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和“加”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减”;“加”
正文
一、引言
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课程,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学生无法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应用。因此,老师们会提供更多的课后练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然而,以往的数学课程大多以书面形式呈现,需要学生不断练习以加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这种作业形式缺乏趣味性,学生们对完成作业的热情不够,导致他们在写作时经常拖延、疲惫不堪,甚至出现互相抄袭的情况,使得作业变得极其沉重,成为他们的一大负担。在“双减”的指导下,我们应该重视减少书面作业的数量,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弃质量。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创新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以期望能够更好地推动“双减”政策的实施,从而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
二、小学数学作业现状
(一)数学题目类型单一且重复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例题和仿题的使用过多,缺乏创新性,使得学生们在完成作业时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而且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完成。完成这样的作业与课后作业设计目标相违背,无法达到有效巩固知识、激发思维的教学效果。许多数学教师倾向于布置大量的计算题,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这种做法却可能会导致学生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受到限制,这与“双减”政策提倡的减负增效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数学作业整体缺乏趣味性
尽管小学数学作业已经达到了阶段性考查的目标,但是由于教师们过度使用计算题和应用题,使得它们缺乏趣味性,从而让学生们感到厌倦和烦躁。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提高小学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以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施“双减”政策,改善小学数学作业的枯燥乏味,数学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经验,深入思考,从而改变传统的数学作业模式,使其更具有趣味性和丰富性。
(三)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拥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甚至对数学问题和作业的看法也大相径庭,解题习惯和方法也各有不同。小学数学作业往往是千篇一律的,题目类型、配比和解题方式都是固定的,这种设计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得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无法发掘自身的潜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后作业的效果,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进行调整和改变,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作业布置的问题和不足。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具体的作业设计中。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减”
(一)减少重复性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该尽量减少重复性,以免学生在做重复的作业题时,没有得到有效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布置课后作业,以减少学生的重复性,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算术题时,学生们会发现大量重复的内容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题目也是重复的,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几道、十几道题来有效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设置课后作业时,应尽量减少重复的题目,并通过改变形式来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量,同时也能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减少机械性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作业的多样性,避免采用单一的方式,如试卷和题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能够让作业更加丰富多彩。“双减”政策的实施也应该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减少机械性的作业。例如,在数学课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游戏,例如数独游戏等,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并从中获益。
四、“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加”
(一)加强自主性
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应该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内容,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课后作业,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作业形式。这样,他们就可以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探索世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作业产生兴趣,并且能够自主完成作业。这不仅会让他们感到成就感,还能锻炼他们的独立性。
(二)加强协同性
在“双减”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采取更加精准的方式来安排课后作业,从而提升作业的效率,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且根据每个小组的情况来安排课后作业。这样,学生们就会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并且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样,就能够创造出一个互相帮助、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并且制定出更有特色、更丰富多彩的作业。通过将课外读物中的内容与数学游戏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后作业,并将其与实际情景相结合,使学习内容更加深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题目背后的含义,从而提高作业完成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层次感
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教师通常会采用统一的作业布置方式,题目和难度都是一样的。这种方式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容易完成,但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耗时较长,难以完成。因此,课后作业可能会导致某些学生的能力未能得到提高,并且课后作业的效果也未能体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重复的课后作业,并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作业形式,使课后作业更加符合他们的需要。
五、作业形式的设计
(一)融入趣味性元素,提高学生作业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取更多有趣的方式来设计课程,让学生们更加热衷于数学学习。这样,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更有效地完成作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调研,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学科作业。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小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元素,让数学作业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减少枯燥乏味的感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够感受到快乐,从而更加轻松愉悦地完成任务。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深深的热爱。
(二)设计合作式作业,培育学科思维能力
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合作式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降低作业难度,并且能够让他们在交流中锻炼自己的学科思维能力。这样做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双减政策的目标。当老师设计合作式作业时,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并根据作业的内容分配不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主动思考,发展自己的学科能力。与老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相比,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能够获得更好的交流效果。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加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可以分享彼此的学习经历。在设计合作式作业时,教师应该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表现,并记录下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这将为改进合作式作业模式提供重要的借鉴。
(三)设计分层作业,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作业可以分为基础、拓展和特色三种类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课堂上重要的知识点,并设计相应的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这样的作业方式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通过提供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基础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拓展作业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从课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通过实践和观察来发现更多的内涵。而特色作业则是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提出问题,从而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通过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的乐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量身定制多种课后练习,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外,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采取分类的作业形式,以便给予他们更多的发挥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生们应该在基础作业上尽可能地做到尽善尽美,而拓展作业和特色作业则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安排,以便更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们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作业,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
六、结束语:
课后作业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检验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些作业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旨在帮助学生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完成,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本文通过“减”和“加”两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教师应当努力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双减”为指导,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能水."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与"加"[J].新教师, 2022(3):84-85.
[2] 黄志红.刍议"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减"和"加"[J].世纪之星—交流版, 2022(22):0115-0117.
[3] 吴斯斯."双减"下小学数学作业的"加"与"减"[J].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1(29):0135-0136.
[4] 陈志刚."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的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2(12):4.
...