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指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创新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袁慧静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育才小学 063021

摘要

在新的教育大纲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被视为小学教育的关键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策略需要强调培育学生的基本能力。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年龄特性和心理成长模式,运用富有活力的教育手段,指导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治认知。所以,在小学的道德和法治课程中,教师需要将教科书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以便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相关的教育。本篇文章将对基于核心素质的小学道德和法治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探索如何执行这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正文


一、摘要

核心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础技能和全面素质,这包括思考能力、学习技能、创新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升我国初中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其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道德理念和法律素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科书的知识点进行精细的构思,并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来指导和教授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充满活力和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中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获取深度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推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依照教科书的知识点来实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此更好地促进道德和法制教育的高效实施。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手段,引领学生去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提升他们对于善恶、美丑等价值观的判断力。同时,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思考道德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此来提升他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比如,在教授统编版课本《学会尊重》一课时,教师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意识和技巧。通过讨论、案例研究和角色模拟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每个人都有其天生的尊严,并且都应该受到尊重。教师有责任向学生阐述一个关键的观念,即只有对他人充满尊重,才能赢得他人的敬仰。此外,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尊重自我的价值和主要特征,并学习如何尊重自己的身体、情绪和思维。教育者能够激发学生阐述他们的见解和情绪,使他们体验到自我价值和独特性。此外,教师也能协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估理念,避免盲目寻求他人的赞许,而是在内心深处真诚地尊重自己。最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反映,并学习如何在言辞和行为上对他人表示尊重。教师有能力通过展示和指导,使学生在日常社交中具备尊重他人的技巧。比如,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和尊重;在校园生活里,要求学生以礼貌的态度对待他人,避免对他人的偏见。经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会逐步养成尊重他人的优秀习惯。

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基本能力,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活动中,并且要掌握创新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以建立一个更为融洽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构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场景的策略,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故事游戏、视频动画等方式,将自己融入到即将学习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引入新的课程,那么学生的接纳度通常会更高。当人们的求知欲增强时,教师的授课成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自然会有显著的提高。
比如,当教授“学习沟通技巧”这课时,教师可以在开始正规的教学之前播放一段关于公共汽车乘客争执的影片,观看结束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影片的理解和感触,同时思考一下,假设你也是这辆汽车的一名乘客,你会如何应对呢?学生们的讨论热度非常高,显然充满了激情。在这种情绪环境下,教师应顺应潮流,引导他们去探索“学会沟通交流”的主题,以便了解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以防止产生矛盾和争执。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听课中,迫切希望了解如何更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使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整节课的气氛和谐且高效,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育效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将其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将道德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质。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流畅地表达出来,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感到无所适从,那么教育的成效仍然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将道德和法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下全面发展。
比如,在教授“低碳生活每一天”这课时,教师在解释了低碳的含义、实现低碳的方法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的行动等理论知识之后,为了让学生对低碳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一天真实的低碳生活。在出行或返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乘坐公共交通或者步行前往学校;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重视避免浪费粮食,避免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等。在节约水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水流过大,并且要随时关闭水龙头。在处理垃圾的问题上,我们需要进行垃圾分类,并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放入回收箱等。通过这种实际的低碳生活方式体验,学生们意识到低碳生活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因此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为保护我们共享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五、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育工作者有能力在课程中详细阐述与法律有关的内容,比如宪法、法律条款等,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的基础理论和功能。此外,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案例研究等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法律的实际运用,从而培育他们对法律的尊重、遵循的观念和技巧。

比如,当教授《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本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能够利用案例研究和现场观察等手段,使学生理解到法律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此外,教师还能指导学生探讨交通规则对于确保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或者研究合同法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经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会逐步理解到法律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对法律有基础的理解,并且能够认识到几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种类。教育工作者有能力通过阐述和交流,使学生理解法律的含义及其基础规则。此外,他们也能够指导学生理解刑事、民事、劳动法等与个人生活紧密相连的法律种类。透过掌握各种法律种类,学生将逐步明白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个人权利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教育工作者需要向学生阐明法律在确保社会稳定、保障公正中所起的重要性。借助案例研究、角色模拟等手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在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上的功能。教师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刑法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或者民法对合同争议的处理方式。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会逐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并且明白尊重和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六、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

教师有能力策划一系列的实际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面对道德问题并进行思考和决定。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估各种情境下的道德问题,以此培养他们正确判断和决策的技能。

比如,当教授统编版小学五年级《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时,教师能够通过详细解释和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到优秀的公共秩序对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教育者能引导学生去思索,若缺乏公共秩序,人们的日常生活将陷入混乱与不稳定,社会也无法顺利进行。接下来,教育者能够通过进行秩序小测试,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有序的公共生活带来的益处。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环境,让学生在一个有序和混乱的环境中进行对比,让他们感受到有序的社区生活能使社会环境更加舒适,让教师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将更深入地理解优秀的公共秩序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最后,教师有能力协助学生理解一些公共标志的图像和意义,使他们明白这些标志有助于指导、提醒人们主动保持和遵循公共秩序。教师可以利用展示图片或现场观察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交通标志、禁令标志等公共标志的含义和功能。经由这种教导方式,学生们将掌握如何遵循这些指示,并主动保持社区秩序。

七、融入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有能力运用各种信息科技工具,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来策划出互动的教学活动。通过使用虚拟试验、模拟案例等手段,让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环境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字修养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的衣食之源》时,教师能够借助信息科技的工具,使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理解农民的劳动流程。比如,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投影设备或电子显示器,呈现农民在田野中辛勤耕耘的图像或视频。通过观察这些图片和文字,学生能够掌握农民在不同的季节里进行的农作物种植、施肥、灌溉、除草等一系列的劳动。借助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够对农民的辛勤付出有更深入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或电子媒体,指导学生搜集并欣赏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纪录片、新闻报道或农业科普视频。这些视频能够揭示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农业生产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让学生明白食物是通过大量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才能得到的。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会更加珍视食物,并培养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有可能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以此来进一步塑造他们的意识和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农田或者农业合作社,让他们亲自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和农产品的珍贵。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参与一些农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种植农作物的过程,感受到农业生产的艰辛和劳动的价值。

结语

执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策略应以核心素质为指导,重视提升学生的思考、学习、创新以及人际交往技巧。只有通过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培养出具备道德修养、法治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未来领导者。因此,在进行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时,我们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策略和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持续增强自己的道德和法治认知。期待这篇文章能对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执行产生启示。

参考文献

[1]  王波虹.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21(23):88.

[2]  邢欣丽.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成长, 2021, (08):60.

[3]  唐琼.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研究[J].环球慈善, 2021(4):2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