类持续时间、Ⅱ类快速收缩压、Ⅱ类收缩个数。

3)观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4)1h漏尿量:利用尿垫试验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先将膀胱排空,接着将500ml无钠液体提供给产妇,让其在15min内喝完,接着做室内步行(20-30min)、原地跑步(1min)、坐下起立(1次)、双手流水冲洗(1min)、弯腰捡东西(5次)、大力咳嗽动作(10次),完成后称重尿垫,将漏尿量计算出来。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用SPSS22.0,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检验,P<0.05表明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盆底肌肌力

观察组Ⅳ级、Ⅴ级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级、Ⅱ级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0级、Ⅲ级占比基本相同(P>0.05)。见表1。

1 两组盆底肌力比较n(%)

组别

n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观察组

100

0(0.00)

4(4.00)*

20(20.00)*

39(39.00)

30(30.00)*

7(7.00)*

对照组

100

0(0.00)

20(20.00)

30(30.00)

43(43.00)

7(7.00)

0(0.0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肌纤维收缩力

治疗前,两组肌纤维收缩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纤维收缩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两组肌纤维收缩力比较±s)

组别(n=100)

Ⅰ类持续收缩压(cmH2O)

Ⅰ类持续时间(s)

Ⅱ类快速收缩压(cmH2O)

Ⅱ类收缩个数(个)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19.22±2.04

29.06±2.94*

5.12±0.63

9.69±1.42*

29.67±4.48

46.80±8.03*

1.14±0.19

2.39±0.25*

对照组

19.28±2.13

24.07±2.44

5.14±0.61

6.33±0.98

29.69±4.32

36.95±5.22

1.15±0.16

1.96±0.2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5例,发生率5.00%(5/100);对照组发生17例,发生率17.00%(17/100)。两组差异显著(P<0.05)。

2.4 1h漏尿量

治疗前,两组1h漏尿量基本相同(P>0.05);治疗后,观察组1h漏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两组1h漏尿量比较±sg

组别(n=100)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9.24±1.06

2.52±0.33*

对照组

9.28±1.08

5.27±0.7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产妇妊娠期间,随着增加胎儿重量,逐渐增加盆腔受到的压力,导致拉扯变形、结构变形、张力减退等现象发生在盆底肌肉组织肌纤维中,提高产后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分娩时,无论分娩方式为哪种,都会一定的损伤盆底肌,但阴道分娩的影响更为显著,产力迫使胎儿持续的挤压产道,造成短时间内阴道肌肉张力大幅升高,严重时肌肉组织会发生断裂[4]。此外,产妇如为初产妇,因生产经验缺乏,尿失禁、腰痛等盆底功能障碍问题出现几率更大,使产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5]。因此,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对产妇意义重大。现阶段,临床可采用较多方法修复盆底功能,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术方法,可将盆腔脏器位置恢复正常,使相关症状快速缓解,疗效确切,但由于存在创伤性,且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患者不易接受;另一种是非手术方法,包含物理疗法、自主康复训练等,能有效恢复盆底肌力,促进盆腔功能改善,应用较为广泛[6-7]

临床认为,产妇分娩后,盆底功能检查应积极开展,以使疾病尽早发现,即使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未明显存在,盆底肌康复治疗也应进行[8]。盆底康复治疗仪是目前常用方式,通过电流等刺激,收缩盆底肌肉,使其功能得以锻炼和恢复。较多研究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应用此仪器治疗后,障碍程度明显减轻[9]。但也有研究表示,单用盆底功能治疗仪时,仅有症状可以缓解,病因并无法根治,应与其他治疗方法相配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10]。归挤拍打手法属于中医推拿手法,以“欲合先离,离而后合”的正骨理论为指导,通过挤压力、前倾推力、下拉牵引力,有效的复位骨盆,同时按压、捏揉、拍打等操作可对皮肤和肌肉产生刺激,让血液循环速度加快,使机体阴阳重新保持在平衡状态,促进盆底肌肉功能良好的恢复。研究显示,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患者应用归挤拍打手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11]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该疗法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分析原因,盆底康复治疗仪能够收缩肌肉表面,而归挤拍打手法可对肌肉做出刺激,让其收缩,促进盆底肌肉力量增强,进而使盆底肌力分级改善。产妇盆底功能损伤时,以降低盆底肌肉弹性、减弱盆底肌肉收缩力为主要表现,这可能与改变肌纤维组成相关[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肌纤维收缩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归挤拍打手法加用后可有效提高肌纤维收缩力,原因是挤压、施加压力、拍打等手法能作用于穴位,使筋脉和经络受到刺激,让血液更加快速的循环,进而将充足的营养供应给局部肌肉,促进肌肉弹性及收缩力改善。另外,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1h漏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归挤拍打手法可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减少漏尿情况,这与治疗后充分改善盆底肌功能密切相关。

综上,产妇产后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归挤拍打手法综合干预后,盆底肌功能可良好的恢复,减少漏尿及盆底功能障碍程度,利于提高产后康复质量。

参考文献

[1]翁彩琴,姜明珠,吴猛,等.中医适宜技术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干预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分析[J].河北中医,2024,46(02):287-291.

[2]王红英.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3,36(20):151-153.

[3]张德英,李可可,张拥华.归挤拍打手法及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肌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24):4568-4572.

[4]王改妮,崔慧娟,郭媛媛.阴道哑铃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的改善效果及对患者性功能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3,32(08):83-86.

[5]魏丽娟.康复护理+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妇产后康复效果的影响[J].名医,2023,(07):123-125.

[6]张娟林.中医护理联合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损伤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22,37(20):3791-3794.

[7]杨玲,满意,王青.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4):120-122.

[8]陈黎.盆底康复治疗仪在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21,34(24):124-125.

[9]张茜,冯雪萍,张凤珍.盆底肌治疗仪低频电刺激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在产后尿潴留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黑龙江医学,2021,45(24):2665-2667.

[10]周晓萍,赵瑞东.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3):118-119.

[11]王宝剑,朱立国,郭玲,等.归挤拍打手法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19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12):57-59+63.

[12]刘瑞华,陈粮.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防治[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20):12-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