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中思想政治课完美课堂的路径分析——基于新时代背景下
摘要
关键词
新时代 高中思想政治 有效性 完美课堂
正文
一、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要用教材教,教材是教师教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可变与不可变。在不可变、不变的基础上丰富教材,提高思政课程的有用性,缔造高中思政课程的“完美课堂”。教师所教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并不是固定于教材,也不能一尘不变,而是立足于教材,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充实与发展,以求提高高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可变处,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高于生活。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无法完全还原学生的生活,并且在新时代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再固步自封,恪守教材内容,要主动出击,因时而进,在进入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学生接受了思政教育可以更好的适应生活,在面对生活难题时不是束手无策,甚至可以做到创新解决。
(二)贴于社会。思政教育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学生针对各种题型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却无从下手。对此,思政教师可以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真正运用到社会生活里。基于教材中适合的内容进行社会实践,实践的频率要从高一到高三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而逐渐减少,但是难度要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从高一到高三而逐渐增加。
(三)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在不变中把握改变,才可能实现质的进步。以上所描述的可变要以下列不变为基础:
1.本质未变。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性质的,这是从始至终从未改变的。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何改变,必须坚守德育的本质不变。
2.方向不变。高中思政课程必须坚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原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确保思政教育不偏离正确道路,不偏离正当轨迹。
3.任务不变。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合格社会成员的职责,从素质教育深化到学科核心素养,都在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必须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二、重思师生关系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尊师重道,如“为学莫重于尊师 ”、“疾学在于尊师”,这样的传统文化观念强化了中国教师权威的职业定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为如此,思政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主要以理论、原理为主,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缺少实验的,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知识更是间接的、抽象的,一时间难以完全理解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被看作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接受的过程。思想政治教师占主导地位,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控制着学生的时间和空间, 甚至认为教师可以控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则成了一种“无批判思维”的全接受过程,没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时间与空间,缺乏自主探索和创新。步入新时代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了新的可能,教师与学生完全传授知识的关系随之而改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了教师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正如WTO方案中有这么一句话:“教育是服务行业,教育是服务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的主导方在教师,判定方在学生,老师必须承担起润滑师生关系的使命”。基于此,教师想要在教育这片土地上深深耕耘,努力将教育的生命意义落于实处,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着手:
(一)课堂之中,师生之间相互配合
在课堂中,教师在运用知识和规则,规训着学生的同时,教师自身也在成长。所以,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思想与能力过度的标准化,而是给自己留一定的成长和发挥空间,做到根据班级的不同、课程的不同、每堂课学生状态的不同而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强制条件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正确缔造思政教育的“完美课堂”。
(二)课堂之外,展开真诚的互动。教师的工作并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在课堂之中教师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但是对于学生进行教育重要的是课下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与关心,只有从课堂进入到生活中甚至于进入到生命层次,形成生命关怀,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和智慧的增长,这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高中思政教师在日常实践中,应该与学生展开平等且真诚的交往,表现出对学生的深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面对高三学生,要拿起显微镜来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细微情绪与情感的变化,对于情绪波动较剧烈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沟通;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肯定、及时表扬,用爱与责任给学生一路播撒阳光与希望。
三、革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适应了接受学习的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直接识记,然而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此方式的教学已经不再适应于社会发展。现在以及未来,社会更加关注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接。对此,高中思想政工作者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入手:
(一)教育者要深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教人之道切莫教人之盗”之理,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促进知识建构、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自主学习并非培养学生各自为战,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自主地解决简单问题,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尝试运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即学即用。
(二)采用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心态和方法。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不断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推动人类的发展。在未来社会更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将具备怎样的技能去理解和内化知识,以怎样的价值观和态度去对待知识,以怎样的方式去科学、机动的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更多的是讲授式教学,是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如何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议题式教学的提出与应用可以说很好地解决了思政课程难以落于实处的问题,为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是议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任务、学生实际等方面来设置议题,并创设具体情境来作为承载议题的载体,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在课堂中更好的掌握知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设计议题式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时,需要打破原有死板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不局限于当前所学知识而是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此议题。
2.在进行议题教学时,教师要改变原来满堂讲授式的授课方式,转而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建设一个充满知识的学习海洋,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步步深化直到解决议题。
3.教师所创设作为载体的具体情境来,要立足教材知识,但同时又要高于教材知识,更要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生活。
四、链接未来世界
走向未来社会,步入新时代科技发展非常迅速,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当前的脆弱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其中教育领域更为明显的是教育和知识不再具有垄断性,在未来人人都具有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且教育很大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教育教学使教育者适应甚至于改变现在以及未来社会,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采取怎样的措施得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期望培养出有时代发展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能创造中国未来的接班人。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力和自主扩展的学习需求。面对未来的世界,学校与教育工作者既然做不到当学生遇到抽象困难的时候给其提供具体的方案或操作性支撑,那就应该着眼于未来,做面向未来的教育,努力为学生提供应对未来所需的技能,即基础学习力和自主扩展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高一起就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学知道该学什么,难点在哪里,课上应该着重听什么,唤醒其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快速成长。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应减少运用翻转课堂的频率,逐步回归于讲授式。
参考文献:
[1]胡鹏.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与“不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2)
[2]蒋文宁,车越彤,陈振中.理解者与行动者: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22(7)
[3]张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重构师生关[J].研究·教育管理.2022(2)
[4]龙安邦,余文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7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9(2)
[5]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6]叶澜.探教育之所“是”创学校全面育人新生活 —新时期“新基础教育”研究再出发[J].人民教育2018
[7]董辉、韩宁.议题式教学与思政课教师角色新定位[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7)
[8]刘鑫淼.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
[9]刘鑫淼.师生关系的教育功能探析[J].江苏高教.2010
[10]杨坚.基于大学生合理增负背景下的高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